辎重营的副营长何翠花不停地带着辎重营的战士往前线运送弹药,再把伤员和牺牲战士们的尸体运回来。
胡小莲的卫生队自打成立以来还没有这么忙呼过,牺牲和负伤的战士越来越多,部队自从成军以来还没有过这么大的伤亡,团临时卫生所里外摆满了伤员和牺牲战士的遗体。
牺牲和负伤的战士里有许多都是胡小莲认识的老战士,胡小莲一直在偷偷地掉着眼泪,带着卫生队不停给伤员进行包扎和抢救。
看到部队这么大的伤亡胡小莲急的直想号啕大哭,她参军快一年了,从刚开始的特务连到现在的独立团,仗也跟着打了不少,但是象现在这么大的伤亡还是头一回。
她不停地向伤员询问李勇的情况,有几个跟胡小莲很熟悉的伤员告诉她团长和政委都没事,但是很恼火,估计也是因为部队伤亡大的缘故。
大家都很清楚独立团这次是碰上了硬钉子,仗是越来越艰苦了,敌人也会越来越拼命,后面的战斗会更加激烈,胡小莲拿了一壶水和一点干粮让何翠花给李勇带上去,现在她可没时间和何翠花争什么。
何翠花看了看手里的东西,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到了最前沿的指挥所看到李勇就把水和干粮递了过去,对着三牛和小成又喊了起来:
“三牛和小成你们俩是傻子呀,还想点事不?不行回家抱孩子去吧,团长没吃东西你们也不管了。”
三牛和小成又一次被骂得干瞪眼,说实话仗打得这么激烈,每个人都是心急火燎地直上火,他们俩也把团长吃喝的事忘了,没办法谁叫咱没想起来呢,骂就骂了,可是大呼小叫喊完的何翠花又冒出了的一句话可把俩人气坏了。
何翠花又接着说了一句:“团长,这是卫生队胡队长给你带过来的,你将究吃点。”
你别看何翠花到处都想和胡小莲争争抢抢的,但谁干的事就是谁干的,胡小莲给李勇拿过来的干粮何翠花绝不会说是自己干的,这是人品问题。
小成和三牛俩人想,闹了半天你也是没想起来,还是人家胡小莲给带过来的,凭什么骂我们啊?
给团长送完干粮的何翠花带着辎重营的战士们抗着弹药又一次冲了上去,独立团的自动武器很多,但相应的是对后勤的压力也很大,弹药消耗量太大了。
这也就是独立团才有本钱这么打仗,在李勇的带领下,独立团战士们的作风都有点爱占便宜的思想,在以前的战斗中连抢带夺地家底厚了一些,不然搁以前的西北老八路还真就打不起,十几颗子弹就可以打一仗的老八路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弹匣二十发几下子就搂出去的,要在以前还不得心疼死。
何翠花这丫头到现在是真正体现出她的价值了,把后勤工作组织的很有条理,并没有因为激烈的战斗而乱了方寸,仗很激烈,但是看不出这丫头跟以前有什么不同,该怎么地还怎么地,就和战斗没开始前一样。
这一点她要比胡小莲和李佳强,也比一些男兵好很多,可能也跟她在家时候的经历有关系,打了好几年小鬼子的民兵排长遇事就慌怎么能行?心理素质好是一个指挥员必备的条件,从这一点上来说何翠花有成为一个好指挥员的先天优势。
辎重营最后一次送上去的是带着轮子的浮桥,李勇把二梯队的机枪手全部调了上来,就是为了加强一营和二营的火力,争取在天亮前最黑的一段时间突破护城河。
这个护城河是第一次榆林战役后国民党的二十二军为了对付西北野战军的坑道作业新挖的,离城墙能有二十几米的距离,六米多宽,水深在三米左右,还可以循环流动,听说就是来榆林的一个老鬼子工兵给出的主意。
不得不说用护城河对付坑道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第二次榆林战役就没有办法把坑道挖到城墙的下面了,如果在和平时期过这样的河好象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在战场上这条护城河就会对攻击前进的战士们产生很大的困扰。
突击队的速度只要一慢下来伤亡会成倍增加,战前的会议上大家议论了好些个办法,最后决定用搭浮桥的来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木板的下面装上轮子,由一组战士抬着,到了护城河前往里一推就行了,一个简易浮桥就搭好了,材料可以是用几块门板连在一起,也可以把装东西和粮食的箱子拆开,还可以是老乡家里为老人准备的棺材,反正必须得是结实的木头才行。
为了准备这一切何翠花可是没少下力气,他是辎重营的副营长,当兵之前还是搞支前的民兵排长,干这一切是行家里手,这也让李勇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何翠花的价值,不说别的,就从动员老乡这一点来说,独立团还没有谁能比得上何翠花。
独立团的掩护火力在二梯队机枪手的到来后突然加强了,李勇紧紧地盯着最前面的几组战士,只见每组战士都由六个战士组成,大家抬着一个浮桥飞速地向护城河前进。
现在的榆林城下火光熊熊,守在城墙上的国民党士兵不顾伤亡,躲在城墙垛口的后面拼命开枪和扔手榴弹,有的力气大的士兵扔的手榴弹已经对我军前进的战士造成了威胁。
