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沉浮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京华沉浮录-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郑升介绍说,蔡家启是台湾优轩电脑公司董事长,王赢利是公司总经理,今天特来考察天翔系统。蔡家启黑黑矮矮,不怎么起眼,王赢利则高大威猛,仪表堂堂,而且说话很多,显得很活跃。

    易森让我大致介绍一下天翔系统,他不怎么擅长在人多的场合长篇大论。

    我用了几分钟时间谈了一下大陆文字处理系统现状,天翔在其中的技术地位和市场份额,有意强调了后两者的不匹配性。最后,易森建议一起去看一下软件演示。

    那天是王青霞做的演示,实在人有实在人的长处,王青霞把软件用的很溜,一次死机都没有。

    王赢利不断地提出问题,看得出他对电脑很熟,蔡家启只是站在一边看。从技术先进角度和功能完善程度而言,天翔确实有其优势,几乎当时所有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都能实现。王赢利越来越兴奋,最后干脆从皮包里掏出一份台湾某著名电子排版系统的样张让青霞照做,大概半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天翔软件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灵活,适合复杂排版。

    王赢利不断用闽南话和蔡家启兴奋地说着什么,我猜想是wonderful;great;unbelievable之类的。蔡家启只是边抽烟边微笑着听,从不发表看法。那时销售部的4个男人包括阿唐,人人抽烟,每次都被不抽烟的易森抱怨,今天他也只好忍着。

    演示完了,又是照老套去参观研发过程(研发这个词就是从台湾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中午,由销售部出面请饭,我到出纳去借钱,靳会计两个眼睛咕噜咕噜地望着我,问是请什么人吃饭?我说台湾客商。你干脆说得清清楚楚,省得她总惦记着。

    路上,王赢利不断跟蔡家启嘀咕着什么,蔡家启点头听着。

    饭桌上,王赢利几次要说什么,看了看我又打住了。易森看出来了,说,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他和我之间没有秘密。老实说,我很有点感动,有一种知遇之恩的感觉。

    王赢利说,他们很有兴趣,如果投资一家新公司,大概需要多少钱?

    易森望望我,我也望望他,老实说,从经营整个公司的角度,我还不如易森,他好歹还当过一段时间的一把手。

    “5万美元!”易森最后说了一句。

    当时我们都没有经验,天天想着另外打造一片天地,却偏偏不去下功夫做一番企业经营的总体研究。5万美元后来证明是远远不够的,易森是根据当年创立天翔时总公司投资50万元人民币,为了钓鱼又减了一点推算的。其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工的费用要高出很多。

    事后,易森问我对这两个台湾人感觉如何,我说很实在的大好人。

    过了几天,易森过来告诉我,他已经和台湾优轩谈妥了,技术股份与投资股份比例为8:5,即台湾优轩出资5万美元,今后利润分成按8:5计算。然后很兴奋地问我,“怎么样,很不错吧?”

    老实说,我很吃惊,这条件对易森而言,好得不能再好了,干股占大头,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说过了。后来王赢利恨恨地对我一个朋友说,当时没经验,被易森那一套给骗了!确实,易森虽然不是很能说的人,但他那一套技术,市场,人文,企业理念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捏到一起,还真挺能蒙人,至少阿唐就死心塌地的追随了他两年!

    不过,我的那份在哪里?

    好象看出我的疑惑,易森说,明天郑升会来和我谈一下我在新公司的地位和报酬。另外,易森将出任总经理,王赢利和郑升任副总经理,让我以后有什么事先找郑升商量。

    我对突然在我和易森之间横出一个郑升,多少有些意外,不过想到公司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每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地位也要不断变化,也就释然了。多好的阿唐同志啊!

    次日,郑升到公司和我谈话,说易总对我很欣赏,说我是天翔里易总的第一员大将。我将继续在新公司出任销售部经理,工资是800多元,另外我将在公司的股份中拥有5%的份额。我虽然对易总的称谓感到很不习惯,还是从正规化管理角度加以理解。所有的干股是61。5%,我占到5%也不错。

    接着,郑升又和我探讨销售部的人员组成,他说,易总说除我之外,销售部再要2人,学历是本科以上,问我谁合适?我想了一下说,王青霞和玉敏。

    郑升和我同岁,是易森大姐的孩子,郑升在14岁时随母亲到了香港发展,已经非常港化了。那时我对他的做派非常不习惯,觉得他过於虚伪多礼。后来我也结识了其他香港人,都没有他这么严重。或许是从大陆奔赴香港发展,为适应环境,矫枉过正了。

