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和英国的援助这一点,英国却只字未提。
因此,在这种安排下,结果必然使苏联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尽管它将承担与法国和英国完全相同的义务。我们更不必提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事实,即在这种安排下,对侵略的实际抵抗以及这种抵抗何时开始,将只能由英国和法国来决定,虽然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这种抵抗的压力将主要落在苏联身上。
土耳其是另一种类型。虽然它觉得自己是受到了阿尔巴尼亚政变的威胁,并且为了其他种种理由而愿意同英国和法国结成联盟,但它离开紧急危险地带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它的地位同希腊大不相同。)土耳其人的亲英感情使他们很不受里宾特洛甫的欢迎,到6月6日,他命令外交部不要再接待任何土耳其代表。7日,魏茨泽克要法布里齐乌斯(在布加勒斯特)去使加芬库明白,在他动身去安卡拉访问之前,他必须让土耳其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他们同英国签订的条约,柏林认为是倒向敌对阵营的“公开背叛”。第二天,里宾特洛甫又为了土耳其报纸对德国所用的语调向土耳其驻柏林大使阿尔帕格提出严重抗议。阿尔帕格则十分坦率地回答说,对于多德卡尼斯群岛的设防、意大利人的在阿尔巴尼亚登陆和德国人的坚持要求“生存空间”,土耳其感到焦虑。
在接近夏末时,国际形势日趋恶化,德国也变得越来越关心土耳其的对外政策。当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订德俄公约时,他向斯大林抱怨土耳其的不可靠,并断言它已被英国的金钱所收买。确实,伊诺努总统曾经告诉德国大使冯?巴本说,他必须“使土耳其不参加任何一场战争”,并且,据巴本的看法,他“正在寻找一条出路”,但是德国外交部依然表示怀疑。魏茨泽克8月28日告诉阿托利科说,虽然土耳其的“政治态度……不值得赞许”,德国目前并没有向它施加任何经济压力,而是“竭力敞开让它回到正路来的大门”。当冯?巴本在继续试图“影响每一个人使之赞成最严格的中立”时,德国外交部在8月底听到了关于俄土谈判的传说。在回答舒伦堡的询问时,莫洛托夫承认俄国同土耳其有所接触,但解释说,苏联只是试图劝说土耳其人仍保持中立。
但是柏林对土耳其的忧虑并不仅仅限于对外政策方面:德国需要土耳其的原料,因此是担负不起一场争吵的。虽然在7月里希特勒曾把土耳其说成是一个不能将“高级”武器运送给它的国家,它向德国输出的货物的特别重要性,希特勒的经济顾问们是非常清楚的。在8月7日的一份备忘录中,维尔分析了这些出口货物。它们在最重要的原料中占百分之二十九,在重要货物中占百分之四十三,在非主要货物中占百分之二十八。第一类中有铬矿石、饲料、木材、生皮革和纺织原料——特别是羊毛、马海毛和棉花。铬矿石是最重要的,“在制造武器用的钢中是必不可少的”。他还写道,“丧失了来自土耳其的进口原料,不能不在目前给德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
尽管冯?巴本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整个夏季德国对土耳其的猜疑还是不断地上升。虽然轻武器继续在运往土耳其,但是重炮,特别是六门二十四厘米的斯科达大炮(已预先付清价款,土耳其是渴望得到它们的)并没有向买主交货。在土耳其人和德国人的每一次谈话中总是要问起这些大炮。到6月底时,克洛迪乌斯写道,按照里宾特洛甫的指示,“对于土耳其的询问可以用拖拉的方式来应付。尽管如此,最后还是不能避免要向土耳其政府就扣留不交大炮的原因作一些解释,而这事的真正原因它当然是早已就知道了的。”
在前面提到的维尔8月7日的备忘录中,也列出了土耳其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已经交付了的。德国人希望推迟对这问题作出决定,但冯?巴本仍试图说服柏林继续向土耳其供应物资。8月13日他报告说,他注意到“由于西方国家无力运送军用物资,对于英土联盟的怀疑在日益增加”;如果德国在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中一开始就取得胜利的话,土耳其还是可能修改它的政策的。可是,16日魏茨泽克发来指示说,所有尚未履行的军需物资合同应一律取消。
土耳其人并不甘于接受德国的限制。外交部秘书长梅内门吉奥卢8月20日对德国代办说,如果从德国运来军需物资是不道德的话,那么这也可以适用于土耳其的铬;但是他被告知,除非继续运送铬,否则德国人不想再维持同土耳其的任何经济安排。到23日,冯?巴本被通知同土耳其可签订一项新的武器合同,但其中不得列入那些可用来打德国的武器。第二天,德国大使向土耳其外交部长萨拉若卢表示,他对“土耳其站到错误的一方”感到遗憾;对此,得到的回答是,“土耳其可能比德国弱一百倍”,但是它必须拒绝德国8月21日提出的经济建议。土耳其宁愿付给补贴来把它的产品输出到其他国家去。不过,冯?巴本和萨拉若卢最后还是约定暂缓作出决定。28日土耳其人被告知,德国已同意暂时将它们之间的外汇和商务协定再延长期限一个月。可是,结果土耳其人拒绝了这一提议。此后土耳其就为它的宝贵的出口货物,既同德国又同西方盟国进行了艰苦的讨价还价。
