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看看,大臣的反应,大臣的反应很重要。大臣们没有一个同情审食其的,都希望他这次早死,说明审食其为人如何?犯了众怒,能够犯众怒的绝对不是私情能犯众怒,一定是恃宠专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有皇太后的这个大靠山啊,他跟皇太后共过患难,这是多大的政治资本啊,我们从人性上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顺利的时候,很难夹着尾巴,受到挫折的时候,尾巴比什么时候夹得都紧,而一个人,只有夹着尾巴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他是个正常的人,如果一旦尾巴翘起来,大家觉得这个人异化了,要么被金钱异化了,要么被权力异化了,要么被虚名异化了,审食其封了侯,而且,有了太后这个大靠山,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显不着,刘邦死后,惠帝继位,惠帝的能力又很弱,这个时候,太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吕雉这个人,我们从她的经历来看,她是个天性女强人,是个政治女强人,所以,审食其有了这么个大后台,大靠山,审食其的翘尾巴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审食其翘了尾巴,犯了众怒,所以,一旦他倒了霉,大家都希望他一个跟头栽下去,最好栽得粉身碎骨,杀了他才解恨,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太后惭,如果这样来看,审食其一定是犯了重大触犯国法罪,不是和太后私情的罪,而是一个重大的犯罪,这个重大犯罪,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太后来为他说情,都感到碍口,很难,因为假如说你犯了个什么罪,按罪名必须需要处以死刑的,那恐怕太后要出来干预的话,如果干预过盛的话,恐怕还有损太后的英名啊,这才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的真实原因。

当然我们这样看待可以,被抓起来的审食其你总得想办法,救他出来,这可是吕太后真实的想法,审食其在这个案子中间被处死了吗?他怎么出来了呢?有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这中间,有一个人,这个人被封为平原君,叫朱建,朱建这个人是当时住在京城的一个名士,这个人,家里比较贫穷,但是非常讲究节操,所以,京城很多人愿意跟他来往,如果一说是朱建的朋友,大家马上刮目相看,因为,朱建是一个名士,朱建的朋友,肯定是同类人,所以,审食其在被惠帝逮捕入狱之前,他曾经专门想结交朱建,审食其结交朱建的目的很清楚,想借着朱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但是,朱建很有骨气,不见,我管你什么太后的人不是太后的人,不见,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审食其碰一鼻子灰的事情,马上就在京城传开了,从这个传开了,看出审食其是当时舆论的中心,他有个什么事,马上被人知道,被谁知道呢?被一个叫陆贾的人知道了。陆贾是刘邦手下一个文臣,他曾经两次为刘邦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归顺了大汉,避免是汉朝对南越的用兵,他是个很有口才也很有智谋的人,陆贾知道了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过了不久,朱建的母亲死了,朱建虽然是个大名士,声望很高,但是家里穷,母亲死了以后,竟然没有钱为他母亲办丧事,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况,这个事情被陆贾知道了,陆贾就赶快跑到审食其那儿,一见面,我给你贺喜来了,审食其说,我有什么喜啊?陆贾说,朱建他母亲死了,我怎么不给你道喜?审食其说,朱建的母亲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啊?陆贾说,这是个机会,你过去见他,他不见你,他其实是为他的母亲,当然,陆贾这个话是替朱建开脱的,因为他母亲在,他不能为你效力,所以他不见你,他母亲死了,这是个机会,如果在这个丧葬期间,你送了一份比较重的丧仪,你们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恢复。审食其一听,这个机会很好,就带了重金去了,到哪儿登门,献上一百金的丧仪。朱建正穷得没办法办丧失,审食其来送钱,他接受了。而审食其又是京城的舆论中心,审食其送钱的事马上传开了,审食其一送,公卿大臣都跟着送,朱建的家里一下子得了五百金,办这个丧失绰绰有余了,从此以后,审食其跟朱建的关系就走近了。不过据我看来,朱建在这个事情上,做得是有一点前后不一致,前期他作为一个名士,宁可固穷,还愿意守节啊,固穷守节,后期为了母亲的丧失,接受了审食其的馈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像朱建这样的名士,很有骨气的名士,在面临义和利,在义利之中都很难抉择,朱建为了这一点利,而把他的英名给损坏了,当然这是对朱建来说。

