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朱钦相、倪思辉上疏指责这种女强人作风,被罢官;御史王心一上疏救他俩,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魏、客二人构成了大明官场的最佳男女铁血组合,更要命的是熹宗也友情加入,使男女双重唱变成了男女三重唱。每逢客氏生日,熹宗再忙也要亲自前往祝贺。于是一边山呼万岁,一边高呼“老祖太宗千岁”。当然少不得还要喊一声魏忠贤九千九百岁。
 
这是大明王朝的铁三角。熹宗已去,铁三角去了一角,但依旧坚固无比。
 
是动魏忠贤,还是动客氏,或者……两个一起动?
 
崇祯陷入了沉默。
 
这是阴得能滴出水来的沉默,崇祯无法言说。他没有心灵知己。他是孤独的君王。在这空旷的紫禁城里,他是整日与几百个心怀鬼胎的大臣们朝夕相处的孤独的君王。在最热闹的地方他最孤独。他的黑夜的确比白天长。
 
一片沉默中,魏忠贤以退为进。在熹宗过世仅仅八天之后,九月初一,魏忠贤向崇祯提出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务。
 
这是叶落知秋。崇祯出手很快:不许。
 
魏忠贤很快出手了第二招。九月初三,客氏请求从宫中迁回私宅。
 
这一次,崇祯犹豫了好长一阵时间,才勉强同意了。
 
这其实是崇祯的老成——对付魏忠贤欲速则不达,必须分而治之。
 
客氏出宫似乎成了推倒魏忠贤骨牌的第一推力,不过魏忠贤也不是吃素的,他差不多把整个大明朝的官员都打造成魏忠贤骨牌了,要玩完大家一起玩完!九月初四,因为巴结魏、客而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体乾做垂垂老矣状向熹宗提出辞职申请。按《大明律》,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在掌东厂太监之上,但王体乾为了巴结魏忠贤,平素竟甘愿屈居其下。现如今,作为堂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主动跳出来为魏忠贤骨牌充当牺牲品,明摆着是向大明朝的皇家威权叫板……当然,崇祯是绝对不会陪魏忠贤一起玩这个火的——大明朝的宫殿,还轮不到魏忠贤来烧。十八岁的崇祯以无比诚恳的态度挽留了王体乾。他推心置腹、声泪俱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竟感动得老王发自肺腑地表忠心,就差说出是魏忠贤在背后指使他这么干的了。
 
这一回合,算是崇祯赢了。
 
但是历史的小插曲说来就来。九月十四,右副都御史管南京通政司事杨所修义愤填膺地站出来,弹劾魏忠贤的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太仆寺少卿陈殷、延绥巡抚朱童蒙等人,说他们不孝,父母过世了不在家丁忧,有违崇祯刚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他同时弹劾吏部尚书周应秋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混日子,提拔官员老是在搞平衡、和稀泥,“做人的底线到哪里去了?为官者的良知到哪里去了?”




第168节:两个男人之间的博弈(2)

魏党成员被弹劾,魏忠贤马上就力保,他提醒崇祯,这些官员父母过世了不在家丁忧都是因为先帝夺情而留任的结果,对这样尽忠体国、公而忘私的官员,不但不予以表彰反而一棍子打倒,这以后朝廷的工作还要不要人做了?而吏部尚书周应秋,那绝对是坚持原则的好官,杨所修不就是他老人家提上来的吗?
 
魏忠贤的话让崇祯很难反驳。崇祯只得宣布退朝,没有留下任何旨意。
 
倒魏陷入了僵局,崇祯是一片茫然。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个传了十六代的江山。十六列宗在遥远的天国缄默不语,崇祯在已显苍凉的紫禁城里梳理着大明朝的一地鸡毛。
 
但是一个王朝的声浪已经开始了。
 
十月二十二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疏弹劾魏忠贤。说他拉帮结派,党羽遍布神州,“尽废君前臣名之礼”,是可忍孰不可忍。崇祯听了,低头不语,不置可否。
 
两天后,兵部主事又上疏弹劾魏忠贤。兵部对崇祯迟迟不处罚魏忠贤觉得不可理解,崇祯听了,还是低头不语,不置可否。
 
十月二十五日,刑部员外郎史躬盛贴出了大字报,历数魏忠贤的罪行:
 
举天下之廉耻澌灭尽,
 
举天下之元气剥削尽,
 
举天下之官方紊乱尽,
 
举天下之生灵鱼肉尽,
 
举天下之物力消耗尽。
 
这些罪行看得满朝文武大臣哭声一片,但崇祯还是低头不语,不置可否。
 
官员们进一步施压。倒魏运动此伏彼起。
 
十月二十六日,继刑部员外郎史躬盛贴出了大字报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员——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揭发魏忠贤之十大罪状。崇祯看完奏疏后,下了一道旨:把魏忠贤叫来,念给他听听。
 
