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坑茸寮崃怂舻81 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 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 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 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
胜 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 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 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要来得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尽管
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的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战争篇 鸣条之战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6 本章字数:1803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 “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 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 朝,
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合符人民的愿望, 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场革故鼎新的变革中,鸣条之战是其关键的一着。
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即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大计。当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民众愤慨地诅咒 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这表明夏的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商汤的灭夏战略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他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与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 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辅佐下, 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
具体地说,他实施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创造性开展“用间”活动。为了彻底察明夏桀的内部情况,商汤大胆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做到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第二,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翦除夏桀羽翼,完成对其战略包围。当时夏王朝总体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不马上正面进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正确方针,为最后决战创造条件。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这不仅翦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也还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 继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 这样商汤就完成了对夏桀的战略包围,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
第三,正确选择和把握决战时机。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作出决定。俗话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停止向夏 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马上“谢罪请 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 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 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只有到此时,商汤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 断下令起兵。
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一一历举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战前誓师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 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 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 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微寿县南),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西亳 (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 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 商建立了起来。 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 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 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 当深远的影响。
战争篇 牧野之战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6 本章字数:2722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 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寖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 (帝辛)即位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封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 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 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当中、蒸蒸日上。公刘、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使周迅速强盛起来,其势力伸入江、汉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文王为牧野之战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争取与国,最大限度孤立商纣。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通过这些措施,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
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亨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