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头!”赵光义一拍大腿,哈哈大笑——“就是他。这太神奇了!”
然后戴恩就此平步青云,从禁军的中低层干部迅速提升,直至宁远军节度使。史书记载,当时宋廷举朝都称他为“戴长寿”。
这事能说明什么呢?似乎很平常,不过是封建君主专政时朝,所有人的福祸生死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间这样传统老旧的没趣论调而已。是的,这没错,但是这发生在宋朝,发生在赵光义的身上,就有它别样的意义。
它无比重大,说它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并且它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心醉神迷的关键点,可以说,这也是我之所写宋史,而不写唐史、汉史那样汉人扬眉吐气的历史的一大原因。
历史的转折点。
想一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一朝兴,一朝亡,变化往往要在三四百年之间。这期间无数人做了无数的事,从宏观上讲,似乎历史的进程是缓慢而浑圆的,你找不出这个朝代之所以会最终灭亡的种子是在什么时候,被什么人悄然种下的。
就比如说宋朝,它那么强的国力怎么会“积贫积弱”呢?那么多的贤臣良相怎么会“冗官累政”呢?那么多的精兵名将怎么会亡国灭种呢?
这些事,你能从宋朝的具体国政上找到无数的例证来证明。但是你却绝对没法从中找出来为什么赵光义的儿子会突然间基因突变似的变成了一个神汉,整天整夜地和九天十地的各路神仙聊天,还互相写信,并且还找到了自己的神仙祖宗,盖的庙一个比一个高大,把国力彻底掏空,给后来的神宗留下了空前恶劣的烂摊子,逼着后世儿孙变法求活,却不料适得其反,弄得国势一落千丈,不可收拾,埋下了亡国灭种的恶根;你更找不出来,为什么百十年之后,金兵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攻不破,砸不烂的开封城墙会自己敞开了大门,让金兵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冲进了城里,为所欲为……这些,都要从宋朝的统治者们的复杂脆弱的心灵里去找原因。
具体地来说,就是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式的迷恋。
其实从赵匡胤开始,迷信、宗教就和宋朝密不可分了。从柴荣时期,赵匡胤就从“点检作天子”的木牌谶语中得到了好处,然后在陈桥兵变时,用“一日克一日”的迷信征服了后周的军心。再想一下更早的,赵匡胤最初流浪那几年里,为什么会留下来那么多的与佛教徒有关的传说?
和尚给他吃的,给他驴,给他钱,再指点他去北方寻找机会……真的是那样吗?不,这是交易。是赵匡胤一改柴荣“毁经灭佛”政策的回报。和尚用宗教的无形力量,不断地完善着赵匡胤仁君王者,甚至天命所归的形象,让天下百姓更加顺理成章、心甘情愿地当他的子民。而且还越当心里越有底——神佛保佑啊……赵匡胤天生就皇帝,跟着他混,绝对没错的……
而赵光义,他信的是道教。宋人记载,在他刚当上开封府尹,也就是他哥哥才当上皇帝不久,他就派人去北帝宫拜祭一位真君,说赵光义要修庙重饰金身。可是真君突然说话了——“将来太平君主宋朝第二王将修建太平上清宫,”而北帝宫嘛,“此宫观上天已定下修建年月,今非其时。”
赵光义闻报大惊,而听到这个传言的人更加大惊,想必此后他们再看赵光义,二赵的脑袋后面就有一层光华闪烁的光圈了。
再返回赵匡胤风雪之夜突然死亡的往事,那些神怪离奇的传说,其中有些都收入了《国史?符瑞志》里。比如有一位“黑煞将军”降在疻痀县一个平民百姓张守真的家里,自称是天上玉帝的将军,说出来的话“声若婴儿,唯守真通晓”,由于有说必中,从此张守真就变成了道士。宋史里记载,赵匡胤得病后,命王继恩去建隆观设醮祈福,所求的就是张守真所侍奉的“黑煞将军”。史称“神言——天上宫阙己成,玉锁天。而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
赵光义得位,从此也有了“一日克一日”的天命合法性。
此后赵光义厚待张守真,为其修凤翔府终南山北帝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上清宫”。然后历年更修建了“太一宫”“灵仙宫”“上清宫”“洞真宫”,每一座都修得非同小可,不仅动用了国库,甚至还用了自己的私房钱,不管有多少大臣反对,他都一意孤行。
但那是以后,回到赵光义刚刚登基时,他突然变脸下令——诏令,天下禁止私习天文卜相等书,违令者斩!