这个事情以后,两个人关系走得很近,审食其坐了牢以后,审食其就托人去找朱建,让朱建到狱中来探望他,商量个解救的办法,朱建断然拒绝,不去狱中探望,这个断然拒绝让审食其大失所望,审食其原来想,我给你送一百金的重礼,我遇难你肯定要来监狱中间救我,结果竟然不来见,审食其非常恼火,认为朱建这个人是个小人,而朱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审食其这个案子很重,太后都不敢出面,审食其能救审食其呢?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汉惠帝的男宠,这个确实历史记载,是汉惠帝的男宠,叫宏籍孺,朱建就去建宏籍孺,他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惠帝最宠幸的人,现在,太后最宠幸的人审食其被抓住牢了,京城的人都说,是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审食其的坏话,审食其才被抓进去了,这个话一说,宏籍孺大吃一惊,因为这个话不是他说的,但是,京城的人都这么说,给宏籍孺带来一个巨大的压力,他说,假如说惠帝如果杀了审食其,今天杀了审食其,明天太后就要找个茬口来杀了你宏籍孺,为你自家考虑,你得出面去救审食其。宏籍孺一听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他没有办法洗刷整个京城人都说是他说的坏话,其实是朱建的话,朱建要调动他的利害,让他为审食其说话。然后,宏籍孺就去见惠帝,这个宏籍孺不愧是汉惠帝最宠幸的男宠,他到哪儿一说,汉惠帝立马给审食其放了,审食其放出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朱建在里面做了工作,他非常感谢朱建。有时候历史在关键时刻,小人物能起大作用,这个朱建就是个很有名的例子,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汉惠帝的男宠,解了吕太后的一个难题,惠帝抓的,惠帝放的刚好符合中国一句古话,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朱建是个很聪明的人,是个小人物,他破解了一个大难题。

我们这一集讲到了吕后做了人质,在项羽手中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两年多的岁月,回来以后,又遇到了种种的磨难,吕后就在这种磨难中间,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前面刚刚讲过,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女强人,那么,我们前面所有讲的这一切,还没有讲到她在政坛上是怎么崭露头角的,吕后究竟是在政坛上怎么崭露头角的呢?请看下集,初露峥嵘。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3讲  初露峥嵘


第3讲  初露峥嵘
和刘邦一块儿打天下,而且,为刘邦建国立了大功的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臣,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但是这两个功臣,在开国以后不久,就被杀掉了,而且,杀掉这两个功臣的人,不是刘邦,是刘邦身边的一个女人,也就是吕后。

按说,处置功臣应当是皇帝的事情,作为皇后的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杀彭越呢?这个事情,我们还要追溯一下。

刘邦是从汉王跟项羽打了四年仗,最后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但是,刘邦做皇帝,付出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在追击项羽的时候,走到固陵,而韩信彭越都不来增援,不来合围项羽,最后,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张良的一个计谋,张良这个计谋的核心观点是要刘邦和韩信、彭越,这些当时最有军事实力的人,共分天下,我们也把它简称为共天下。所以,刘邦在无奈之中,接受了张良的一个计谋,答应,把大批土地,封给了韩信,封给了彭越,结果,韩信,彭越的兵会聚垓下,最后把项羽灭掉。所以,刘邦做皇帝,是付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不属于刘邦管辖,所以,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天下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并不是刘邦的初衷,按照刘邦自己心里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家天下,不是共天下。所以,共天下只不过是个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首先就对他的最重要的功臣韩信,采取了一连串的动作,动作幅度不大,但这些动作是一个接一个。

首先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第二年,借口有人谋反,把楚王韩信降为淮阴侯,这些做法已经表明刘邦已经开始想改变共天下的局面。不过,刘邦做得很巧妙,他这个做法,按照我给他总结,这叫逐步到位,就是一步一步地到位,而不是一步到位。

这个变故就是陈豨的叛乱。陈豨原来是刘邦手下他最信任的大臣,由于他最信任他,所以,才把陈豨派往边疆地区,负责监督赵国和代国两国的军队,所以,陈豨掌握两个国家的军权。但是陈豨这个人有一个喜爱,他喜欢学习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养门客,信陵君号称手下门客三千,所以,陈豨也爱养门客,当然达不到信陵君那个程度,手下门客上千,陈豨这个做法,无非表示他招贤纳士,再一个,讲气派,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陈豨有一次进京的时候,他从代国的边地,进京的时候,路过赵国的首都,陈豨路过赵国的首都,要到京城去,在赵国的都城住下来的时候,陈豨带的宾客有一千多人,把当时赵国京城所有的旅馆全部住满,当时赵国的国相是周昌。周昌发现陈豨有这么多门客,他就有了想法,就给当时的刘邦打了一个报告,他说,陈豨在边地掌握了重兵,而且他手下有那么多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