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骆驼三部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野骆驼三部曲-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本次航展的各种武装直升机,基本上被前面的几大明星一压,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最后还是陆军航空兵派来一个团上百架的小武直进行了一次“蝗虫”式的超级空中阅兵式,才挽回了一些人气。因此直升机们只占据了几篇大彩页,秀了一下形象和气势。
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开展第一天露了个脸就走了。号称能够发现和跟踪XXX个目标,监视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战场,象皇后一样尊贵的“空警2000”,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颇有点空中领袖前来视察的味道。而背着一根“平衡木”的小型预警机则留下来,极力地向观众抛着眉眼—;—;廉价的小型预警机系统在和平时期担负领海和边境巡逻、救灾指挥,战时可以补充昂贵大型预警机的不足,技术上又不那么太复杂,是订购量很大的畅销产品。航空迷们对此并没有表示太大遗憾—;—;反正就算停在机场,也不可能开放参观空警2000的内部结构,看看外形也就行了,再说这种飞机如果做飞行表演肯定没有什么看头的。
对各种技术成熟的无人机、导弹和制导炸弹家族,中国特色就是实惠,没有太离奇的内容。无人机实和导弹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武器系统,只不过携带的有效载荷以及任务不同而已,现代的导弹有了数据链以后,也有了二次瞄准、传递战场数据和发射后修改任务的能力,与无人机之间的差别更加模糊。《飞翔的心》对介绍传统飞机有很强的偏好,对于这些小家伙的介绍就很简单,罗列了一下而已。不过,其中有一款导弹由于伟岸的身材,还是被重点介绍了一把。
据董涛介绍,由于空军向天军转让了一批歼11及相关飞行人员和技术人员改做空中火箭发射平台,而要求天军也转让几个发射营的东风15D型战术导弹和东风25C中程战略导弹系统作为回报。这是这回航展上导弹武器的众多熟面孔中突然冒出的两个奇异品种,其轰动性不亚于重型隐形战斗机的展出。这是因为空军方面把这两种导弹改装成了超远程防空导弹,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两种防空导弹了。
东风25服役20多年,是我国第一代实战的陆地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技术成熟而且价格不高,其2500到3000公里的射程作为战略导弹又没有什么优势,而东风15系列射程在1000公里左右,只能勉强打到日本,现在也要让位给射程更远的巡航导弹,现在即将退休的它们成了空军最垂涎的“超级战术导弹”—;—;这两种导弹现在配备了专门的追踪和打击大型预警机的子战斗部—;—;其实就是运载了几枚空空导弹,目前正在进行测试。可以想象,即使这些导弹命中率有限,也是对超视距空战发展起来以后,风光了几十年的预警机的极大威胁。中国空军的这一发展被称为“超远程超视距空战”,在地面大型不仅对预警机,而且对空中加油机、大型运输机、战略轰炸机等大型飞机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种武器,对于习惯掌握压倒性空中打击力量的超级大国来说是不屑于或者不愿意发展的,但对于中国空军却很有价值。中国空军虽然高质量战机数量增长很快,但是仍然属于“轻型战术空军”这个量级,而相对的,如果走超级大国同样的道路,发展足够数量的大型机群作为战略和战术力量的骨干,即使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也不是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这种专门针对大型支援和作战飞机发起远程攻击的打击手段就成为中国空军削弱对手战略能力的杀手锏。正是因为这些层出不穷的“杀手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在中国空军的力量范围内,任何一支空中力量是无法建立起所谓不对称优势。
别看空军、海航、陆航的装备把航展弄的非常热闹,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么多的内容其实并不是本届航展的最精彩的部分。本届航展的重点其实在航天展区。这是董涛郑重地指出的。
航天展区占据半壁江山,地位非常突出,展示了中国对航天的极度重视。很多专业人士评价这次庞大的航天展示规模,预示着一个新的太空竞赛时代的来临。这个大力发展航天的趋势就是董涛所指的“全球防守,太空争雄”。
航天展区最显眼的位置被一个大广告和广告的模特占据了。
这个模特并不是美女而胜似美女,是一架带着开拓者III空射运载火箭的天军的 歼11T。天军的发射飞机涂装得象飞行表演队一样漂亮,配合优美的曲线,确实很有几分模特的味道。
