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津湖-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阿尔蒙德的第10军,史密斯的陆战1师处在一个很微妙的位置。虽然目前他们是在第10军的战斗序列之内,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属于海军的建制,他们的人事和装备等等统由海军而不是阿尔蒙德或者麦克阿瑟来管辖。尽管如此,即已配属给第10军,他们还是要听从于战区司令官的指挥,虽然他们经常牢骚满腹或者敢于冒犯那个“大龄屎壳郎”及其兄弟。反之,阿尔蒙德对陆战队亦是如此,他既要果敢的指挥他们,又要留有余地,有时候不得不听取他们的意见。总之,在大的方面还是一致的,因为谁也不敢冒违抗军令的风险。
    小心谨慎的奥利弗·史密斯“教授”决计要行事了,方向是麦克阿瑟及其追随者阿尔蒙德划定的方向,方式却是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他想他会到达鸭绿江的,不过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到达。
    虽然远东战区所有的电报上都洋溢着一派胜利的字眼,但是杜鲁门的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扑朔迷离的朝鲜,扑朔迷离的远东,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还要发生些什么,一想到这些个问题他就寝食难安。 
        《长津湖》(29)
    11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牢骚满腹,因为大洋彼岸的白宫接连发来了几份电报,搞得他几乎一夜没睡。这在他看来是无病呻吟,无虱搔痒。尤其令他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竟然叫他离开东京远东最高指挥官的指挥位置往西飞行将近3000公里,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去见一个人,尽管这个人是美国总统。
    阿尔蒙德第10军所属的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以及相当数量的大韩民国部队即将从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一线向北发动新的钳形攻势,沃尔顿·沃克的第8集团军也守住了清川江一线的阵地,此刻粮弹充足,正要去痛击为数不多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前线部队蓄势待发,对北朝鲜的最后一击马上就要开始,朝鲜的统一和最后的胜利很快就要到来,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却要他这个远东战区的最高指挥官、这个朝鲜战场最声名赫赫的人物离开战场,离开他的指挥位置。在他麦克阿瑟看来,此时此刻美国国内的任何事情也不如朝鲜战场重要,尤其是在最后的时刻,他不想在欢呼到来的时候缺席现场,不想离开这个唾手可得的胜利。当然,他也不想去见杜鲁门。
    与麦克阿瑟恰恰相反的是,杜鲁门总统却感到非常有必要在眼下这个关键时候召见他的战地指挥官。虽然远东战区所有的电报上都洋溢着一派胜利的字眼,但是杜鲁门的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扑朔迷离的朝鲜,扑朔迷离的远东,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还要发生些什么,一想到这些个问题他就寝食难安。华盛顿曾经多次邀请过麦克阿瑟,希望他能够从占领下的日本回一趟美国,哪怕仅仅只是回来熟悉一下国内的情况也好。但是非常遗憾,麦克阿瑟全神贯注于东方,对美国国内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因此华盛顿感到麦克阿瑟正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失去联系。虽然白宫和五角大楼前往日本的人马不断,但他们都不能改变麦克阿瑟的任何主张。杜鲁门因此觉得他非常有必要与麦克阿瑟直接谈谈。
    老谋深算的麦克阿瑟对此一眼洞穿。他知道这必定是一次政治旅行,除了无聊的政治需要之外不会对他的朝鲜战争带来任何益处。他端着他的玉米茎大烟斗,在狭小的飞机过道中走来走去,满脸的厌烦之情。
    正式会谈的会场设在一座用珊瑚装饰着墙面的浅红色房屋中,麦克阿瑟谈到仁川登陆的壮举,谈到北朝鲜人民军的溃败,谈到他所指挥的联合国军特别是第8集团军以及第10军的陆战1师如何大刀阔斧地横扫整个朝鲜半岛,谈到朝鲜的泡菜,当然也谈到即将到来的感恩节和圣诞节。他的谈话轻松愉快,无所不包,而且娓娓道来,好像不是在讨论朝鲜战场的形势,而仅仅只是在与别人分享他远东旅行的见闻。他使大家相信,共产党中国和苏联均不会正面参战,世界大战不会爆发。中国有可能出兵,但也仅仅只是为了顾及面子,现在他们已经消失在韩满边境的崇山峻岭之中,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以后的朝鲜将是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统一的民主国家,而共产主义势力将会从这个半岛彻底消退,最后的胜利就要到来。 
        《长津湖》(30)
    “我本来是要第8集团军的小伙子们回到东京,”麦克阿瑟泰然自若地说,
