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议院议长。数年之后,也就是1794年初,38岁的施泰因男爵被自己的学生,刚刚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的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相,直到现在。
与两位普鲁士将军一样,施泰因首相也具备着雅利安人的特色,金发碧眼且身材颀长;体格魁梧,所不同地是,学者打扮地他总是喜欢戴上一副眼睛。因为与威廉三世陛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使得施泰因40岁不到,变成为王国最年轻地首相,但这并不妨碍施泰因赢得布吕歇尔与沙伦霍尔斯特两位德高望众的将军,发自内心的尊重。
(注,为情节发展需要,本书中对很多历史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普鲁士王国同样如此。腓特烈。威廉三世提前登基,施泰因首相开始上台,而且不完全符合历史等等。)
“谢谢您,首相大人!”早已脱去一身戎装而便衣打扮的沙伦霍尔斯特将军,更显得肌肉发达;须发浓密。他代表自己的朋友兼老师,那位刚从马德里回国述职的布吕歇尔公使大人,向施泰因首相表达着深切的谢意。接着,他又继续说道:
“为防止宫廷小人的妒忌与怨恨,既给首相大人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破坏来之不易的变革计划。我与布吕歇尔大人,还有奥古斯特亲王殿下商议后一致决定,不再大张旗鼓的在王国军界中进行相关改制。而是从事相对隐蔽的方式,在暗地里为普鲁士王国培养未来的优秀人才,选拔能适应现代战争地大批中高级指挥官。
一方面。布吕歇尔大人将接替我在王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奥古斯特亲王以及首相大人的庇护下,继续组织“军事协会”,创刊《军事手册》,将大批将领聚集在一起,研究军事问题,批判不合理的军事制度。讨论相关的军制改革问题。主要包括:废除雇佣兵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放弃单一的正规军制。建立国民预备军;改变贵族垄断军官职位的局面,从严选择军官;严禁对士兵地野蛮惩罚,推行精练组织、提高士气的练兵方法;建立新地军事体制,严选军官,提高士气,采取新的训练方式等等。
另一方面,却是我想请求首相大人。能否在明日有国王陛下参与的内阁例行会议上,让我本人出任普鲁士王国驻法国公使,即便是相对低级武官也可以。那是我们觉得普鲁士王国的军制改革不能再度闭门造车,应该勇于走出狭小的国门,到西班牙或是法国南部,向那位神奇的安德鲁统帅学习,学习他的先进治军与战略战术,就如同为俄国人开创伟大时代地彼得大帝一般。
首相大人。请恕我冒昧说一句,安德鲁军事战略思想早已大大超越了数十年前的腓特烈大帝,只要看看他在伊比利斯半岛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指挥艺术,相信在整个欧洲大陆业已无人可抵。如果,我们不能虚心求教于他,不难想象。在下一场与安德鲁法国的较量中,普鲁士的命运与可怜的英国佬没有两样。
首相大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沙伦霍尔斯特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在柏林出任陆军大臣助理的期间,便时常接到来自驻马德里公使布吕歇尔大人地密报。这些情报,都是布吕歇尔自己以军人的角度,对安德鲁的战争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介绍与深刻分析,尤其是有关辉煌战役那一场。安德鲁那种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战略欺骗手法,使得西班牙军队的精锐在那场战役中统统损失殆尽。从而一举奠定了旧势西班牙王朝不可避免地覆灭遭遇。
布吕歇尔曾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学生兼好友,沙伦霍尔斯特将军。如是说道:“……伊比利斯半岛战争的全面胜利,充分说明了安德鲁的战略思想无疑伦比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事实上,整个半岛战争的结局已经在数月前,安德鲁司令官的指挥室作战沙盘上圈定完毕。其麾下的军官们,只是按照司令官的部署,各自履行各自的职责,摆好军士们地姿态,准备收获胜利果实罢了。仅此而已!”
