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敌对情绪。吕后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就是她在刘邦死后,吕后竟然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她连续四天秘不发丧,就是不向外面宣布刘邦死了,而是和她一个最亲信的宠臣审食其商量,要把当时的那些功臣,她特地点明是诸将,就是手握军权的这些人,全部杀光。而且,吕后说了一句话,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如果不把这些手握重兵的杀掉,天下不得安定,你看吕后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吕后开始从杀韩信,杀彭越,到刘邦死秘不发丧,吕后始终想的是把掌握军权的功臣,一网打尽,全杀掉,这个目的,她已经动了这个念头。,这是四天秘不发丧的事情,被审食其的一个朋友,叫郦商,这个人是一个掌兵的大将,而且跟吕氏宗族的关系还比较深,他听说以后,赶快告诉审食其,你赶快告诉皇后,这个事情是千千万万做不得,你现在想一想,周勃跟樊哙,带领20万大军在燕代边境,陈平跟灌婴带领十万军队在函谷关一带,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要杀朝中掌兵权的大将,会导致什么呢?大臣内叛,诸侯外反,天下亡可翘足而待也,也就是抬抬腿的工夫,天下就完了。郦商说中了审食其,审食其说动了吕后,吕后一想这个事不能这样办,这才向天下昭告,说高祖驾崩了,刘邦死了。说明她开始跟功臣派的关系非常紧张,但是后来吕后做了一些调整,她把功臣分为两派,她特别防的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诸将,而对问陈,比如说,箫何,张良,陈平,对这些人,她还是比较信任的,所以这样一来,她和功臣派的关系也大体可以。

吕后这个称制那在我们今天看,确实是破天荒,因为吕后面临的困境,古人也遇到过,吕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困境呢?她所面临的困境,是四个字,叫君死主少,老的君主死了,幼主年龄很小,这是一个很大的困境,这个困境并不是吕后那个时代碰到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的传承制度,最早是禅让,是选贤,从夏商周的夏开始,废了这个禅让制,采用了世袭制,世袭制是传子不传贤,这就是家天下的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它可能会面临一个困境,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太小,比如说,周武王,我们知道,武王灭商,武王灭商以后,没有几年,武王就死了,周武王死的时候,继位的周成王只有13岁,怎么执政?所以,周武王发明了一种制度,叫顾命,我们讲熟悉的垂帘听政中,经常提到顾命大臣,这个顾命,就是从周武王让周公做顾命开始的。

什么叫顾命呢?顾命就是老皇帝,老君王临死前的遗命。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继位,13岁的成王继位,周公姫旦就辅佐成王,当时也遇到了很多人不相信周公,说了很多不利于周公的话,认为周公不会交权,周公是力排众议,兢兢业业,辅佐成王,一直到成王**,然后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成王。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我们知道,周公是儒家所尊称的圣人,所以在儒家的传统中间,周公辅佐成王顾命这个办法,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破解幼年君主继位的良好的办法,但是吕后竟然把顾命制给抛到一边了。

她所采取的就是称制,称制的说法,我们大家听起来很陌生,我下面讲的时候,就给它变一下,我把称制给它改一下,改成垂帘,我想大家都能听明白了。

在中国历史上,原来垂帘跟称制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哪呢?我们讲慈禧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四个字,叫垂帘听政,大家注意听政这个听,听政,是太后有听政权,但是,太后并没有裁政权,她只是听政,称制是由皇太后直接掌管朝政,她是直接掌管,吕后是这样做的。垂帘是太后听政,而不裁政,但是听政的结果最后都是裁政,干政,执政,操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权力的诱惑太大了,谁能光坐那儿听,不去发表点意见,不亲手去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名以上是听政,实际上就是裁政,执政,从这个意义上讲,听政,垂帘的听政和吕后的称制是一回事,所以下面讲我不说称制,称制听得很陌生,很别扭,还要拐一个弯路,我们就称垂帘。

这样一来,在中国帝王继承权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两种方法。一个叫顾命制,一个叫垂帘制。顾命制跟垂帘制是不同的,它的最大不同在什么地方呢?顾命制的顾命大臣,是由先皇指定的,它是先帝意志的体现,而垂帘制,垂帘制是先皇没有让太后掌权,在老皇帝死了以后,太后利用自己掌握了政权,这个叫垂帘,所以,垂帘跟顾命最大的区别,就是顾命它体现的是先皇先帝的意志,顾命它的法理依据就在这儿,是先皇的诏命。而且,顾命大臣的选择,两个原则,一是亲,二是贵。你像周公,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而且,他的地位又显赫,是既亲且贵,所以,历代君主在自己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为幼子选的顾命大臣,都是本照着亲贵两个字来选的,这样一个标准来选,实际上,换成我们今天一个非常流行的熟语,叫执政能力,就是你有亲和贵的这两个身份,执政能力一定很强,能够把握朝纲朝政,也能够很成功地去辅佐这个幼子,将来让他能够学会掌权。所以,顾命制,应当说是比较好的一种破解困境的方法,垂帘制总的来说,比顾命制弊端要多。

