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内阁制 在制度安排上对这样的最螅性际谓倘实恼庖凰枷胧蔷钏肌∈炻堑摹
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 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他们为此流尽了热血的思想也早已被我们淡忘。 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不能总是缺乏自我忏悔、自我反省的意识,先行者的 教诲不能一再地被遗忘,历史不能一再地重蹈覆辙。
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先生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 主理想,也染红了百年沧桑史。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 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重温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我们为当年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 恨!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次走向民主的大好机会,那样的机会是并木经常 出现的I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站立
历史深处的^|
54
起来的;恨的是袁世凯们常常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 放过宋教仁。而今袁世凯们,多少大大小小的军阀、官僚都已化为粪土, 只有宋教仁依然站立在历史的风尘中,默默地凝望着我们。
陈炯明算得上英雄好汉吗?
陈炯明广为人知,首先恐怕是因为他1922年与孙中 山决裂这段历史。李敖的《孙中山研究》中有一篇《孙中 山不准再打炮》,就是有关这段历史的,并提出了不同的 说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陈炯明像
草菅人命、践踏人权、藐视约法的陈炯明 恐怕与“英雄” 二字相去甚远。
“陈炯明一生不 爱钱不爱色,死时在 香港虽然未免穷困, 但他临死不失英雄好 汉的气概。国民党对 他,能夺帅而不能夺 志,一点也没有法 子。”(见《李敖大全集》 第八集92页,中国友谊 出版公司1999版)
说陈炯明不爱钱 不爱色,应该是可信
56
的,陈炯明死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挽联中有“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 史流传,足见英维有价”的句子。孙中山也曾说过:“陈炯明不好女色,不
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1933年9月23日,《香港工商报》)
但仅仅凭这些就称其为“英雄好汉”恐怕是有违历史事实的。陈炯明 早年办报问政,以咨议局议员身分毅然参加同盟会,淡水举义,乃至在广 东兴办实业、教育,倡导地方自治等,这些都已载入史册,无法否定,也 是他一生中光彩的一笔。但在有关广东辛亥革命的史料中,我们看到的陈 炯明非但不是什么英雄好汉,而且是个几乎相反的人物。
离武昌起义不到20天,1911年11月1日,陈炯明和邓铿等在广东惠 州淡水起兵,打出“井”字旗,组成循军(惠州古称循州),这成了他后 来叱咤风云的看家本钱。不过半个多月,他就被手无一兵一卒的文人都督 胡汉民推举为副都督。29日,他率领循军浩浩荡荡进人广州。相继进人广 州的还有其他各路民军,共有51支队伍,近15万人。由这些民军组成的 “广东军团协会”,以他为会长,从此以后手握兵权的陈炯明就成为广东的 实力派人物。毕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来有枪就是王,讲的是实力。
不久,胡汉民随孙中山北上南京。12月22日,陈炯明成为广东代理 都督,揭开了他120多天统治广东的序幕。
1912年1月,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北伐军在前方打败张勋,孙中山通 电嘉奖。在广东,陈炯明却利用职权压制舆论,不准报纸登载军队的消息, 甚至拘留主笔、记者,迫使《粤东公报》、《公言报》、《人权报》、《光华报》、 《光汉报》等多家报纸集议公决“关于广东军队事,嗣后概不登载”。陈炯 明的这种行为为肆意干涉舆论,压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践踏民国临时 约法陚予人民的权利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当时就有人批评他钳制言 论过于满清。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陈炯明的第一步就是排除异己。1912年2月 27日,他未经审讯就将桀骜不驯、但对革命有功的石锦泉枪决,解散“石 字营”。至3月21日,王和顺的“惠军”被全歼(王和顺早年参加同盟会, 多次筹划参加反清起义,有“论功不下黄廑午(即黄兴)”之说。王在广 东没有立足之地,只身逃离广州,后来投靠了袁世凯)。在血腥镇压的过 程中,不仅民军死伤两千多人,人民生命财产也遭受惨重损失,“广州大
陈炯明算得上英雄好汉吗?