魏忠贤面如死灰地听完之后,半天说不出话来。此后魏忠贤被勒令必须在十一月初一离开北京火速前往凤阳祖陵。崇祯还为此专门下了一道谕旨,严辞呵斥魏忠贤:“朕思忠贤等不止窥攘名器、紊乱刑章,将我祖宗蓄积贮库、传国异珍异宝、金银等朋比侵盗几空;本当寸磔,念梓宫(先帝棺材)在殡,姑置凤阳。(客、魏)二犯家产,籍没入官。其冒滥宗戚俱烟瘴永戍。”崇祯还下令,把魏忠贤的生祠全都拆了,折价变卖资助辽饷。




第169节:两个男人之间的博弈(3)

十一月初六,当魏忠贤庞大的队伍走到阜城县南关的时候,崇祯的又一道谕旨如影随形地跟到了:“……岂巨恶不思自改,辄敢将畜亡命,自带凶刃,环拥随护,势若叛然。朕心甚恶……”此等情势下,魏忠贤只好选择自缢了。
 
干掉魏忠贤,大明江山似乎稳固了不少。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政治清算风潮被崇祯整得风生水起。
 
已被罢官回家的崔呈秀又被热炒。一个传说在朝廷上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先帝刚死,众大臣进宫哭祭,魏忠贤单独召见崔呈秀,两人关起门来嘀嘀咕咕半天。魏忠贤力劝崔呈秀造反。就因为崔呈秀态度不坚决,魏忠贤才把他抛出来当替死鬼。十一月初九,魏忠贤上吊身亡仅三天,户部员外郎王守履上奏折揭发崔呈秀之种种可杀罪状。随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紧急行动起来,在崇祯的眼神示意下,大明国家机器成了爱国者导弹,精确而不容置疑地砸向崔呈秀。
 
当然,客氏也没有逃过爱国者导弹的追击。六天后,客氏被押回宫内浣衣局隔离审查。审查结果是触目惊心的:除生活作风问题外,客氏还犯有叛逆罪,她采用不正当手段令八名宫女在短时间内怀孕,试图抢在先帝过世之前生出一个男婴来,然后来个吕不韦的故事之明朝版,使大明江山不知不觉间变了色而众人却浑然不觉……
 
客氏很快恶有恶报。明史载:(客氏)招供后,立时被笞死,其子侯国兴逮入锦衣卫诏狱。几天后,侯国兴也被处死了。
 
毫无疑问,崇祯的雷霆手段显示了一个血气方刚青年人的决绝。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崇祯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一本书在最关键的时候挡住了他的去路。这本书叫《三朝要典》。
 
《三朝要典》是魏忠贤的作品,以魏氏眼光点评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发生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曾经在这三案中受到非议的人被魏忠贤一一表扬,结果这些人多投奔魏忠贤门下。相反的,当年主持审查三案的高官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被深刻打击。




第170节:两个男人之间的博弈(4)

现在,魏忠贤已死,按照崇祯的雷霆手段,拨乱反正的工作那是势在必行,但是要命的是《三朝要典》的身份有点特殊。他虽然是魏忠贤的作品,可是由于先帝在上面写了个序,是为“御制序”。如何对待先帝“钦定”的这部著作,崇祯颇有投鼠忌器的感觉。整个大明王朝一时间人人忌谈《三朝要典》,人人心头都有一层窗户纸。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三月,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别如纶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他说崔呈秀已经被定罪抄家,他的一篇疏文还赫然列在要典篇目上,这不与皇上的圣意相违背吗?改!这《三朝要典》是非改不可。
 
崇祯不置可否。一个月之后,翰林院的侍讲倪元璐又上疏死谏,说《三朝要典》是魏忠贤借史杀人的产物。从整体上而言是一本毒书,完全没有修改价值,如若修改,反而让世人误以为皇上在部分肯定魏忠贤,适得其反。所以他的意思是在全国范围内销毁此书,然后由翰林院重写一本《天启实录》,以正视听。
 
五月初五,崇祯终于决定销毁《三朝要典》。当《三朝要典》在火盆里熊熊燃烧之时,整个大明王朝哭声震天——一个时代就这样在火光中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又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火光过后,崇祯雷厉风行,先后拿下了杨维垣和霍维华。但是,让崇祯感到奇怪的是,抓了杨维垣和霍维华后,朝廷反而静悄悄。他所期待的百官们争先恐后揭发魏党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崇祯找来内阁辅臣韩爌、钱龙锡、李标还有吏部尚书王永光等人,要他们搞个大名单出来。
 
魏党大名单。
 
几天后,大名单终于出来了。
 
崇祯偏头痛的老毛病也发作了。一连三天,他没有上朝。他觉得没有上朝的必要了。
 
满朝的文武大臣,非魏党成员的竟寥寥无几!
 
史载,这次由阁臣和刑部尚书乔允升共同参与的揪查魏党活动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




第171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1)

被查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宁国公魏良卿、锦衣卫都指挥使侯国兴、五任工部尚书吴淳夫、徐大化、薛凤翔、孙杰、杨梦衮;三任兵部尚书田吉、崔呈秀、霍维华;两任户部尚书郭允厚、张我续;两任吏部尚书周应秋、王绍徽以及刑部尚书薛贞……
 
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
 
悲情崇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心态一一惩治了二百五十八个魏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