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最后杨素觐见皇后,跪请她支持迎立新太子杨广。
独孤皇后终于拿定了主意。对长子的失望让她也坚定地和小儿子杨广站在了同一立场上。一个致命的包围圈就这样在优秀人物杨广的运作下形成了。这是母亲、兄弟、宰臣三位一体结成的政治联盟,他们只要战胜隋文帝心头最后的徘徊,一个王朝接班人的命运就将彻底改写。
毫无疑问,杨勇感受到了政治联盟的压迫,但他却无力回击。他的生活智慧差不多都集中在儿女情长方面,他的政治智慧几乎为零。而他以太子身份作出的最后举动竟是请术士来占卜他父亲隋文帝的寿命!也许心地单纯的杨勇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与政治联盟进行斗争,但这种极其忌讳的做法最终让隋文帝彻底战胜了心头的徘徊,从而一举作出深刻影响这个王朝命运的重大抉择——中场换人!让杨广成为这个帝国的下一任领导人。
第67节:疯狂年代里的疯狂石头(3)
“自古太子,常有怙恶不悛的不才之人,皇帝往往不忍心罢免,以至于宗社倾亡,苍生涂地。由此看,天下安危,系于储位之贤否,大业传事,岂不重哉!皇太子勇,品性庸暗,仁孝无闻,亲近小人,任用奸邪,所做的错事,难以具述。百姓者,天下之百姓也。我虽然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敢以一己之爱伤害天下百姓的福祉,听任勇将来变乱天下。勇着即废为庶人,以次子广继之!”
武德殿内,杨广、杨勇伏地听诏。诏书由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薛道衡是个男低音,中气十足。他瓮声瓮气的声音在武德殿内四处撞击,引发了很强的共鸣音。这是这个新兴帝国一个稀松平常的正午,有着无数的失望和希望。但是满朝文武却一声不吭,各怀心思。作为现实的政治选择,他们心里可能想的最多的是以后怎么和新太子杨广接上线、搞好关系。而杨广却匍匐在地上,长时间不敢抬头。他的低调让隋文帝很是满意。隋文帝觉得,这样的一个接班人,是上天送给大隋的礼物。为了接受这一礼物,他毅然打碎了嫡长制的选君原则,从而把自己推到了风尖浪口上。现在看来,这是值得的。
但隋文帝却不知道,他何止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尖浪口上,他是把他屁股底下的这个王朝也推到了风尖浪口上。因为貌似低调的杨广简直太能折腾了。
他最后把他杨家的江山活活给折腾没了。
第68节:有理想所以爱折腾
有理想所以爱折腾
杨广爱折腾那是因为他有宏大的理想。
政治理想。
在他之前的所有成就霸业的帝王中,父亲还谈不上是他的政治偶像。甚至秦皇汉武也不是他的政治偶像。
他的目标是超越他们。
如果不能绝后,那起码要做到空前。这是新晋帝王隋炀帝杨广的人生信条。
所以杨广深切地感受到:一万年太久,要只争朝夕。在他继位仅三个月,他庞大的政绩工程就轰轰烈烈地开工了。他发布命令,征召几十万民工在洛阳以北修建一条长达千里的防线,来阻止突厥骑兵对新都洛阳的攻击。紧接着,大隋帝国最浩大的工程——营造新都洛阳工程开工了。这次被征召的民工达几百万。与此同时,在这个帝国的东部,一条遐想中的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同时开工,又是多达百万的民工从全国各地被征召出来,日夜兼程奔赴通济渠……
政绩工程如此浩大又如此密集,杨广一夜之间在大臣们眼里成了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大臣们都不理解这样的折腾有什么意义。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骤然迁都,突发奇想要挖一条大运河,他们不知道这个新天子为什么要如此的好大喜功。最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的劳力几乎都投入到政绩工程中去了,谁来种粮食呢?没有粮食,那是要天下大乱的啊……
但是杨广却不管不顾。
他将嘴唇抿得死紧死紧的,什么都不说。
什么都不说的杨广在体味做一个伟大帝王的孤独感。
自古圣贤多寂寞。杨广相信他也不例外。
事实上杨广的政绩工程还真的不是做给他自己看的,也不是做给天下苍生看的。他是做给历史看的。
杨广相信历史佬儿会记下这一笔。
因为当时的天下还实在不太平。国家统一才十二年时间,却已发生了四次重大的叛乱。其中的两次还是他杨广亲自带兵去镇压的。最要命的是最近一次。他的弟弟杨谅在山东举起反叛大旗,理由是反对杨广登基,为他大哥杨勇鸣不平。杨谅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却给帝国造成了重大损失——长安离山东实在是太远了,得到叛乱消息时,杨谅叛乱已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这就像灭火,火势刚起时容易扑灭;熊熊燃烧后再去灭时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所以杨广决定迁都。将帝国的中心从长安转移到洛阳。洛阳居天下之中,离江南和山东都相对近一点。这样起码在火灾起来时,扑火工作可以较快地进行。当然杨广也不是不知道迁都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但是为了大隋江山的千秋万代,杨广愿意做以身饲虎的那个傻瓜。
开凿大运河也是一样,杨广那叫一个用心良苦。统一了,他希望帝国的南方和北方要从对抗走向携手,要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管道来做载体。但是管道不会从天而降,必须人工开凿,所以大运河工程也只能尽快上马。
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又不能分个轻重缓急——在杨广看来,这些工程都是十万火急要上马的,所以他也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第69节:突破口呼之欲出(1)
当然对于帝国的劳动力现状,杨广还是心中有数的。大业五年,国家统计局报上来的材料说,该年度全国人口总计达四千六百零三万人。杨广估摸着他最多也就动用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劳力(成年劳动人口)而已,应该在帝国的可承受范围内。
杨广决定:继续孤身走我路——让世人嚼舌头去吧,历史会证明谁对谁错。
突破口呼之欲出
皇权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权力。
皇权所向,无坚不摧。
在杨广逼人眼神的注视下,几大工程进展神速。周长近六十里的新都洛阳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就初具规模,并在大业五年圆满建成。大运河工程通济段也只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就完工了!