广告更是很夸张:“大量开拓者III投放民用市场,欢迎教育科研机构和民间企业参与太空开发。发射一颗100公斤质量的中低轨道小卫星只收发射费用180万元,教育科研机构优惠40%,航展期间所有发射业务额外送20公斤发射质量。”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现在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天军订购了太多的开拓者系列火箭,军事发射能力显然严重过剩。不过报出的这个价格也说明开拓者系列的发射成本确实控制得不错。
紧接着展出的就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卫星平台,象组装个人电脑一样分成各种模块,可以组装成各种应用卫星,种类多达数十种。这些卫星可以担任通讯、导航、遥测、空间科学研究等各种任务。连续几天,各个公司的代表以及各种肤色的人们围着这些展台,起劲地寻找商机,也成了本次航展的一景。
新一代大推力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中国的“天门号”空间站也很受关注,这座空间站由几大部分舱室对接组合在一起。不过对于参展的专业人士来说,与漂亮的实体模型相比,大家更关心这座空间站提供的商业和科研服务。“天门号”空间站不追求长期有人值班—;—;几个在空间站内外爬来爬去、不怕疲劳和危险、不需要氧气和食物的机器人是空间站的长期住户。在当今成熟优异的自动化技术和遥控技术支持下,机器人要比人类宇航员更适应长期在太空站生活和工作。显然,这是大大降运行成本和提高空间站使用效率的好办法。“天门号”目前主要提供太空材料制造、太空生物和制药工程、太空观测等服务,生产的产品可以由定期造访的飞船带回地球。展会上专业人士还透露,“天门号”未来还将形成深空探测飞船的二次组装和中转发射能力,可以发射大型月球探矿飞船。
与航空展区展示的一些前途未卜的新飞机不同,航天战区展出的即使是发展中的概念设计产品,也都显示出厂家的自信满满、定单在手的景象。这一点让参观采访的李风华印象很深刻,看来真的是继冷战以后,一个新的航天竞赛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这次竞赛的主要目标是航天产业化、规模化的竞赛。
作为歼11T的后继者,专用空中发射平台的概念型样机“飞天一号”展示了巨大的实体模型,体现出强大发展势头。
有些怪异的“飞天一号”高空发射平台—;—;三角翼下安装了4台发动机,据说是适合高空高速飞行的4台昆仑II发动机,最大总推力达到32吨,发射飞机包括燃料在内系统全重65吨,飞机飞行高度达到20000米以后,在2马赫的速度下发射下面凹进的腹部挂载的火箭,比歼11T发射的火箭的运载效率更提高。
董涛在飞天一号前面踌躇良久,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已经对他很熟悉的李记者已经能够猜到他遗憾的原因—;—;董涛学长显然是觉得自己找不到机会乘坐这架飞天号而感到非常的遗憾。
飞天一号挂载的发射开拓者V采用高效和环保的液氧/煤油火箭,火箭发射重量达到27吨,入轨重量接近3吨—;—;相当于200吨级以上的传统的地面发射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显然27吨级别的火箭发射成本低得多,因为就算不重复使用,也只需要使用小得多和便宜得多的火箭。
飞天一号和开拓者V的一个一起来参展的乘客则更受瞩目。这是一艘可以使用飞天系统向“天门II号”空间站发射“水母”型小型往返式货运飞船,当然这种小型货运飞船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太空站的宇航员救生船。配合飞天发射平台和这种货船,有关单位试图使向空间站发射和回收有效载荷的成本大大下降,使空间高级加工和制药产业真正有利可图。
当今航天器返回地面有两种成熟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正在美国进行技术试验。两种成熟技术一种是传统飞船使用的弹道式返回技术,另一种是航天飞机的飞航式返回技术。由于航天器在大气层内的急剧减速和剧烈摩擦,这两种返回技术都要承受高温。当前美国正在实验的一种罗坦可重复使用单级入轨运载火箭的大气试验机(ATV)采用旋翼的方式减速着陆。不过在飞船刚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速度太快,旋翼不仅需要耐受一千多度的高温,更需要高能火箭燃料在翼尖喷射以减少旋翼由于失速带来的效率的丧失,因此这种方法在降落的时候需要消耗不少的燃料。
显然这三种返回方法都有一些缺点:弹道式返回技术最成熟,但对航天员和设备要求太高,而且精度很差,潜在风险也很高;航天飞机的飞航式返回对整个系统设计要求高,系统过于复杂导致可靠性低,成本高;旋翼式返回需要解决失速问题,消耗燃料多,而且当前技术不成熟。
“水母号”则采用了不同于这三种方法的独特的返回技术—;—;充气伞返回系统。巨大的充气骨架和充气连接索带形成的“近太空降落伞”使原来风风火火的返回过程变成平稳、安全、舒适、浪漫、环保的返回旅行。由于经过一个持续的减速过程,飞船不需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减速冲击,返回的飞船完全可以重复使用。
理论上讲,飞船从太空返回,如果有足够的燃料来制动减速,并抵消重力,使飞船以“动力反冲”的方式缓缓返回地面,飞船表面就不会因为与大气急剧摩擦产生上千度的高温。“水母号”试验飞船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