等到布吕歇尔公使回国述职之际,沙伦霍尔斯特更是与老师在一起,每日讨论伊比利斯半岛战争,研究安德鲁本人,而他们讨论地结果得出同一结论,普鲁士军队无论在战略战术思想,武器装备,军事训练,以及后勤医疗保障上等各领域方面,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安德鲁指挥下的大比利牛斯军团。
之所以,有如此结论,那是两人同样在沙盘上推演过,以普鲁士军队目前地状态同安德鲁军团进行虚拟战争演练。只是让沙伦霍尔斯特沮丧无比的是,他所统帅的普鲁士军队屡屡被布吕歇尔代表安德鲁指挥的大比利牛斯军团击败,而且败的相当惨。
只是沮丧过后的沙伦霍尔斯特,并未心灰意冷,反而是知耻而后勇,他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去西班牙或是法国南部,利用三国关系尚且良好的时机,带领一大批普鲁士优秀的军校生,到安德鲁麾下效力一段时间,一是学习安德鲁的长处为我所用,更是发掘其不足,找到战胜安德鲁的方式方法。对此,布吕歇尔自然是全力支持。
“是的,首相大人!我本人也万分赞同沙伦霍尔斯特将军的提议!既然普鲁士缺乏改革的土壤,就让我们的未来在西班牙或是法国南部首先生根,发芽,等到时机成熟,再回国开花,结果!”布吕歇尔接过老朋友的话题,继续劝说着施泰因首相。
“当然,我的将军们,施泰因绝对支持你们的行动,只是我还有一个小小地请求。便是王国的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威廉。冯。洪堡大人,也将在今年4月间,带领自己的得意门生准备抵达土伦,参加那里的学术研讨会。而我的要求便是让沙伦霍尔斯特将军先行在土伦之后,为洪堡大人以及他的弟子们准备好相关住宿。
呵呵,另外。为保障诸位在法国期间数年的学习食宿和相关活动等经费,作为王国地首相。我可是费劲口舌,总算是鼓动了国王陛下提高征收教育附加税的比例,这些钱财地一部分将作为秘密资金,通过德意志商团的渠道,汇到沙伦霍尔斯特将军的名下。”
施泰因首相的话的确让将军们高兴之余,更是欣喜若狂,两个年纪加起来近百岁的家伙。居然如同小孩子一般,手舞足蹈的在车厢内折腾起来。沙伦霍尔斯特更是夸张,他效仿俄国人地热情方式,不住用自己钢针一般的大胡子,去接触比他小两岁的首相大人那修整平滑的面庞,搞的学者风范的施泰因首相狼狈不堪。这种表现,全然不像那位遇事冷静,对自己与部下严格。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且古板刻薄的沙伦霍尔斯特本人。
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开明首相,施泰因在求学阶段,便看清农奴制社会地衰败和容克统治的腐朽,他在写给自己朋友的信件中,就曾大声疾呼过:“……。如果普鲁士王国以及其他德意志诸侯。要想在迅速改变的世界中保存自己,就必须对封建秩序进行改革。否则,下一场法国式的**爆发地,很可能在德意志的某个地方。”
上台伊始地施泰因首相,便治理于普鲁士王国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改革,因为军事体制拥有其特殊性却不属于该范畴之内。施泰因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变以等级出身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国家为以阶级(财产)为基础的现代立宪国家,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把君主的臣民变成真正的国家公民。”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农民;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刺激庄园地产的资本化。确保农业改革顺利进行,施泰因又着手进行市政改革与国家行政改革。等等。
出于很多因素考虑,施泰因首相本人起初地改革计划,实施地异常小心谨慎,那是他竭力防范来自容克集团的抵制。但改革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普鲁士容克特权和官僚体制,因而招致容克的仇视,特别是当易北河以东的庄园主获悉施泰因拟把改革扩大、深化的时候,更是视之为祸害。代表容克集团利益的《柏林晚报》甚至诅咒施泰因改革是“把值得尊敬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变成一个新型犹太国家”。
与不知道进退的普鲁士将军们不同的是,施泰因首相在国王陛下的要求下,主动与改革反对派们会晤,双方在短时间内达成一系列妥协,首相随即调整了相应的改革计划,将地主贵族以及容克集团反应最为强烈的“解放农奴”一项删除,依然强调原先的土地所有权制,农民(农奴)还需负担繁重的地租、徭役等封建义务,而地主们还保有许多控制农民的特权,诸如领主裁判权、教会保护权和警察权等等;另外,施泰因宣布暂缓市政与国家行政方面的改革计划,进一步增加不少反映容克集团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改革内容。
这样以来,懂得灵活变通的施泰因首相,利用自己与普鲁士国王的特殊身份,在与政敌们相互妥协之后,才将改革再度继续下去,只是改革的内容变得面目全非,并不能反应施泰因首相的改革原始初衷。但这毕竟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施泰因本人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顺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普鲁士必将恢复,甚至超越腓特烈大帝时代的光荣……
只是,上述三人的想法固然很好,而且计划也相当周密,但却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其一,布吕歇尔,沙伦霍尔斯特,以及施泰因首相三人都不是地道的普鲁士人,尽管他们对普鲁士王国忠心耿耿,不寸私心,但来自容克集团的强大压力,始终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其二,威廉三世没有足够的胆量,去支持施泰因首相的政治经济改革全盘计划,使得日后的普鲁士王国依然是畸形发展的军国主义,脆弱的国家经济无法承受未来战争的巨大消耗。或许,来一场没有火药味的经济战,便可让整个普鲁士经济土崩瓦解。
~~~~~~~~~~~~~~~~~~~~~~~~
以**的名义,希望有票的兄弟姐妹们继续投月度VIP选票啊!
应读者要求,以后无论多少字,老管都将保证在每日9点之前更新。希望有经济能力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