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残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浙残明梦-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难怪于他,大明王朝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纵使他有回天之术,也终究只能是左支右绌,难以遮挡。

他心不在焉地看着一封封令他怵目惊心而又麻木了的各地告急奏章。

突然,督师李建泰的一封请求南迁的疏章,令他眼睛一亮。

他慌忙撇开积堆如山的公务,孜孜孜不倦地读了起来。

南迁,其实是崇祯帝早已有了的想法,只是一直不敢说出口而已。

上个月召对群臣于文华殿,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右庶子李明睿首先提出南迁及东宫监抚南京,因崇祯帝放不下架子,再上朝臣激烈反对,此事遂不了了之。但崇祯帝一直将此事挂在心头。

南方,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呵,那里是太祖高皇帝龙兴之地,是他们的先祖生活憩息过的地方。二祖列宗的地下英灵一定会保佑他们的基业,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崇祯中兴!

想到此处,崇祯帝不由地想起了皇祖母跟他说过的南方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还有吴越温沃的田野,他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景象。

“唉,”崇祯帝不愿再想下去了,他又回忆起当初讨论南迁时群臣阻挠的情景。

他狠狠地将桌案一捶,暗恨道:眼下东有建虏,西有闯逆,京畿精锐已失,难以兼顾两面。唯有南下暂避风头一策,让他们二虎相争去。可恨温体仁死得太早了,不然定会领略到他的意思,力请南迁的。

李建泰为督师始于正月下旬。

当时满清铁骑尚在关外虎视眈眈,李自成却僭号称王于西安。崇祯帝闻讯大惊痛哭,扬言要御驾亲征。

他虽言亲征,其实还是盼望有能臣代行的。并且这能臣最好家资万贯,能自筹粮饷。

果然,大学士李建泰出班奏道:“臣家曲沃,愿出私财饷军,不烦官帑,请提师以西。”

崇祯帝大喜过望,当即加封李建泰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于京师行遣将礼,以特牲敬告祖庙。他亲到正阳门城楼,手持金卮亲自为李建泰斟酒三次,赐饮践行,亲笔敕书“代朕亲征”。李建泰感激涕零,誓死图报。

然而刚出京门,便闻曲沃已破,家赀尽没。李建泰以家财佐军需的诺言顿成泡影,一时进退维谷,只得变个花样,上疏请求南迁。

现在崇祯帝既接李建泰疏章,怦然心动,便下决心在平台召见群臣再次商议此事。

他将疏稿出示给群臣道:“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当死社稷,朕将何往?”

崇祯帝眼巴巴地望着群臣。他本意是赞同李建泰的建议,但又恐遭人耻笑,所以才说了个“国君当死社稷”的试探话。不想话既出口,那些平日里以孤忠自许的言官们却一个个低下了脑袋,令他顿时没有了退路。

他心下暗恨:这些庸臣,真是百无一用。要是温体仁在,必定会伺机进言南迁大策,让他好体面地借梯下台的。

沉默良久,少詹事项煜上前奏道:“当今之况,不如请太子南迁。”

等了半天,竟是要太子南迁?崇祯帝一听默然。

大学士蒋德璟不知就里,却极力赞同项煜的建议。

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稍微委婉了一点,力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

这话也等于没说。眼前情势如此紧迫,既有先奉太子抚军江南,还不等于让他“当死社稷”?

众大臣正谈得高兴。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突然厉声大喝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想仿效唐肃宗灵武故事吗?”

众大臣一听,这才闭口不敢言。

这时又有官员乘机进道:“皇上自然守社稷。”

崇祯帝见此,不得不装出很果毅的样子道:“朕志已定,勿复多言。”

然而当他问战守之策时,群臣却面面相觑,一语不发。

崇祯帝无助地望着他们,失望地叹了一口气。

他想了想,站了起来,踱了几步。然后将左手按在御座上,叹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当下拂袖而起。

 

 





 

吃他娘,穿他娘。

开了大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一日,宣府巡抚衙内。窗外传来了童稚的唱歌声。

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缥衣,正巍然立在窗前沉思。

听到歌声,他的脸上不由露出了微笑。

这首民谣是他的手下大将中营制将军李岩所创,用以收民心,争天下。

崇祯帝自即位以来,多次添派新饷,在民间早已臭名远扬,人送绰号曰“重征”,与李自成的“迎闯王,不纳粮”形成鲜明的对照。

李自成自崇祯十六年(1643)春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先后袭杀不服从他的革里眼贺一龙、曹操罗汝才等,吞并其众,势力越来越大。老回回、蔺养成、贺锦等均成了他的部将,纵横天下的明末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军至此汇成了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支主流。

不久,他听从吏政府从事顾君恩先取关中以为基础、经山西进取北京的建议,亲率大军入河南,大败明督师孙传庭军,进取潼关,杀孙传庭。继而占领西安、延安等地,威震西北。

到今年正月初一,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远尊北宋时西夏国始祖李继迁为太祖。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政府尚书,开科取士,减免赋税。封刘宗敏以下九人为侯,刘体纯以下七十二人为伯,其余诸将各加子、男等爵。共有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