城墙下面的手榴弹就向下雨一样,爆炸声震得人神情恍惚,战士们不顾伤亡一直向前,脑子里此时已经没有别的想法,只知道现在必须前进,前进,前进,一定要突过去,六人一组的浮桥队有一人负伤或者牺牲了就由五人抬,二人牺牲了就由四人抬。
浮桥的分量不大四人就可以抬走,用六人抬就是考虑到了战斗时有人负伤或者牺牲有人可以替换,如果不够四个人就由后面再冲上去几个去替换。
一句话,就是拼尽全力也要把浮桥抬到护城河下,短短不到一百米的距离躺下了好多突击队的战士,越靠近护城河伤亡越大。
我们的战士们很英勇,每一组带队的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冲在最前面,所以伤亡也最大,这些战士们都是独立团的战斗骨干,绝大部分和李勇都很熟悉,平时训练的时候李勇表扬过他们,也骂过他们,李勇拿着望远镜的手不断地在出汗,用衣服擦也不管用,可是现在不是心疼战士们的时候,必须一鼓作气冲上去,时间拖得越长伤亡越大。
在战士们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冲到了护城河前,有几个浮桥被推到了护城河里,几座简易的浮桥搭成了,这几组战士们高兴地就要往浮桥上冲,只要是冲过去就可以对城墙实施爆破了,只要是城墙一被炸开打开突破口就很有希望了,这突破口一打开整个战场的僵持局面都会被逆转。
突击队的战士们在抬浮桥的时候还携带了一些炸药包,可是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从城墙的垛口后面突然冒出来几个国民党士兵,手里端着一种奇怪的武器,对准浮桥进行发射。
刹那间浮桥就被烈火笼罩了,浓烟滚滚,别说是浮桥就连浮桥附近的水面都燃烧起了大火,突击队的战士们一下子退了回来,国民党在城墙上的那几个士兵随即被我军掩护火力打倒,但是浮桥已经没法通过了。
李江国和马全有在步话机里大喊:“团长,怎么办?这是什么武器呀?还带喷火的,咱们突击队过不去呀。”
李江国和马全有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如果不是实在急的不行没办法是不会这么喊的,俩人虽然打过很多年的仗,但也没遇到过这种会喷火的武器。
李勇一直拿望远镜在观察战斗情况,他当然知道这是火焰喷射器,这是一种在后来很普通的武器,可是在一九四几年的西北战场就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了。(!)
正文 第131章 再战榆林之城门
李勇一直拿望远镜在观察战斗情况,他当然知道这是火焰喷射器,但也没想到榆林这个国民党杂牌二十二军会有这种武器;这是一个战前大家都没考虑到的突发情况。
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在后来很普通的武器,部队已大量列装;可是在一九四几年的西北战场就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了,战士们不但不了解,就连听都没听说过。
李江国和马全有这两个老战士仗打的够多了,什么大场面没经历过,但也没见过这种会喷火的武器,见到大火在浮桥和水面上燃烧一时也没了主意。
这种喷火器发射的是一种可燃性胶状液体,别说是木头做的浮桥了,石头都可以烧裂,因为发射的油壮液体比水的密度小,在水面上一样可以燃烧一段时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办法仿制这种武器,估计也是从美国人手里拿到的,数量大不了。
虽然这几架喷火器和使用喷火器的士兵已经被我军掩护火力打掉,但是大火已经把浮桥封住了,裂焰飞腾浓烟滚滚,过河最好的办法是等一段时间,让火焰自己熄灭然后再重新架桥。
可现在是在战场上,在每一秒的时间都很宝贵的情况下这么干肯定是不行的,再说独立团的浮桥被突击队全部都用上了,重新再组织安装已经来不及了。
李江国和马全有没办法不代表李勇没办法,李勇对着步话机大喊:“李江国、马全有你们俩慌什么,告诉战士们把背包里的军毯拿出来,用水弄湿了披着冲过去,然后跳下护城河顶着军毯出来,把浮桥翻过来火就能把火压灭,注意了护城河的水有三米多深,挑会游泳的战士去。”
一营和二营马上各有十几名战士在我军火力的掩护下披着湿军毯冲了上去,独立团的轻重机枪,迫击炮都卯足了劲对着城头上的火力发射,拿着冲锋枪的战士们嫌冲锋枪的射程短,从辎重营又调过来几百支步枪对着城墙上的敌人射击,目的只有一个,说什么也要掩护这些战士们冲上去。
马全有和李江国俩人各自把着一挺轻机枪亲自掩护战士们冲锋,他们俩都是十几岁就当兵的老战士,枪打的又刁又准,基本上只要是有人从城墙的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