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裕评传-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批后秦高级官员,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给自己人踩死或者打死了。皇帝姚泓还算命大,他没被败兵撞倒,单骑逃回了皇宫。晋军则在这些后秦败兵的引导下,顺势攻入了长安城。

 这就是那个早晨发生在长安北门的故事,没有像模像样的战斗,只有惊天动地的溃逃溃逃,王镇恶没费太大的力气,就已经取得了胜利。晋军的旗帜,在时隔一百零一年之后,再次插上了华夏第一故都的城头!


姚秦末日

 逃回皇宫之后,姚泓重新清醒过来,知道他必须搬家了,现在有一件大事要做:赶快逃!

 他让河间公姚裕给他召集几百名骑兵,计划一起出长安东门,奔石桥,准备与尚握有不少军队的大将军姚赞会合。

 可惜这也只能是一个计划。因为在五年前,王镇恶也干过和今天差不多的事,率一小队轻兵奇袭江陵,得手之后就因为城门没有封好,让刘毅逃出江陵,差点儿惹出大麻烦。这样的错误,王镇恶岂能再犯第二次?所以,等姚泓等人从皇宫出奔,才发现长安各门都已让晋军把守严密,根本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性,他们像没头苍蝇一样,碰了几次壁之后,不得不又退回皇宫。还好,王镇恶因为兵少,一时只顾得了四面城墙,没有向城内攻击,使得皇宫暂时没事。

 没过几个钟头,姚泓最后的希望——驻防灞东(距离长安不到四十里)的东平公姚赞也得知了姚泓又被晋军打败的消息(他可能还不知道长安已经让王镇恶攻破),他极为悲痛,召集部下,向他们告知了这个噩耗。众人的表现如同《三国演义》中,得知刘禅投降的姜维部众,个个都很“忠义”:纷纷以刀击地,泣血盟誓。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感人的一幕中,缺少了一个重要人物:驻防石积的辅国将军胡翼度。这员后秦老将很久前就明白一个道理: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他早与晋军的谍报人员拉上了关系,现在见后秦这条破船沉没在即,就在这一天,悄悄扔下自己的军队,投降刘裕去了。

 不过,姚赞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追究胡翼度的叛国行为了。当天,他带上手下这批忠义之士,回师长安。至当天深夜,姚赞的大军终于赶到石桥,才发现长安各门都已有晋军在把守,众皆大惊:完了,长安已经失守!秦军的士气迅速降到了零。

 就像一群老鼠见到猫,还没等姚赞反应过来,他手下万余秦军便“轰”得一下,各自逃命,作了鸟兽散!后秦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到此也戏剧性的不复存在了。

 第二天,八月二十四日,长安城内,未央宫中,走投无路的姚泓打算举行一个仪式,这也是他在皇帝这个职务上还能干得最后一件事。

 要举行这个仪式,一般需要以下主要道具:丧车一辆、棺材一口、绳子一根、玉璧一枚。具体的**作程序是这样的:仪式的主角要脱掉上衣,打个赤膊(因无女子出演过这个角色,故无少儿不宜之嫌),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嘴里衔上玉璧,后边跟着丧车,车上载着棺材,然后跪在合适的地点,等候胜利者的发落。那样子,很像拴在门前叼着骨头的狗。

 如果用一千多年后的标准语法,这个屈辱仪式的名称,可以叫作“无条件投降”。是的,温和懦弱的后秦皇帝已经输得干干净净,失去了最后一点讨价还价的本钱,现在除了听凭刘裕摆布,还能如何?自古没有不亡之国,举行这个仪式的君主,姚泓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一百零一年前,长安城的另一位主人,晋愍帝司马邺也同样干过,盛衰荣辱,天道循环而已!

 不,还有别的选项!姚泓最后的命令被出人意料地打断了,提出异议的是一个小孩,姚泓十一岁的儿子:姚佛念。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姚佛念是一个神童,悟性极高,可能因为早早接触到了太多你死我活的皇族内斗,使得这个孩子的心理年龄远远超过了他的生理年龄,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他说:“(从慕容家的先例来看),晋国人肯定会肆意放纵他们杀戳欲,父皇即使投降,多半也不能免死,只是多受些屈辱罢了,还不如自杀,起码可以死得有尊严些。”

 听了儿子的话,姚泓只是不停地悲痛流泪,却不答话。和败于刘裕的另一个亡国之君慕容超相比,姚泓的多数指标比他强,但其中不包括骨气。姚佛念看到父亲仍在犹豫,便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为父亲带路。男孩爬上高高的宫墙,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男孩还要孤独几天,因为他软弱的父亲没有跟上来。

 只过了片刻,姚泓便带着皇后与身边的文武官员,出现在王镇恶的大营,正式投降,随后被王镇恶逮捕,关入监狱。由当年的资深老狐狸,杰出的厚黑学家姚苌同志,用尽了诡诈奸谋与背信弃义创建起来的后秦帝国,终于在他孙子手中灭亡了,共易三主,传国三十四年。
大会未央殿 上