57
半糜烂”。
陈炯明不择手段地镇压民军、残杀同志,引起一些同盟会员的强烈不 满,但他凭着自己掌握的军队有恃无恐。5月6日,他派往潮汕的前清降 将吴祥达在讪头大肆解散民军,并枪决民军首领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 等人。许雪秋等曾参与领导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此后流落南洋,加入 了陶成章重建的光复会,算得上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他们在潮讪组织民 军,和同盟会之间有些冲突,孙中山曾于1912年1月28日致电陈炯明,叫 他“解释调处”。想不到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们竟死在前清降将的手里, 所以当时出现了 “革命成功,革命党人死亡”的歌谣。
曾收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同盟会员潘达微写信责问陈炯明。广州 《公言报》、《陀城日日新闻》两报主笔陈听香挺身而出,公开在报纸上批 评陈炯明,4月9日除炯明下令逮捕陈听香并封闭两报,4月10日下令 将陈听香枪毙。陈听香是广东著名报人,在这之前的1月13日,他曾领衔 发表过《广州报界全体布告同胞书》,指控陈炯明“干涉报纸之野蛮举动”, 陈炯明早就对他恨之入骨。
老同盟会员、办报出身、著有《洪秀全演义》等长篇小说的黄世仲, 在广东威望颇高,当时还是民团总局的局长,他公开反对陈炯明“裁减他 人部队,扩充自己实力”的裁兵计划。4月9日,陈炯明焊然派人将他逮 捕,当天发出《拿办黄世仲谕》指控黄“串通民军统领冒领军饷,私图分 肥”、“私准招兵”、“私代民军购械”等罪名。4月25日,孙中山,胡汉民 到达广州,陈炯明临行时留下军令:“黄世仲侵吞军饷,应即枪决,以肃 军纪,”到5月3日,胡汉民接任广东都督后,执行枪决。
黄世仲虽非在陈炯明手里被杀,但陈炯明下令杀报人陈听香比军阀张 作霖他们杀害邵飘萍、林白水早了十三年,此时离中华民国成立仅仅三个 多月,他还是以革命名义而掌权的同盟会员。
58
省议会群情激愤,决议弹劾陈炯明违背临时约法,“剥夺人民生命, 钳制言论自由。”但三次咨会都被他针锋相对、毫不客气地驳回,反而指 控陈听香“伪造事实”,甚至否认省议会有弹劾权。
据当时的议员温雄飞回忆,陈炯明的确“是杀人縻王”,曾一次判处 25个“扶正同盟会”会员死刑。“他们杀人很简便,不必经过什么法律手 续,抓到人,动辄就杀,有时连话都不问,拉出门就枪毙。”(温雄飞《我的
回忆《近代史资料》1983年第!期)
这就够了,这个样子的陈炯明与“英雄” 二字相去甚远。如果一个草 菅人命、践踏人民的基本人权、藐视约法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好汉,那么张 作霖、吴佩孚等人也都是英雄了。为了否定国民党,大可不必抬举陈炯明, 李敖此举差矣!
陈其美其人
1916年5月8日,陈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凯的刺客所 杀。孙中山抚尸痛哭,悲伤至极。5月20日,他在给黄 兴的信中说“英士忠于革命主义,任事勇锐,百折不回, 为民党不可多得之人。” 4天后,他在给日本友人田中义 一的信中也说“陈其美君在泸尽瘁国事,虽经几番顿挫, 但该君之勇毅精诚,实为我同志所共同赞叹。”并亲撰祭 文,誉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湖州碧浪湖畔至今还 有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墓碑,以及“成仁取义”、“气壮山 河”等坊表,评价之螅⑼聪е槎记八从小
最近读《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续辑》,黄元秀的《陈 其美亊略》对他备极推崇,张任天的《我所知道的陈其美》 则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两位辛亥老人记忆中的 陈其美几乎截然相反。
从1906年加入同盟会,到1916年被刺身亡,陈其 美的政治生涯不足十年,却成%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 1927年,由他介绍参加同盟会的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他 当年泸军都督府的部下有不少身居要职,他的侄儿陈果
夫、陈立夫也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四大豪门家族之一,他因此而身价百 倍,名声之显赫几乎盖过了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人。这当然是不符合历 史事实的,是人为拔高的结果。透过辛亥老人张任天的回忆,我们也进一 步看清了陈其美人性中残忍的另一面。
头角初露
陈其美,字英士,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读过七年私塾,十 五岁丧父,在一个小镇的当铺当了十二年多的学徒,27岁到上海做了两年 同康泰丝栈的佐理会计。1906年春,他29岁那年才在弟弟等人的资助下 东渡日本。
在日本的两年他先后学习过警 察、法律和军事学。同年冬加入同盟 会,并介绍同乡黄郛、蒋介石等入会。
和同时代的浙江籍革命党人相比,他 出道较晚,与光复会也毫无渊源。那个 时候的他并不出色,直到回国时仍是 默默无闻,他在孙中山的记忆里没有 ‘留下什么痕迹。
他之崭露头角是1908年回国后 在上海的活动。1907年徐锡麟、秋瑾 被杀害后,上海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 挫折,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孙中山正 面临危机,两广、云南的起义屡屡失 败,同盟会内部意见分歧,上层发生严 重分裂,光复会又重新自立门户。从1907年到1910年,是同盟会成立以 来最困难的时期。在这种困境下,陈其美在上海重整旗鼓、打开了局面, 从空言渐进于实行,“党势为之一振”,因此引起了远在海外的孙中山的注意。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