《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尼拔逃至哈德鲁梅,然而他的军队已被歼灭。他已竭尽努力,但是西庇阿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终于赢得了那天的战役,同时也赢得了整个战争,因为迦太基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了。
汉尼拔与西庇阿的将才
许多史学家都曾对扎马战役的两位将领作过比较,关于孰高孰低也一直存在着不少的争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著作家们都偏袒罗马,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除一人之外(指卢基安,他既非专业史学家又非军人),他们全都将汉尼拔置于西庇阿之上。毋庸置疑,古代的那些权威史家是对的。的确,西庇阿赢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在这最后一场战役中——这是西庇阿与汉尼拔唯一的一次交锋——汉尼拔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他的作战机构。
如果西庇阿与汉尼拔的较量发生在汉尼拔的鼎盛时期,当时迦太基骑兵正在使许多罗马指挥官胆战心惊,而他的步兵也能与骑兵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那么战争的结果肯定会大不相同。在扎马,汉尼拔的老兵们面对西庇阿在数量实力上远具优势的最精锐军团尚能力战劲敌,保持其战线经久不垮;只是因为迦太基骑兵被赶出战场未能阻止马西利萨与莱利乌斯从背后进行袭击,他们才被打败。
西庇阿无疑是罗马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但是他很可能并不比尼禄或马尔克卢斯高明多少。这后两位将军中不论是哪一位都同样有可能打赢扎马战役。他们全都向汉尼拔学到了许多战争艺术并且已经用汉尼拔的战术有效地对付了那些迦太基二流将领。不同的是唯独西庇阿有机会在与老师本人的较量中显露自己学来的本领。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教会西庇阿与其他罗马将领如何打胜仗的恰恰正是汉尼拔。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局
扎马战役结束,西庇阿的部下随即洗劫了迦太基营地,然后返回乌提卡与硼到达那里的五十艘战船及一百艘满载补给品的运输船会合。在乌提卡稍事停留后,西庇阿即命令其部队由陆路开赴迦太基城,他本人则乘船先行,准备前往攻城。途中他遇到一艘铺满橄榄技的迦太基船,载着迦太基城的十位贵族前来求和。西庇阿放弃了攻城的计划,但是他还是禁不住要耀武扬威地绕城外列队环行一周,然后才去突尼斯等候谈判。
许多罗马人长期以来盼望夷平迦太基城,因而在放弃这个目标之时,他们的内心是很不情愿的。但是西庇阿指出,这座城池非常之大,其设防也很坚固,强行攻城将是旷日持久事倍功半之举。站在他自己的地位上看问题,西庇阿明白如果攻城真的持续到罗马下一次选举的终了,那末取代他担任执政官的那个人将获得结束这场战争的荣誉,而实际上真正打赢这场战争的人却是他——西庇阿。
迦太基使者到达突尼斯后西庇阿向他们提出了以下条件:
(1) 迦太基可以继续对其战前非洲领土拥有控制权,但是不包括马西尼萨王国,迦太基必须承认马西尼萨王国的主权并与之建立同盟国关系;
(2) 迦太基必须向罗马遣返其全部叛逆分子与逃兵,交出全部驯象以及除十艘三层桨座船以外的全部战船;
(3) 未经罗马同意,迦太基不得在非洲或非洲以外的地区进行战争;
(4) 在和平谈判期间,迦太基必须向罗马军队提供全部给养;
(5) 迦太基必须交出一百名人质,其人选须经西庇阿批准;同时还必须以五十年为期交付赔款共计白银一万塔连特;
(6) 最后,如果迦太基方面交还由哈司德鲁巴尔…吉斯戈在前次和谈期间劫获的船只与货物,西庇阿将同意与迦太基休战。
迦太基方面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些条件,但是汉尼拔说服了他们。他说这些条款并不算太苛刻,如果不接受这些条件,那么结果很可能是遭到彻底毁灭。迦太基于是接受了这些条件。
汉尼拔在迦太基的最后岁月
除了在使迦太基接受迦(太基)罗(马)和约一事中发挥作用之外,汉尼拔在扎马战役刚结束的那段时间里明显地避免参与政治。他继续统帅着军队并利用这支军队重建那些在罗马入侵期间遭到蹂躏的地区。
在此后的那些岁月里,迦太基的国情每况愈下。派系之间互相倾轧。富人们想方设法要把向罗马偿付赔款的大部分纳税责任压在贫困阶层身上。赔款不是逾期就是被贪污掉。公元前199年,罗马曾因迦方交付的白银成色太差而拒绝接收。
许多迦太基人把国家落到这种地步的罪责归之于汉尼拔,但是其他人却誉他为民族英雄。公元前196年他当选为苏菲特,成为迦太基政府两位最高行政长官之一。他励精图治,根除贪污,使得国家根本不用征税就有能力向罗马偿付赔款。这使他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但同时也使他与迦太基的豪门大族以及原形毕露的贪官污吏们结下了不解之仇。一向与他作对的人自然大有人在。事实上就是那些人在他当年征战意大利急需增援之时千方百计从中阻挠,致使他始终未能得到国内的任何支援。
汉尼拔的逃亡与悲惨结局
汉尼拔在国内的一些政敌在罗马编造谣言说汉尼拔正与叙利亚的安提柯三世(当时罗马的头号敌人)暗中联络并在策划一场全面战争。西庇阿在罗马,尽可能为汉尼拔辩护。但是罗马人对汉尼拔疑惧之至,于公元前195年派遣代表团赴迦太基要求交出汉尼拔。尽管罗马方面声明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讨论迦太基与马西尼萨之间的分歧,但是汉尼拔明白他们的真正目标是监禁他本人。他于是趁夜间逃离迦太基,投奔叙利亚的安提柯王朝。