    其实,我们可能由於太久生活在单一文化氛围里,缺乏宽容精神,求同性太强。如果今天阿唐回中国,举止做派恐怕也会给人认为是假洋鬼子,虚伪不堪。

    不过即使今天的阿唐,对郑升的一些做法还是不能认同。譬如他说,上下级要有神秘感,不能打成一片。这或许对下里巴人是适用的,对我们这种以高学历者为主要员工的电脑公司来说,就是做作了。

    易森是个很聪明的人。聪明的人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跟风快,总想尝试一下新的思路和做法。那段时间,郑升对他影响不小,好在郑升很快就失宠了,流毒才不至於扩散。

    接下来,郑升一个一个地和所有的入选人员谈话,地点在玉渊潭公园的某个亭子里,联络暗号是什么什么。哈哈,不是说笑,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易森和郑升是谁想出来的招数,恐怕易森的可能性大。

    入选的人有,销售部:阿唐,王青霞和玉敏;软件部:易森,小虎,馨儿的朋友小芸和与小虎同期招来的管理字库生产的胡湘;硬件部:黄菲。一共8人,几乎囊括了全部天翔的精英。

    一天,易森问我有没有同学介绍来做管理部经理,现在缺少这么一个人。我马上就想到了同学小邹。

    易森和小邹谈完后,基本满意。不过,他又找到我说,小邹是不错,不过似乎更适合搞销售,问我是否愿意和小邹对调?

    我沉吟了一下说,公司早期的销售工作很重要,他一个新人进入角色很困难,我还是做销售部吧。

    易森没有坚持己见,小邹正式但任管理部经理。

    俗话说,旁观者清,小邹确实不适合做管理工作。易森这个局外人第一次见面就看出了问题,我这个和小邹认识了快10年的人还朦然不知。

    小邹的工资是600多元,他有些不满,认为外企里这点工资太低。

    工资定的确实不高,我在天翔的工资加奖金也差不多是七,八百块。但那时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企业,我有5%的股份哪,也就不去计较这些了。

    易森交给小邹的第一个工作是撰写一份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报告,这是我们企业管理专业的长项。他很快就写完了,我做了结构调整,去掉了国营色彩浓厚的部分,再加以文字润色,经易森审定,排版打印,交给了台商投资方。

    接着,小邹开始着手准备公司注册等工作,他实际上是第一个在新公司拿工资的人,计薪日自90年12月起。易森是第2个,自91年1月起;其他人是自91年2月起。

    最后是全体入选人员在“崇德厚”饭庄与台湾投资方见面。

    那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紧张,兴奋和期待的神色,我估计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究那时能在外企工作还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第三十一章 别了天翔
    第三十一章别了天翔

    王赢利在第二次和我们见面时,抱怨说我们的使用手册看不大懂,然后给了我们一份台湾同类系统的使用手册做参考。

    易森的文笔很不错,应该在阿唐之上,他在进入IT业前,曾经梦想过做个小说家。前几天我为了查阅相关人员近况,居然在网上检索到了他的好几篇文章,还是原来的风格,亦庄亦谐,文采飞扬,能把一件很枯燥的技术问题说故事般地讲出来。这种风格用来写杂文或什么的,当然是上上之选,用来写用户手册就云里雾里了,往往给人感觉通篇不知所云。

    从一开始进天翔,我就想重新撰写一个新的手册,但由於过多事务性工作的纠缠,一直未能付诸实践。借此机会,从90年12月中起,我正式开始写新用户手册。

    台湾的手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主旨很简单,一句话,页页有图。你费了半天口舌让用户如何如何操作,倒不如一张图来的清楚明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文笔不如一张图。

    我先求易森在系统上加了一个功能,类似于Windows上的ALT+PrintScreen存储当前屏幕,这样,我可以随时把我想要的屏幕信息抓下来。

    手册一开始是大致介绍一下整个系统,而且告诉用户,看不下去可以跳过去。

    接着是编排一个很简单的纯文字文稿,从录入,编辑,存取到打印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张图像。实际上大多数的用户也就只用到这些功能。很类似现在家用电器手册的QuickStart,如果十几年前没有这个东东,那它们都是抄袭阿唐的概念!呵呵。

    然后是高级操作,分文字,表格,图像,杂志,数学符号几个章节。最后是编排一张报纸。

    每一个章节,都附有一个编排好的文件,用户可以和自己的作品比对。每一个章节,都列出了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全篇的最后是附录,关键词索引。

    洋洋洒洒,十几万字。我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写完。

    以阿唐手稿为蓝本的用户手册,在天翔和新公司中一直用到90年代中期,两家先后退出电脑文字处理市场为止。

    90年12月底,黄光被增补进了入选新公司的名单中。

    尽管黄光不是我最喜欢的手下,如果没有学历要求,我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