上面对东南欧各国的回顾,表明德国在1939年亟需原料,特别是石油;而巴尔干半岛各国则热烈希望得到武器。由于德国获得了捷克的军火工业,包括斯科达工厂在内,而这些国家早先就是从这里取得它们的军火的,所以只有德国可以供应备件和完成已经签订的合同。它也准备给予大量的信贷,特别是如果运送军火后能带来它所需要的原料的出口。在这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则正在贷款多少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且显然是没有力量把军火运送给这些遥远的国家,因为它们自己也需要这些物资来加强本国的防务。最后,虽然经过反复的商谈,从德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确实运到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军火仍只是很少一部分,还不到定单中的四分之一。因为,除了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之外,希持勒认为所有这些国家都是不可靠的。
8月22日的一份没有签名的备忘录中可以看到,德国外交部已预先准备好战争爆发时在各不同国家使用的宣传材料。对法国和英国不进行攻击;必须强调小国的中立将受到尊重;应该告诉梵蒂冈,教会的财产将得到尊重。对立陶宛可以暗示,德国了解它想要取得维尔纽斯的愿望;告诉斯洛伐克,它可以收回已割让给波兰的部分领土。要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匈牙利,但要给以警告;至于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则要给予远不是那么友好的警告,告诫它们必须保持中立。
前面已经指出,在1939年夏季,德国政策的大方向有了改变,那时同俄国的和好变成了方案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甚至当它已开始同俄国进行谈判时,德国仍希望象南斯拉夫这样的一个国家也可以参加**产国际公约。它假设的根据是,这项公约实际上不是针对俄国而是针对英国的。对公约的这种新见解也必须显得对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有说服力,而事实上,俄国的领导人们在相信里宾特洛甫的议论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困难。1939年夏季在准备同波兰作战中,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可以说除了一个方面外,其他都是成功的。他没有能使同波兰的战争地方化;虽然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很快就被摧毁了,但这种错误估计使他陷入了一场长时期的战争,并导致最后的失败。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二章 退让
第三百四十二章 退让
1939年夏季希特勒最大的外交成就是签订了8月23…24日的俄德条约。在签订这项条约之后,波兰人更加准备妥协了;部分原因是这项条约决定了波兰的命运,另一部分原因是英法两国施加压力要他们尽可能避免战争。但是这并没有削弱他们的作战决心,如果他们被德国进攻的话。可是,但愿不要招惹侵略的顾虑,的确在军事上削弱了波兰,因为它的总动员来得太迟了。当德国在9月1日发动进攻时,动员还刚开始,结果波兰在保卫它自己时实际上是还没有准备好的。
4月和5月来自俄国方面的暗示(已在本书另一处论述),李维诺夫的被免职,以及俄国驻柏林代办阿斯塔霍夫的主动向施努雷(德国外交部东欧经济政策司司长)表示有可能恢复在3月中旬已中断的俄德经济会谈:所有这些都使里宾特洛甫越来越感到兴趣,因为这些事情的来临是在英法两国正在莫斯科参加谈判的时候。可是里宾特洛甫不仅要说服希特勒和通知墨索里尼(他最后也同意了与俄国和解的意见),而且他还必须考虑到对日本的影响。德俄两国的谈判将在另一章中作较详细的叙述,这里只是简略地提一下。
魏茨泽克5月30日同阿斯塔霍夫的谈话,在德俄关系的转变过程中也可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提供了第一个清楚的迹象,表明德国准备举行政治方面的、并不同于经济方面的谈判。可是,直到第三周才有了真正的进展。7月18日,俄国人突然通知德国人,他们愿意在柏林商谈一项商业条约。7月22日苏联报纸发表一项官方声明:德俄两国的贸易和信贷商谈应即恢复。魏茨泽克于是指示舒伦堡在莫斯科继续“我们会谈中纯粹政治方面的部分”,并且“在那里重新找出头绪,但无论如何不要操之过急”。几天之后,在26日,施努雷在柏林又设晚宴招待阿斯塔霍夫和俄国贸易代表团团长巴巴林,于是苏德谈判就从有保留的和踌躇的初步探索阶段进入了迅速而明确的讨价还价的最后阶段。由里宾特洛甫在事先作了简要的指点后,施努雷露出口风说,德国准备考虑在东欧相互和解的可能性。指出俄国同英国签订条约将把俄国引向战争,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