    “但是现在看来他们不得不在前线过感恩节了,对此我只能感到抱歉。不过,”麦克阿瑟话锋一转加重了语气强调:
    “他们在前线也一样会有一个家庭式的不错的感恩节,而且我保证,我们主要的作战部队将会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回到日本。”
    这是麦克阿瑟第一次公开谈到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
    杜鲁门心存疑虑。他问麦克阿瑟:“以您的判断,将军,中国和苏联全面干涉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非常小。”麦克阿瑟信心十足地答道:“如果他们在开始的一两个月内进行干涉,那会是决定性的,可是现在,时机早已过去。中国在满洲部署有30万军队,其中鸭绿江沿岸一线大约有10至12万人,只有3、4万人可以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多于这个数量就会被空中侦察发现。我们在朝鲜握有绝对的制空权,如果他们的大部队参战,将会遭受极其惨重的损失。”
    “苏联人会不会从空中掩护和支援中国人的行动?”杜鲁门又问道。
    “同样不会,总统先生,”麦克阿瑟说,“据我所知,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协调配合非常差劲,如果苏联人出动空军,我相信他们轰炸中国人的机会将会比轰炸我们的机会还要多。”
    麦克阿瑟超脱和自信万分的话语无疑使与会者们的心情坦荡开来,他们对此报以一阵欢快的掌声。就连衣衫严谨的杜鲁门也面带笑容,放下了那颗因为朝战而一直忐忑不安的心。
    美联社随军记者詹姆斯·爱德华在这一天的《前线日记》中写道:
    虽然在形式和感觉上看,杜鲁门总统与麦克阿瑟将军好像是不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带着各自的随从到一个中立的地区去见面和相互摸底、察言观色,但是最为根本的结果是双方取得了对朝鲜战争的一致看法,即共产主义势力必须从这个半岛上彻底清除。不同之处在于,麦克阿瑟将军习惯于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单枪匹马地同共产主义作战,而杜鲁门总统却要麦克阿瑟听命于白宫,要他用华盛顿的方式去处理朝鲜问题。 
        
    《长津湖》第二部分
《长津湖》(31)
    师长只侦察不接火的叮嘱已被他丢到九霄云外了,他已经决定要打一场“遭遇战”。
    12
    麦卡锡中尉与他的陆战队士兵沐浴在晚霞之中,虽说天气有些寒冷,但大家的心情都非常不错。在长津湖大战一触即发之前的这个傍晚,远远近近的崇山峻岭和冰封的湖面是如此宁静,以至于远道而来的陆战队员差一点忘记了他们为何而来,仿佛他们不是为了即将而来的战斗,仿佛此行只是一场惬意的户外运动而已。
    按照奥利弗·史密斯师长和里兹伯格团长的要求,哈里斯营长向北派出了几支武装搜索队,麦卡锡中尉所率领的只是其中的一支。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扑朔迷离的敌情,了解道路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为陆战1师向鸭绿江方向的推进做好准备。在麦卡锡中尉及其陆战队士兵看来,史密斯师长和里兹伯格团长或许是太过谨慎了,因为在感恩节之后即展开的武装搜索过程中,他们不仅没有碰到任何中国部队,甚至连可能出现的北朝鲜的散兵游勇也没有碰到。除了偶尔出现的三三两两逃难的朝鲜人,满目皆是白雪皑皑的荒山峻岭,视野之内空无一人。空中侦察中倒是报告了长津湖以北的山区有零星的武装人员,像是溃散的游击队,但是依然没有发现大部队运动的迹象。此时此刻,又是非常平安的一天过去了,大家都感觉到十分轻松。
    麦卡锡中尉用无线电报告了情况及其位置后,也把自己的野战背囊从吉普车上拿下来。本森下士点燃了柴油炉,士兵们燃起了篝火,他们准备开饭了。
    对于眼下的这一小队陆战队官兵而言,野外住宿的条件虽说比不上下碣隅里的帐篷营房,但他们有鸭绒睡袋可以御寒;咖啡虽然比不上连部野战厨房那样的香浓,却也一样热气腾腾。罐头可以加热,篝火噼噼啪啪,每个人的脸庞辉映着微微的红光,忽明忽暗。
    用过晚餐,陆战队士兵都钻进了鸭绒睡袋,刘易斯自告奋勇站第一班岗,因为他反正也睡不着,现在钻进睡袋就等于是活受罪。
    麦卡锡就着柴油炉又煮了一饭盒咖啡,直到野战饭盒里咕咕作响,热咖啡的香气在寒夜里弥漫,他才将炉火熄灭。
    热咖啡的奇异香气在寒夜里弥漫,随着微微的冷风飘上了山岗,弄得吴铁锤他们一阵阵鼻孔发痒。 
        《长津湖》(32)
    吴铁锤他们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香味,猪肉,炖鱼,烧鸡,炒菜,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鼻孔使劲的抽动,脑子漫天的联想,一个一个的肚子却在咕咕直叫。在雪地上趴了半天了,也没有吃饭,一个个是又冷又饿。眼望着远方若明若暗的篝火,想象着美国人的美味佳肴,都馋得不行。
    吴铁锤现在想不了这么许多,不管猪肉、炖鱼、烧鸡、炒菜还是香油,反正都是些好东西,美国佬吃得,他吴铁锤同样吃得。师长只侦察不接火的叮嘱已被他丢到九霄云外了,他已经决定要打一场“遭遇战”。
    吴铁锤有一会想到了小女孩乔静子,大人饿就饿了,小姑娘却饿得叫人心疼。乔静子黑黑亮亮的眼珠一在眼前出现,吴铁锤就觉得心头发紧。等着吧小姑娘,等着你阿爸吉搞些好吃的给你开开洋荤。
    曹连长对于吴铁锤的决定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