政事既定,便议进取之事。他率大军渡过黄河,转掠河东,攻陷太原、忻州、代州、彰德、宁武等地。三月初占领大同,长驱直入杀向宣府。

当时,巡抚朱之冯在城楼召集将吏,设高皇帝位,歃血为盟誓死守城池,悬赏格励将士。

然而人心已散,监视宦官杜勋已和总兵王承胤争先纳款了。

杜勋见到朱之冯,便叩头请以城降敌。

朱之冯大骂道:“杜勋,你为圣上所倚信,特地遣你,将封疆大任给你,你一来即通贼,有何面目见皇上!”杜勋笑而不答离去。

不久农民军到,杜勋身着蟒袍,率侍从郊迎三十里之外,守城将士皆逃散。

朱之冯独自登城叹息,看见大炮,便对左右道:“你们试发一下,可杀数百人,贼虽杀我无恨!”左右默然没有答应。

朱之冯见此,只得自起爇火,而炮孔已先被堵塞,还有人从背后掣其肘。

朱之冯无奈,抚膺叹道:“不想人心至此!”

言罢,仰天大哭。

农民军到了城下,王承胤大开城门放入。

一时内,到处都在传说新顺王军队不杀人,还免徭赋。满城百姓哗然皆喜,纷纷结彩焚香迎接。

朱之冯见此,于是望南叩头,起草遗表,劝崇祯帝收人心、厉士节,然后自缢而死。

同日死者,不过督粮通判朱敏泰、诸生姚时中、副将宁龙等数人,连同其他妇女死义者十余人而已。而迎降李自成的太监杜勋,传到京师的信息却是为国捐躯。

崇祯帝大为悲恸,还为他立祠,赠司礼监太监,荫锦衣卫指挥佥事。

李自成率大军攻占宣府,驻扎城内城外。此刻的他,正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大明气数已尽,民心已向我。天下人只管谁给他饭吃,除了朱之冯这类书呆子外,又有哪个肯真心为朱氏天下卖命?

他望着窗外,突然想起了朱元璋也是以布衣得天下。然而朱元璋不过是一名以乞讨为生的游方和尚而已,而他却是一名驿卒。驿卒较之和尚,毕竟是高上一筹。

想到此处,他微微笑了起来。

这时,一名士卒从外进入,跪禀道:“禀大王,宋军师在门外候驾。”

“好,请进。”李自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挥手道。

士卒应命而去。

不多时,军师宋献策摇摇摆摆地进来。

宋献策是河南永城人,原来是一位术士,因身材短小,人称“宋矮子”,又号“宋孩儿”。他曾造谶言“十八子主神器”,以十八子喻“李”,称李自成当得天下。又以足智多谋而得李自成倚信,拜为军师。对于这位人矮貌陋的军师,李自成平时一直知无不言,从不轻慢。

他一见到李自成,就满面笑容,施礼道:“顺王殿下,恭喜恭喜,好事来也。”

李自成莫名其妙:“军师,何喜之有?”

宋献策顿了顿,这才开口道:“唐通遣使者来,约献居庸关。”

李自成一听,几乎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唐通肯降?莫非有诈?”

宋献策道:“小可初时也如此认为,但似不可能,其理由有三。”

李自成忙道:“军师,请速速道来。”

宋献策道:“其一,唐通虽为明军骁将,但功多而不受重用,位居吴三桂、左良玉之下,久怀不忿之心;其二,我军南征北战,一路势如破竹,唐通自知不敌;第三,大同镇将姜瓖降我便得重用,远近皆知,唐通自有钦慕之意。”

李自成大喜:“如此,直捣京师,俯控天下有望了。军师,接下来该如何安排?”

宋献策道:“既得居庸关,可南下先定昌平,进薄京师。”

“好,先定昌平,进薄京师,”李自成咬牙切齿地道,“孤定昌平,定焚十二陵,以雪掘祖坟①之恨。”

“殿下,在下有一事相告。”宋献策欲言又止。

“军师但说无妨。”李自成望着宋献策。

宋献策想了想,道:“殿下,眼下我军虽所向披靡,但明军多据南方,不可轻视。入京后,当约束军纪,收人心,定国是。”

“自当如此。孤以贫贱得天下,岂敢一日掉以轻心?”李自成豪情万丈,昂然答道。

宋献策道:“殿下既如此想,为臣也就放心了。”于是他告辞退出。

“向京师进发!”李自成重重地手按在桌案上。

“向京师进发!”霎时间,这呼声传遍了军营内外。

百万农民军浩浩荡荡地向北京城方向进发。

 

 

 



 

有关农民军的谣言越传越多。京师一时人心惶惶,群臣惊惶失措。

这些朝臣,各抱打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