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骆驼三部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野骆驼三部曲-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懂英文的服务生正是Y国服务业的龙头。
技术的重大变更对提供虚拟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经常津津乐道高科技产业可以让一大群人迅速致富,但同时也要看到,高科技产业也可以让一个人甚至是一大群人转瞬之间一无所有,甚至让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崩溃。
在适当的时候,“高科技产业”完全可能起到导弹所起不到的作用,模式单一技术缺陷明显的“高科技产业”完全可以把“一个即将崛起的领导国家”打回为一个经济面临巨大危机,内部几乎崩溃的国家。
……
当贾德尔先生被惊慌的Office Boy兼操盘手唤醒的时候,电脑屏幕上正好开始见证微S公司和IBN公司发布的新产品和技术的影响开始波及Y国股市,红色的曲线无情地压了下来。Y国股市“最黑暗的时代”开始了。不到一个月,贾德尔先生就失去了自己的办公室、豪宅、汽车……好在相对于巨大的人口,Y国自豪的高科技产业只是涉及很小一部分精英,对普通人的生活贡献并不大,国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是处在传统的、封闭的但也相对稳定的状态,国家外汇储备的消失和债务的增加短期内对大多数人的影响并不明显。只是一时间这些精英人物的出路成了大问题。好在贾德尔有着高贵的家族血统,这个强悍的北方家族传统上一直有有很多人在军队中担任要职。自Y国独立以来,军队是唯一真正稳定和统一的政治力量,在军队中寻找一个职位,对于贾德尔这个前陆军上尉而言,不过是已经是少将叔叔一句话而已。
不仅贾德尔如此,一大批精英人物大大充实了军队和政府,而在经济上如果无法取得亚洲的领导权,在军事上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再说“内部问题外部解决”,依靠外部扩张,骚扰和痛打邻居,转移所谓的民主政治对国内人口增长、经济危机、复杂的种族和宗教冲突等等各种问题,正是Y国政治家传统的救场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巨龙内部虚弱的同时还要与北方的熊对峙,那时候Y国趁机踩了龙尾巴一脚,虽然战术上吃了亏,战略上还是占了大便宜的。而C国在此时,海军的90%,空军的80%,陆军的30%的力量都完全被牵制在所谓的“西太平洋局部冲突”中,剩余的大部分陆军和少量的空军力量还要照顾漫长的边境线和广阔的国土纵深。今天,当龙嘴和龙爪都被缠住的时候,再踩上龙尾巴一脚,甚至踢她肚子,是否又是一个美妙的机会?
第一章 亢龍有悔
    乾卦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
王强带着第一批飞行员和地勤技师来到这个大山沟沟里。这里的大山总是被云雾笼罩,一年之中难得有几个好晴天。郁闷的天气容易使人的心情更加郁闷。
“当年聂帅提出的空军要保留所有退役飞机,作为国防后备力量,这一度是我们空军的优良传统。现在看来,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说法的深刻含义,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要更进一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保留一个留有余力的二线战斗力,明智的做法并不是保留那些已经过了寿命的旧飞机,那是对飞行员和战士的生命不负责。而当前我们的国防工业和经济实力即使对于最先进机型的大批生产换装还难以满足,但是对选择性地保留一些成熟的、尚有作战潜力可以挖掘的机型却是可以轻松胜任的,一线的顶尖厂家任务重,这些二线厂家也能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你们去了一定要好好配合,认真学习,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这就是师长和政委强调的此行的意义。因此,虽然立刻就体会到这里双重的郁闷,一行人还是抱有希望的。由于前线压力太大,国家的周边安全形势很诡异,而15师正好驻扎在国家的中央腹地,作为二线的机动后备力量,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被派上用场,改装任务就以加急再加急的态度实行了。好在多年使用强5和歼7的15师一向习惯以弱击强,,虽然换装的飞机一点都不拉风,但是大家都认为只要有机会上前线,有飞机开就行了。
老何作为这个二线企业的头儿,在王强等人到达的头一天,就把大家带到厂里参观。