而且在第二年,他命令全国运送天文相士等近300人进京,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合格的有60多人,就地留在司天监里干活。剩下的,都在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沙门海岛当囚犯。
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宗教的力量直指人心——社会由人组成,而人受心灵的支配,能支配一个人的心灵就能支配这个人,能支配所有人的心灵就等于征服了整个社会。
宗教是达到这个愿望的最好办法。只有先收笼住人心,赵光义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宋朝,营造出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并能得心应手使用的官场。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242)
发布时间:2008…02…01 17:10
每一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个天堂的大门,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呢?
很多人都会指着资料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如果一直那样好下去,文人绝不会幸福到在宋朝一手遮天,有时嚣张跋扈到连皇帝的脸都敢踢黑。何况赵匡胤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则也,助得甚事!”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之后,不过区区三个月,也就是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的正月,就突然宣布——开科取士。
从此,文人们,你们的春天到了。
这一次,宋朝全国各道所发贡士共有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进京之前要有取解试,参看赵匡胤卷),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拍字写论文。就这样,这些人从五湖四海出发,到开封城的礼部报到。
开始省试,进而殿试,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不敢去想,这一次录取的比例竟然是样的高啊————!!!
这一科,赵光义取进士竟然是109人!
要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是怎样的惊人,请回头参看一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
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是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那一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乾德六年,公元960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7年,开科15次,一共才取士188人!
似乎太滥了……赵光义的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出面启奏,说——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但赵光义微微一笑,这算什么?下面的事才真正让他瞠目结舌,惊掉大门牙。
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定109名进士为三等,皆赐绿袍靴笏,赐宴开宝寺,赵光义本人作诗两首以纪其庆。然后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进士,直接当官,而且起步就是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这样的高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的,以及诸科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俊事之类)共270人,直接送到吏部,这些人的待遇也相当的不可思议,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好官美差先可他们来。
薛居正等大臣们都傻眼了,这是在干什么?这些人满脑子装的从唐朝开始的读书、科考、取士、选官等等的一系列的官场金科玉律就这么的都报废了?
这当官也太容易了吧!赵光义……他是不是在恶搞?
但是这一切还没完呢,等到这一科的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赵光义辞行时,新任的皇帝对他们说——到了任上,好好当官,要是发现了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以尽快处理。
也就是说不必上报!
薛居正等人开始大喘气,赵光义却更加和蔼可亲地说——众位爱卿,想必你们初次当官,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我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你们的行装钱。
还有什么好说的吗?一来是赵光义突然多出了这么的好学生(天子门生嘛),他高兴;二来,这时他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有钱。
他哥哥给他留下了满满登登的封桩库、左藏库,里面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刚打开的时候晃得赵光义差点昏过去,这么多的钱啊……这得怎么才能花完啊?而且就在这次开科之前,他还有了一大笔意外的收入。
话说左藏库,里面有三个库房,由不同人分别掌管,而且货钱与金帛分开收藏。这一年,三库房分官中的礼部员外郎贾黄中要升官外放当知州了,临行前要交革清楚,于是寻查。发现一个小屋子锁得紧紧的,他打开一看,里面有好几十个大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黄金!
史称“计其价值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这里有个疑问,是哪位“李氏”呢?五代时称帝的只有后唐李氏,和南唐李氏。说是后唐的,开玩笑,想想当年刘承佑为了对付郭威,恨不得把老婆都卖出去当军饷,国库里扫得一根毛都看不见,还能有这东西?
那就只有是李煜带来的了——曹彬让他回宫收拾好东西,历史记载,李煜真的带了几十箱子黄金进的开封……不管是谁的,这些钱都没入帐(未著于籍),贾黄中报了上去,赵光义等于凭空发了笔横财。
所以他有心,也有力给他的文人们不按常理出牌的升官发饷。
现在要留意的,是这一科,即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都有哪几位。他们是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以及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这些人在政治舞台上像火箭一样的迅速蹿升,速度之快举国震惊,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当过太宗朝的宰相,而且最快的一个当选时年仅40岁。其他人中知制诰、尚书这样的高官更是比比皆是。这都让当时的人不平,更让后世的人猜疑,这到底是怎么了?是这些人的运气太好,好到了没有道理可讲,还是赵光义真的是个“冲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