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裕评传-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手中。王镇恶、檀道济等人又给后秦军上了一节课:袭击粮道,并不是你们秦军的专利!

 现在,对姚绍来说,更糟糕的情况即将出现:一旦刘裕带着大批的粮草和天下无敌的威名来到潼关,与王镇恶、檀道济等人会师,我们还可能凭借屡败疲惫之师守住这最后的险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让姚绍都不敢说出口,欲哭无泪。

 要避免最后的崩溃,姚绍只得铤而走险:不管有多大的风险,也要努最后一把力,争取在刘裕到达前,打垮晋军的前锋!

 姚绍的出击计划,用得仍是老办法。他命左长史姚洽、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还有河东太守唐小方等一批将领率军东渡黄河,潜入九原山(今山西新绛县西北)驻扎,再次尝试切断黄河水道,断绝潼关晋军的补给。

 不过,后秦军这次出击虽然有这么多的军队高层干部领衔,但出动的兵力却只有二千(依《资治通鉴》)或三千人(依《晋书》)。显然,数败之后,姚绍部秦军已成强弩之末(或者是渡船不足)。因此,出击部队的主将姚洽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出击的兵力微弱,出击的地点又距定城大本营太远,胜算太小。这些问题姚绍当然也知道,但他也没有更好的主意,如果不孤注一掷,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因此,他不顾反对意见,仍强令姚洽出发。

 可惜,完全没有敬老尊贤习惯的晋军作风一如既往,还是没有给姚绍一点儿翻本的机会。由于东晋在情报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而秦军的保密工作又没做到家,才一出动就为晋军所侦知,建武将军沈林子立即率八千人出击,乘后秦军渡黄河的机会拦腰攻击。这一仗,秦军参战兵力不到晋军的一半,又不善水战,而且带队诸将中也没有谁的水平及得上沈林子,因此毫无悬念地大败亏输。姚洽、姚墨蠡、唐小方三将被斩,出击的秦军或死或降,全军覆没。

姚绍丧命 下

 取得这次胜利后,颇有几分得意的沈林子派人向刘裕报捷,并在捷报加上了几句自己对秦军主帅姚绍的看法:“姚绍一向有善战的名声,威震关中,被国人视为擎天之柱。可现在他虽然统率大军,却蒙受在外屡战屡败的羞耻,在内危机重重的焦虑,他年岁也大了,恐怕命在旦夕,等不到我们将他绑赴刑场了!”

 一百八十三年前,曹魏大都督司马懿曾针对对手的健康状况,说出一条著名预言:“诸葛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如今这样的神算又让沈林子重演了一遍,不让司马宣王专美于前。

 果然,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战报的姚绍,突然接到三将被斩,出击部队已经全军覆没的噩耗后,惊的目瞪口呆,瞬时被一股无力回天的绝望所笼罩,既而羞怒至极,大口吐血,很快病倒了。他强打起最后一点儿精神,勉强将兵权交付东平公姚赞,简单托付了后事,便病逝于军中。

 姚绍是后秦的忠臣良将,为了姚家天下,他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算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将材应该说与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三人相差不大,交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秦军不及晋军精锐,且久战疲惫,缺少良将,以一敌三。在姚绍生前,秦军虽败都还能稳住阵脚,把失利控制在“皮肉伤”的范围内,在他死后,后秦再也没有一个有威望也有能力与晋军较量一下统帅,差不多每次败仗都是“致命伤”了。

 接手了定城秦军的指挥权之后,东平公姚赞秉承新官上任要放火的理念,立即组织了一次对晋军的反攻。可惜他的能力本来就逊色于姚绍,连姚绍都无法从晋军手中讨得什么便宜,他自然更难有超水平发挥的机会,于是又不出所料地被晋将沈林子击败,潼关的西面出口终于被晋军突破。

 刘裕率军离开洛阳,继续西进,于七月到达陕城,八月初进至阌乡,与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率领的前锋部队会合。受到晋军巨大压力的姚赞放弃了定城,退守郑城(今陕西华县),潼关天险的大门,已彻底向晋军敞开。

 得知姚绍病亡,刘裕的即将到达,以及前线局势恶化的那一刻起,长安城中的秦主姚泓就再也坐不住了。死马也得当活马医,不然自己保不住的不仅仅是皇位。后秦政府挤出了吃奶的力气,在它最后那一点儿已经不大的地皮上进行了总动员,居然又凑起了几万人的新军,数量仍然可观。但就像1945年5月,被强征来保卫“第三帝国”的人民冲锋队,或者是他们在东方的同行,那些仅发了一支竹枪就被拉去参加“一亿玉碎”的女子挺身队,这种在临近灭亡前拼凑出来的武装力量,大多没什么战斗力。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这个大木桶上更短的那块木板,是这支新军的统帅,皇帝姚泓。虽然这位姚后主在军事方面的经验与后世的南唐李后主有得一拼,都是“几曾识干戈”这一级的,但现实是,已无可信任的人担任主帅,姚泓也只得硬着头皮,领兵亲征。

 长安方面紧张的备战工作也是一直忙到八月初才基本就绪,然后,这支由绵羊统率的绵羊军队,就要出征了!


