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的意思现在的侦察就靠天军了?”
“是的,我们的天军不完全是战略导弹吧?最关键的作战能力其实是航天侦察和通讯,也就是战场的制信息权吧?”
白少校点点头。
“天军如果能够随时找到航母编队的位置,就意味着从二战的制海要制空已经转向现在的制海要制天了。也就是说,航母即将退出海上霸权的核心力量这个位置了。”
“你说的也太那个了吧…我们现在不用造航母,靠卫星就能行吗?”
“恐怕是这样。我也很喜欢航母,但是与战列舰一样,航母应该退位了。当然在海上力量存在和展示,在占据优势的前提下完成封锁、两栖进攻作战的时候,航母还是决定性的、有价值的。只不过我以为在海军争夺制海权的决战的时候,航母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力量了。”秦文强盯着白少校:“我有一个问题希望你能回答我。”
“你问吧,我知道的一定说。”
“我们的天军现在发射一颗卫星最快需要多长时间准备?一年最多能够发射多少卫星?我的意思是近地轨道的就行。”
“我们现在平均每周能发射一到两次,一年可以超过70次。如果要加急的话,最快每周能密集发射四次,单次发射的准备时间最短可以达到50小时。当然,这个速度还在继续提高。”白少校用自豪的语气报出了一串惊人的数字。
秦、董听到这个数字,二人转过头,相视一笑。
两个人的反应完全是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完全不在三个军方代表,特别是白少校的预料之中。他有些困惑地说:“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这个数字很准确,是属于高度机密啊。”言外之意其实是在问:“你们怎么了解这个数字?”
“我知道,你说的那么高的发射速度和密度目前只有‘开拓者’系列火箭能够达到。”秦文强点头到:“开拓者系列火箭是我国企业自酬资金在2000年5月开发的项目,是我国第一个不依靠国家拨款启动的航天项目。近年吸收了很多风险资本,我们火凤凰集团投了不少钱。这个系列的火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部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火箭储存状态就是待发状态,发射准备时间极短,发射需要的人工极少,成本也就更好控制。更多的细节我不算了解,但是火箭的产量是多少我还是清楚的。特别是最近生产的开拓者III型,发射重量不到6吨,采用高空飞行发射的方式,载机用的是歼轰11改装的,可以在全国范围甚至公海上选择最节省燃料和最好的发射窗口,发射14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成本特别低。这个你不说我也知道。”
董涛点点头,算经济帐早就是他的本能:“这应该是目前最便宜的发射方式了,产量大了以后成本下降得更快,卫星也是如此。卫星可以做的笨重一些,用国产的便宜材料,寿命短点也没有关系,反正是现做现用;卫星成本高很大部分体现在研制费上,批量生产反而不贵,再说有批量了,发射密度高了,卫星和火箭火箭都标准化批量制造了,发射成本也下降得很快;轨道高度低了,各种传感器的精度要求降低了,成本也大大下降了,很一般的传感器就能有不错的分辨率,相信在二百多公里高度上,摄影记者用的相机恐怕都能清楚地拍到航母;同样,高度低,距离近了,通讯需要的功率、成本、抗干扰都好解决,这也大大降低了一块成本。”
白少校补充道:“对于我们军队来说,直接的好处就是装备数量多了,反应速度快了,抗打击能力也强了。不过这你又怎么知道的?卫星和火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单位负责的。”
“这有什么,生产卫星平台的公司我有股份。这些卫星平台都是用各个能源、动力通讯、控制模块组合的,应用模块空着,让用户自己加,就象计算机发烧友自己组装兼容机一样,这样成本更低,更便宜。最近生产的一大批卫星连太阳能电池都不要,嫌太阳能电池既贵又娇气,控制起来还麻烦。这些短命卫星一律用的便宜的国产燃料电池,是我们生产的批量最大价格最便宜的卫星了,就是要得太急,工人们都累坏了,已经三次提高加班费了,最近一次申请特别加班费的报告还是我批的。我猜这些货就是你们订购的吧?”