垂帘制的第一个弊端是太后终身制。太后好不容易掌了权,你想想,在她未死之前,她能够放弃最高统治权吗?她不可能,所以一般来说,凡是实行垂帘制的太后,她绝不愿意当太皇太后,她如果升成太皇太后,等于把垂帘的权力就交给她儿媳妇了,她不能要,她绝不立孙子,锤炼制的皇太后,绝不会立孙子,一立孙子,她成太皇太后了,她一定想方设法立儿子,而且一定要立小的,还要立个几十几的就没有权力的,一定要立幼主,所以这样一来,垂帘制的女主,往往是她不到死,她不交权。这就形成了一个终身制。

垂帘制的第二个弊端,在于外戚干政。垂帘制是女主掌权,女主掌权,有的女主有执政能力,比如说吕后,她不需要她的两个哥哥来帮她,也不需要她的**来帮她,她自己什么都办了,但是,有些女主,未必有这个能力,如果这个女主她掌了权,她又没有执政能力,她怎么办?她靠谁?最亲的无非是娘家人了,娘家爹,娘家兄弟,全来了,这些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危害非常大的外戚。我们看一看整个的两汉史。

西汉的后期,为什么最后王莽能够篡夺汉朝的权力?王莽是外戚出身,仰仗着外戚的权力,他一点一点把皇权挖空了,最后皇帝一点权力没有了,他取而代之了,垂帘制有它很大的弊端。

我们刚才痛斥垂帘制,但是,我痛斥垂帘制,不等于说顾命制就绝对好,顾命制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但是,不等于顾命制就没有死穴,顾命制也有死穴,如果这个顾命大臣,权力欲太强,他迟迟不交权,你比如大家知道的,非常熟悉的康熙亲政的故事,康熙14岁就应当亲政了,但是,首席顾命大臣到16岁还不交权,康熙没有办法,所以,顾命制也有它的弊端。

吕后为什么不当皇帝?她是有资格的,她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共过患难,她为刘邦坐过牢,为刘邦做过人质,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就杀了功臣,崛起于政坛,惠帝继位以后,她就控制了大权,惠帝死了以后,连皇帝都由她说了算,我们刚说那个前少帝,前少帝是惠帝后宫的六个儿子中间的一个,她把他立了,立了以后小皇帝三岁,过了没几年,小皇帝大了,小皇帝一大一听说,他的亲生母亲被太后杀了,这个小孩就说了一句实话,他说,太后怎么能够杀我的母亲呢?我要是长大了以后,我一定要把姓吕的都给灭了。这个话还能说啊,这就叫童言无忌啊。这要换一个成年人,稍微有一点政治常识性的经验,你心里再想都不能讲,这个小皇帝。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7讲  皇子命运


第7讲  皇子命运
吕后在称制以后,刘邦的儿子在世的还有五位,这五位皇子,他们的命运如何?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个在这之前,已经故去的皇子,就是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

他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而且他跟吕后的矛盾也比较早,齐王刘肥在惠帝二年的时候,去朝见汉惠帝,惠帝看见他哥哥来了就举行了一个家宴,这个家宴在皇宫中举行,而且惠帝对他哥哥很尊敬,虽然惠帝这时间已经做了皇帝了,但是他非要他的哥哥刘肥坐在上位。这个刘肥没有多考虑,就坐那儿了。结果,他坐到上位以后,吕后马上就做了一个动作,她派人端两了六杯酒,放在齐王的刘肥的面前,让刘肥给她敬酒,刘肥就端起酒来,准备给自己的嫡母太后敬酒。因为端上来两杯,另一杯在那儿放着的时候,汉惠帝也随手端起来了,惠帝觉得,我哥哥向我母亲敬酒,我也跟着来祝一下寿,两个人把酒端到母亲身边,吕后就一巴掌把她这个儿子汉惠帝手上的酒给打翻了,这个动作非常明显,另一个举酒杯的齐王刘肥吓得不敢喝了,就装作自己喝醉,走了,退下去了。回去一打听才知道,这两杯酒是毒酒。这下子把齐王刘肥给吓坏了,刘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他就和他手下的人,这次随他一块儿进军的有他齐国的一个内史,内史是管民政的,大体相当于一个省的民政厅长这个级别的,跟这个内史商量,内史就说,你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就是你忽视了君臣之礼,所以,刘肥一坐在上座上,吕后马上就起了杀心,这个杀心一起,这对刘肥来说,这可是一场大灾难,刘肥就心里头一直想着这个事情,心情非常不安,还是这个内史就劝他,说你怎么办呢?他说你想想,你封为齐王,在所有的皇子中间,齐国是最大的一个国,有72座城,而鲁元公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