青泥大捷 上

姚泓出征的主要目标,当然是东进增援姚赞,与即将到来的刘裕大军决战。不过,按照RPG游戏的原则,大侠们在对付最终BOSS之前,都得先找点弱敌练练手,攒点儿经验值,否则的话,就像李逍遥刚离开李家客栈就拜会拜月教主,一级亚马逊刚走出萝格营地就遭遇暗黑破坏神,那还有得玩吗?因此,姚泓也决定在大军东进之前,先以众击寡,南下解决掉兵力不多,但已打到峣柳(今陕西蓝田南),正在与守将姚和都交战的晋军沈田子、傅弘之所部。这样一来可以消除后顾之忧,二来打场久违的胜仗也可以锻炼队伍,鼓舞一下低落的士气。

在刘裕此次北伐,安排在西线发动牵制性进攻的三路部队中,沈田子、傅弘之部是表现最好,成果最大的一路。在此前的战斗中,他们已经突破通往关中的另一天险武关,并拿下了后秦的荆州治所上洛郡(今陕西商县),沿途的后秦城池大多不战而降,声势不小。

按《晋书•;姚泓载记》的记载,在出征时,刘裕给沈田子部配兵一万,数量并不算太少。但由于沈田子一路拿下了不少地方,自然要分出一定兵力驻防,再加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本来就是做牵制性的疑兵,兵力肯定要分散部署,显得处处有人,好迷惑敌军,因此到达峣柳的晋军并不多,只有一千余人。这大概也是初步探得晋军虚实的姚泓,决定先拿沈田子练手的原因。

而在此稍前,已至潼关的刘裕也得知了沈田子部的情况,担心他有闪失,便分出一支部队由他的弟弟沈林子率领,西出潼关沿秦岭山麓而行,增援沈田子。

但就在沈林子的援兵赶到之前,姚泓所率的数万大军已抢先一步,突然推进到峣柳北面的青泥,与峣柳守军姚和都部相呼应,对沈田子所率的这支小小的晋军部队构成夹击之势。然而,寒光闪闪的不一定是刀剑,也可能是镜子,姚泓未求胜,先虑败,所以他到达青泥后,并没有凭借巨大的兵力优势乘势发起进攻,而是忙着安营扎寨,先求稳妥。这样一耽搁,不管沈田子打算撤退还是还击,姚泓都为他留出了充足的反应时间。

面对数量庞大的秦军,这队小小的晋军应该作出怎样的反应呢?晋军的副将傅弘之提出了一个比较传统的合理建议。

傅弘之,字仲度,祖籍泥阳,生于梁州(今陕西汉中),以骑术见长,史称其倜傥有大志,也是一员英勇果敢的猛将。想当年,还只是个小小主簿的傅弘之就敢于豁出性命,参与密谋,去和声势正盛的“大楚皇帝”桓玄叫板,论时间比刘裕还早。在其后的战役中,他击斩桓石绥,从征司马休之,也颇有战功,从来就不是怯战之人,因此他的建议也绝不能视为胆小怕事。傅弘之认为,鉴于双方的兵力太过悬殊,敌众我寡,交战恐无胜算,何况我们这一部的任务就是作疑兵,把几万秦兵吸引到青泥来,已经完成任务了,没必要做无谓的冒险,不如据险不战。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个合理的方案在名将沈田子看来,还远远算不上最优方案。

三十三年前,前秦大将石越出兵讨伐在列人造反的慕容农,他也是一到前线先修营寨,结果让对手慕容农笑话说:“石越的军队号称精锐,兵力上又有优势,不在初到时趁着锐气对我攻击,却来修筑防御工事,把进攻战打成了防御战,可见他军心不振,士卒丧胆,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随后慕容农出击,果然大败秦军,阵斩石越。现在姚泓临战表现顶多算个石越第二,上天把同样的机会给了我沈田子,我岂能临阵退缩/?
青泥大捷 下

于是,沈田子反驳说:“用兵贵在出奇制胜,而不是靠一味地堆人。何况今天众寡悬殊,如果等敌方修筑好他们的营寨,我军将士见敌阵严整难攻,士气自然沮丧,形势就会陷于被动。不如乘他们刚刚到达,营阵未修的机会,出其不意,主动出击,一定能建下大功!所以《左传》上才说:先于人能夺人之志(成语“先声夺人”的出处)!”

随后,沈田子命将剩下的军粮扔进山谷,砸毁本方营地,再率本队人马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突击姚泓本阵。傅弘之也率后队奋力作战,支援前锋,并没因自己的建议被驳回而有丝毫懈怠。

姚泓虽然没多少武略,但见晋军人少,觉得没有打败仗的道理,便命部将姚裕率后秦大军压上去,因为人多,很快就将沈田子的部队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沈田子见全军已置于死地,知道是将士兵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极限激发的时机了,他向部下高声呼喊说:“你们离开父母、妻儿,辞别祖先的坟墓,跑到矢石横飞的战场上来,为的是什么?不就是等待今天的机会吗!封侯的重赏,就在你们眼前了!”

要说沈田子此时这班手下,人数虽然不多,却人人英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