此后的十三年,汉尼拔过着流亡生活,居住在与罗马为敌的西亚国家里。他曾试图说服安提柯授予他一支军队,让他率领这支军队借道迦太基杀回意大利。但是安提柯拒绝支持一项在他看来不可能成功的计划。尽管如此,安提柯还是把他当作一位同盟者给予厚待并使他有可能继续其个人反对罗马的战争。
罗马人一刻也丢不下他们对于这位“罗马民族最不共戴天之仇敌”的恐惧。他们举兵打败了叙利亚,迫使汉尼拔再度出走。他逃到另一个反罗马国家比提尼亚的普鲁西亚斯国王那里,罗马人于公元前183年终于找到了汉尼拔。但是汉尼拔在他们下手捉到他之前已服毒自尽,临死时说道:“既然罗马人连等待一位老人咽气也觉得度日如年,那么就让我来帮他们去除这块多年的心病吧。”
汉尼拔一生事业中最具悲剧性的一面也许在于它最终对他热爱的迦太基城的命运所造成的那种影响。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迦太基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汉尼拔的同胞兄弟全都战死沙场;但是经过连年苦战,汉尼拔确实已经非常接近于消灭罗马,从而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他的常胜不败以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罗马造成的耗费使罗马对汉尼拔又恨又怕,其程度超过了它对任何其他敌人的仇视与恐惧。罗马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担心有朝一日可能会有另一位迦太基将军步汉尼拔的后尘卷土重来,甚至大获全胜。罗马的这个担心之强烈,它对迦太基的仇恨之深刻,促使它于公元前149年抓住一个机会再度向迦太基宣战。经过长时间的围攻——在此期间迦太基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迦太基城终于于公元前146年被攻破。幸存者大多沦为奴隶,这座城市则遭到彻底毁灭,从此不复存在了。
而战争结束后反对派指控西庇阿有接受安条克贿赂之嫌,从此失意。晚年隐居庄园。
人物篇 无冕之王——凯撒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5 本章字数:3571
凯撒(约公元前100。7。12或13~前 44。3。15)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前78年苏拉死后,积极参加反苏拉体制的斗争,崭露头角。前68~前62年曾任财务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职。前61年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征服一些部落,聚敛大量资财。翌年回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前59年在庞培、克拉苏和民主派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翌年任山南高卢(内高卢)总督后,利用山北高卢(外高卢)各部落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和武力征服的策略,经高卢战争最后征服山北高卢。其间,曾于前55年率军渡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尼亚,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战争中,他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和忠诚于他的军队,并积累巨额财产,为其日后夺权打下基础。前53年克拉苏在帕提亚(安息)战争中战败身亡后,他与庞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前49年1月初,元老院在庞培支持下议决要凯撒任期满后交出高卢行省的统辖权和军权。他断然拒绝,于1月10日率军渡过鲁比肯河,进军罗马,迫使庞培偕大批元老逃往希腊。同年秋出兵西班牙,击败当地的庞培军队。前48年进军希腊,取得法萨罗之战的胜利,并挥师埃及追击庞培。在埃及卷入托勒密十三世与其姐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权力斗争,支持后者单独执政、成为埃及唯一国王。随后转战小亚细亚,击溃本都国王的军队。前46年进军北非;再征西班牙,清剿庞培余党后;于翌年凯旋罗马。经连年征战,凯撒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荣衔,并被尊为“祖国之父”,成为无冕之王。当政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颁布反对行省官员勒索的法令,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实行自治市法,增设高级官职,扩充元老院等。此外;他改订历法,推行“儒略历”。作为军事统帅;他善于并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个歼灭敌人;重视骑兵的作用,强调步骑兵协同作战;在兵力部署上建立了预备队,增大了战斗队形的纵深和稳定性。其代表作《高卢战记》、《内战记》是研究古罗马军事历史的重要文献(见凯撒的军事思想)。凯撒的独裁统治动摇了罗马的共和政体,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前44年3月15日;他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