杨广满意地闭上了眼睛,开始细细品味皇权的滋味。
但是他所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大运河工程在著名酷吏麻叔谋的监督下,不到一年时间里,三百六十万民工竟然死了二百五十万。他们大多是被打死的或者活活累死、饿死的。他们死后,和大运河挖出来的石块、泥土一起,堆积在这条著名运河的两岸。
同样的,新都洛阳的地底下,也埋藏着无数屈死民工的尸体。
一个王朝的民心开始骚动了。
当生存底线被突破时,他们是准备和杨广作一番死磕的。
杨广依旧闭着眼睛,不为所动。他只是免去了所有民工们的皇粮国税。他知道,这些人要的实在不多,他们只是要一口饭吃而已。
杨广猜得没错,民工们的确要的不多。如果能吃上饭,在田里劳动和在工地上劳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当然前提是不死人。
但是死人的事还是经常发生。因为工程实在太多,工期又实在太紧,而杨广又高高在上,不理会民工们的哭泣与呐喊。于是矛盾和冲突便一直以地火的形式在这个帝国的底层隐秘地存在着。它们在地底下逡巡、汇聚,等待着一个可能存在的突破口。
而这个突破口历史性地落在了帝国的东北方向,时间点则在杨广攻打高丽之时。
第70节:突破口呼之欲出(2)
高丽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一直以来,隋朝都是以宗主国的身份来对待高丽的。
但是高丽并不服气。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王高元竟然向大隋发起了进攻。
这是一次自不量力的进攻。因为高元很快就兵败辽西。但这又是一次危险的进攻,因为大隋并没有强大到令高丽心悦诚服。隋文帝愤怒了,他很快就发起了反击:三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同时进发,准备把高丽打个结结实实的,让它彻底地心悦诚服。
但是一个谁也预料不到的局面发生了。三十万大军惨败而归,在长安清点残兵败将时,死伤竟达十之八九!
不是高丽国突然吃了兴奋剂,而是天不助隋。大隋三十万大军在水、陆两路同时遭遇了极其恶劣的天气,狂风暴雨打趴了大隋的军队。
好在最后的结局差强人意:高元服软了,他派人送来了谢罪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这样的举动和言辞让隋文帝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爽——他终于成为了一个阿Q式的胜利者。隋文帝大度地表示,不再追究高元的过错了,两国重新恢复宗主国和宗属国的关系。
N年后,隋文帝带着他的文治武功与世长辞。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高丽,高丽王高元遭遇了信任危机。
因为他当年派人送《谢罪表》时自称“辽东粪土臣元”的称谓在N年后的今天,依然让高丽人感到羞辱。高丽人民希望高元硬起来!趁着隋炀帝刚上台忙得手忙脚乱之时正大光明地强硬起来,全面解除两国间宗主国和宗属国的关系,开创两国平等外交的新局面。
高元回首往事,也终于觉得当年的自称也太过无耻,贬低了自己不说,也把堂堂的高丽国给贬低了。他悍然决定:他奶奶的我就硬一回。
在高丽人民的目光注视下,高元强硬了起来。
但是他硬得并不直接,而是很间接。趁着突厥的启民可汗访问高丽之际,高元在与他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之时告诉他自己不想再当大隋的孙子了。高元明白,启民可汗一定会把他说的这句话转达给隋炀帝的。他想试探一下这个忙着搞政绩工程的中国皇帝究竟会拿他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