“原来这里有一个大老板啊……”几个军人感慨道。
白少校干脆地接着介绍:“我再来补充一下吧。我很赞同秦工的观点,天军将成为制海权的关键。我的理由其实很简单,目前天军已经完全有能力让连接成网络的卫星群完成对航母编队24小时跟踪。其实不要说航母编队那么大的的目标了,稍大一点的船都我们都能24小时全球跟踪。跟踪定位方法从被动的可见光拍照、红外线拍照、光谱分析、地磁分析、电磁监听到主动的对地雷达甚至是激光扫描都有。我们可以根据跟踪的需要随时调整和补射卫星,而且由于小卫星大部分采用的是开拓者系列进行空中机动发射,隐蔽性好,反应速度也足够快。在这种侦察能力下,航母的机动性与生存能力之间已经不存在什么联系了。”
“说句简单的话,就是我们可以把航母当做一个固定靶子来打,”韩上校接过话题:“当作一个有多层立体防护能力的飞机场来打。”
“这个机动能力也不完全没有用,距离还是要考虑的,”何少校话不多,但也很关键:“没有人会傻到把航母编队放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能够轻易发起饱和打击的距离上。但是我们的空中打击力量中,中远程的突击力量很差。”
“我想说的第二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有足够的远程突击力量。”秦文强边说边想到:看来大家都知道问题的的关键在哪里。
“在我们空军用来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两位设计和改装的隐形战斗机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看来,作战飞机如果没有隐形能力,要突破预警机、隐形战斗机、宙斯盾系统构成的防空屏障代价太高了。”
“隐形技术其实已经不是什么特别的技术。国内航空界对自己的作战飞机都考虑过多种隐形措施,这已经有十几年技术储备了,连轰六都搞过隐形技术研究的探索。海军航空兵的主力飞豹战机就可以考虑一下吧?”
“与纯粹的空战用的战斗机不太一样,携带大型武器的战斗机轰炸机要达到隐形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代价太高,周期太长,我们目前就算完全不考虑价格问题,时间上恐怕也来不及。”
“看来我们现在的难题就是要运用现有技术,多快好省地搞出一批长航程的隐形攻击机?”秦董二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出这个命题,两个老搭档连曲着手指敲桌子、作思考状的样子都相同。
韩上校看着这二位拙劣的表演,心里一乐:“有戏!看来这两个家伙早就准备好了!”
……
“可以让我们看看你们现在搜集的方案吗?也许对我们的会有很大启发哟。”
很快一张张的战机效果图被投影在屏幕上。
“搜集到的方案太多了,比较可行的就有好几十种。我介绍几种典型的方案吧。这是在各方面性能都足够的方案。其实这是空军一直想搞的中程隐形轰炸机,” 韩上校点着屏幕上一架又大又扁的飞机图样:“冷战时期前苏联大批装备的逆火中程轰炸机发起的饱和攻击曾经是美国航母最大的威胁。”
“最大飞行速度1。8倍音速,最大航程9000公里,载弹10吨时作战半径3000公里,雷达反射面积小于0。05平方米,”何少校两眼中闪过一道光彩,接着又暗淡下去:“这本来是我们空军的进攻利器,战略和战术空军未来都依赖的铁拳,可惜只能以图纸和模型的方式存在……因为她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贵了。”
“空军那边提供的最可行的方案是这个,”韩上校换了一张图:“这是目前空军正在开发的新式隐形战斗机。我们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款能够携带反舰导弹的战斗轰炸机是很可行的方案。”
“这个家伙看起来也不小啊。”
“这本来就是一款参考F22设计的重型隐形战斗机。如果投产,将是我国最昂贵的战斗机,”谈到空军的装备何少校总能补充几句:“不过空军现在发现重型隐形战斗机费效比不高,不划算。如果专门用来争夺空中优势,你们搞的高空高速型的歼8X和现在大批量生产的隐形枭龙轻型战机实际上把在一架重型隐形战机的性能要求放在两种型号上实现,效率其实更高。一架这样的重型隐形战斗机成本比两架歼8X加上两架隐形枭龙还要高,作战效能却不比一架歼8X加上一架隐形枭龙好。而且空优设计的隐形战机弹舱狭小或者干脆就无法装弹舱。比如现在歼8X和隐形枭龙上装的都是发射小形导弹的发射管,多用途能力也几乎等于没有,当然就更没有办法携带又长又大的反舰导弹。”
“所以说,要用这款原来为空军设计的空优战机来改装为海军用的攻击机改动量是很大的,”韩上校接着道:“不过这也是挽救了这个项目。”
“是的,如果不用在这个方面,空军现在已经打算放弃重型隐形战斗机项目了。这种战机不能外挂武器,而一旦强行外挂武器,还不如直接用价格连一半都不到的歼轰11,”何少校看来并不太喜欢这款飞机:“隐形战斗机要做到多用途,最后会成为庞大的怪物。要不就象F35这样,最后为了能够很好地执行攻击任务,干脆在机体上临时安装外挂点,这样又做成了鸡肋了。不是任何时候多用途战机都吃得开。美国人把F22战斗机发展成为FB22战斗轰炸机,其实等于几乎完全重新设计一款新的轻型轰炸机,飞机增大了三分之一,整个飞机从结构、发动机、电子设备都完全不同,真正相同的恐怕只有弹射座椅了!我看这款FB22战斗轰炸机从F22那里继承的只有一个类似的型号而已。即使这样,FB22弹舱空间还是很紧张,需要使用专门开发的小直径炸弹,武器携带方案缺乏灵活性。”
何少校停了一下,有些奸诈地笑了笑:“这款重型隐形战斗机空军嫌太贵,不想搞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