灭亡后秦,收复关中,这既是王镇恶、沈田子等人的战功,更是刘裕的成功。从带着一百多号人,发动京口起义那天算起,刘裕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战胜了一个个对手,不但真正统一了南方(在刘裕之前,东晋内部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而且也收复了差不多半个北方,让晋朝疆域占到天下的三分之二,南朝的军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当时不少人看来,晋军如果乘胜前进,那么拿下剩下的三分之一,似乎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比如此时的北凉王,那位曾自称要担当晋军右翼的老狐狸沮渠蒙逊,在得知一向被看作强国的后秦当真已被晋军所灭时,大惊失色。正好他手下有一个叫刘详的汉人官员前来奏事,表情好象很愉快,沮渠蒙逊立即大发神经,怒吼说:“你听说刘裕入关了,(我快要完蛋了),所以很高兴,是吗!?”于是,刘详就成了史上第一个因为微笑服务而掉脑袋的倒霉蛋。

但是,作为后人,我们清楚的知道,沮渠蒙逊多虑了,因为这已经南方六朝扩张所达到的巅峰,而巅峰的含义,就意味着接下去的路,将是下坡了。尽管笔者也不愿意,但历史的事实是不能篡改的。

周易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只是,刘裕是如何迈过自己人生的顶峰,走上下坡道的?这在当时,果然是不可避免的吗?就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轨迹,去寻找答案吧。

九月初,刘裕离开郑城,以征服者的姿态,前往长安,得到消息的王镇恶立即赶往灞上,迎接最高统帅的到来。

此时在刘裕的麾下可谓名将如云,而王镇恶大概算得上其中最个性最突出的一个。这种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作战中,其他诸将大都是按刘裕的指示行事,属于执行型人材,反正刘裕是冠绝一时的军事天才,只要严格执行了他的命令,一般都能胜利。但王镇恶不迷信权威,他多次在刘裕指示之外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并且也屡次获重大成功;第二、王镇恶曾多次违反过刘裕的指令,如在讨伐司马休之时纵兵掳掠,行动迟缓,以及在攻克洛阳后不等后援,擅自进军等,虽然也捅了不少娄子,但他基本上都能把自己挖的坑填上,没误过大事。对一位将领来说,这种不听招呼的个性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从古至今,有多少名将未败于战场,却在这上边栽了跟头。

公正的讲,刘裕对于王镇恶的才华和功绩,还是非常赏识的,但对他常常不服从领导安排,且喜欢出风头的行事作风,还有他在关中地区民众间表现出来的强大号召力(弘农募粮事件),已经心存疑虑。

不过,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一般都可以看作人类的道德楷模,写进中小学课本。因此尽管刘裕对于王镇恶的成功,在其内心并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但两人的这次会面,仍向广大群众充分展示了晋军首长们的高风亮节,以及领导集体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工作面貌,很具有教育意义。

一开始,刘裕的开场白就毫不吝惜赞誉之词:“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将军你啊!”王镇恶则马上叩头拜谢,发扬先人后己的忘我风格:“这次成功,全都是仰仗明公您的威名,以及将士们舍生忘死的努力,我王镇恶哪有什么功劳?”刘裕听罢又笑着说:“你想学冯异(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名将,为人平和谦退,当其他众将为战功大小和赏赐多少争得脸红脖子粗时,屡立大功的冯异往往避开众人,独坐树下,人称“大树将军”)吗?”完全是一派感人的和谐景象。
大会未央殿 下

不过,在另外一些方面,出现的场面就没那么和谐了。

一到长安,刘裕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姚佛念预言的正确性,没有辜负十一岁男孩的“信任”:后秦平原公姚璞投降,杀!蒲坂守将,并州刺史尹昭投降,杀!前后秦军总司令,东平公姚赞率姚家皇室宗亲一百余人投降,统统杀!
 
姚泓暂时没事,原因当然不是刘裕会突然对他大发慈悲,而是作为后秦的末代皇帝,他将被送往建康,当着晋朝官员百姓的面,享受列高规格的死刑。好让他用那颗高贵的脑袋,向天下宣示刘裕的赫赫神威!

那些谱系疏远的姚秦宗室比较幸运,可以保住一命,但全部被强制移民,迁往南方接受监管(其中有一个姚家女儿,论辈份是姚兴的侄女,大概长得很美,被刘裕留在自己身边,不知这些人能够保命是否与这个女孩有关)。

不管刘裕出于什么考虑,应该说他的这种做法都有些过分了,对稳定关中局势很不利。原先因为后秦灭亡,就已经人心惶惶的羌人民众,此时出于恐惧,纷纷离开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形成了浩浩荡荡十几万人的难民潮,向陇西方向大逃亡。刘裕命沈林子率军追击,俘虏了其中一万多人。

另外还有些没有落入晋军之手的老熟人们,如司马休之父子、司马国А⒙彻臁⒑又冉摹俺植煌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