作为一个一线技工出生的老总,山沟里的二流飞机制造厂培养的土专家,老何的很多行为方式在很多人眼里跟不上形势。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企业的老总,老何应该坐在宽敞明亮的豪华办公室里代表企业形象,整日与高官显贵们打交道,研究企业战略问题,代步有司机,代笔有秘书,哪里还用得着在车间里干活儿。可是企业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谁也不好说成功人士只有一个模式。
要说企业的老总,一个人一个风格,由于是高技术兵种,特别是这些年部队为了延长强5的生命,孜孜不倦地搞技改,各种老总15师的官兵们也见得多了。师里的好事之徒还把这些老总们分为驴粪蛋型、金蛋蛋型、咸鸭蛋型、臭鸡蛋型、肥皂泡型等等几个类型。不久,15师的官兵们就认定这位老何为咸鸭蛋型的,实惠。
按照何厂长的话,王强等人就是来参与这个潜力挖掘工作的,老何带领的“二线工厂”与王强带领的“二线部队”就是要捆在一起,闯出一条路来。飞机本身的工作厂里基本上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后面就要看老何他们如何学习利用现有的装备。
大家先从一个巨大的库房开始参观。这里挤满了各种型号的歼7,有比较早期的各种纯三角翼的歼7,也有相当新的双三角翼的歼7G和歼7E,甚至还有一批才出厂两三年的高教9。总之,这里挤满了来自各部队的各种状况的歼7兄弟系列及其表兄弟。
这些小七兄弟们就是为生产山鹰捐献部件的。在这里首先看到的不是组装飞机的生产线,而是拆飞机的生产线。航空人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再制造”,就是因为飞机的部件往往很昂贵,很多高级的金属和材料本身价值就很高,因此旧部件或材料经过再制造可以重复利用。在这里所有的旧飞机部件拆下来以后先分类,然后使用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进行检验,标准件首先被统一检验回收了,剩余零件相容度不高也没有关系,只要有可以利用的材料就能大大降低新飞机的制造成本,而且很大一部分新零件虽然有变动,却可以利用老零件加工得到。比如检查舱口的口盖,虽然固定方式完全不同,但只要口盖尺寸大小不变,仍然可以通过加工老式口盖而得到新口盖。
几个地勤技师最先进入了角色,他们立刻就喜欢上新的口盖部件。这些口盖部件完全采用卡接式紧固件,在检查维护的时候,原来需要拧下来再拧回去的数百个螺丝现在全部变成数量要少得多的象火车门开关那样的扭锁,使用一个大钥匙一样的工具来固定和解锁。固定的时候锁眼旁边显示一个红点,解锁以后是一个绿点—;—;还真跟火车厕所门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眼就能看出是否锁紧,不需要总是不停地逐个检查螺丝是否拧紧。几个老地勤稍微一合计,估计出仅拧螺丝一项,每次就能节省超过一个小时的检查时间,重要的是还少了数百个出错误的机会。
“当年双三角翼的第一代作品歼7E出来的时候,出厂价不过1500万人民币。经过我们这一折腾,就算换新型号的昆仑II发动机,装上新的电子设备,全新制造出厂价格仍然能控制在2500万以下,而翻新制造的价格在1000到2000万之间。买一架最新的歼轰11或者三四架高教15的钱就够装备你们一个团了。”几个陪伴的工程师起劲地向部队的飞行员和技师们介绍飞机的一些改良技术,而老何则和王强谈到了飞机的成本。
王强点了点头:“目前东海前线一次大空战就可能损耗几十架新式飞机,我们要换装新飞机不知道排到哪年哪月啦。其实我们要求也不高,山鹰的飞行性能全面超过强5,只要数量充足,我们的战斗力就有保证。”来的时候政委特意交代他,这次来的头一批飞行员都属于技术好的,大家更渴望飞新式战机,有机会要做做大家的工作。
老何很配合地附和了一句:“我们这么大国家,周围潜在对手可不少,战争的风险又如此的高,总要留有余力才行。要不是现在打仗,我们这条生产线并没有机会大规模动用来生产这种二三流的飞机,但是国家有规定,武器装备即使停产了,生产线也要保留一段时间。小日本连生产洗衣机的生产线后面都直接养着一条生产飞机零件的备用生产线,用来高速生产技术成熟的产品,而且他们引进装备的几乎每一种飞机都是在本土组装生产的。大家的做法还不是都差不多。”
感受着这座工厂上上下下都都流露出了浓重的实惠味道,用惯了强5和老式歼7的15师官兵们很快就对这种熟悉的气氛有了认同感。
“这么说,目前我们开着小七即使打不上主力,至少也能算个替补队员咯。”一个年轻飞行员一句话带来一屡轻松的气氛。
“你还别说,我们厂差点就抢不到这个活儿,连替补都当不上。”
“你们不是已经与成飞的小七业务部门合并了吗?资源优化了以后现在应该只有你们做这个了。这个活儿几乎是非你们莫属,怎么,竞争如此激烈,连改造个小七也有人抢?”王强自认为这点内幕还是了解的。
“说实在的,我们也没有注意到真有人来抢这个活儿,因为抢活儿的厂家出的手段还真让我们我们意外,几个竞争对手就在这个性能价格比上都可以和我们一拼。就拿南飞来说,小强就先不说了,整体是第一代超音速飞机改来的,飞行限制很多,发动机和机体载荷效率太低,生产线也已经关闭多年,不能再起用了;高教15新技术新材料用得太多,价格又偏高。可是人家南飞硬是在歼12基础上安装一台L15装备的小涡扇发动机和下颌进气道,搞出一款低空性能相当好的超音速超轻型攻击机,而汉翔公司也真的很会做生意,拉出库存的近百架F5,运用IDF的电子设备改装出一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