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事共济会
在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局长,武昌起义爆 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河南彰德,成为袁的一名幕僚。在随后的袁内 阁名单里,他曾是学部次官(副大臣)。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 都有密切关系,自认为可以居中操持一切。
11月15日,他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宗旨为“使以君 主民主一问题,不以兵力解决,而以和平解决,要求两方之停战,发起国 民会议,以国民之意公决之”。
他以国亊共济会君主立宪党领袖名义向资政院上陈情书,建议南北即 日停战,召集临时国民议会来解决君主民主问题,清廷与革命军都应服从 决议。
资政院曾三次集会讨论这一陈情书,由于议员们有分歧,更因为南方 的反对,云南都督蔡锷就曾通电反对,《民立报》斥之为无聊的举动,所 以没有结果。杨度后来自述这段经历“然其时全国鼎沸,选举难行,国会 无由成立”。他们试图通过国民会议迅速解决时局的计划流产了,只得于 12月5日宣布解散国事共济会,改变方式,直接与黄兴函电商讨南北议和 问题。黄兴电复汪精卫,请他转告杨度,如果袁世凯能迅速推倒清政府, 就推他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因此加派杨度为参赞,随议和代表唐绍仪南 下上海,秘密斡旋南北议和,目的就是希望利用杨度和黄兴的关系通过他 们所带的国民会议方案。
按照杨度的设想,只有经过国民会议,袁世凯才不会背上篡夺的恶 名;只要袁取得中国最螅持握叩牡匚唬菔辈槐丶平献芡郴故腔实鄣拿
义。他离京南下前,就在京、津向各方面说明,到上海后还派人向各省游 说:即便用总统名称,袁世凯仍可以为拿破仑,使共和再为君主,不料一 语成谶。
1912年3月,他和北京新闻界人士、一些原资政院的议员成立了共 和促进会,转而支持共和。有人说他如果真的认为共和不适宜于中国,为 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和梁启超一致,力持君宪主义,却成为推倒清廷的内幕 人物?他后来解释是满、汉情感既裂,已无弥合的余地,只有另造君统。 又说“予在大总统幕中,亦不得已牺牲予平日宗旨,勉强与赞助,以免一 时危亡之祸。”他的政见前后是有过一些变化,但大体上说他还是个君主 立宪的信奉者。
《君宪救国论》
1915年3月,杨度写出《君宪救国论》托同学夏寿田(为袁幕僚中 三要角之一,是杨度举荐的)密呈袁世凯,因为他早已通过这位同门窥见 袁称帝的野心了,所以才投其所好,想一言为天下先。袁阅后说:“姑密 之。然所论列,灼见时弊,可寄湖北段芝贵精印数千册,以备参考。”还 亲笔写了 “旷代逸才”四字,由政事堂制成匾额颁给杨度。
《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以对话形式阐述“非立宪不足以 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 皆所谓定于一也”的观点。他称其为“救亡之策,富强之本”,而将民国 以来的政局混乱,统统归结为共和的弊端。他认为人民的程度还不知道共 和为何物?更不知法律、自由、平等是什么?贸然由专制直接进入共和, 只能是富国无望、强国无望、立宪也无望。中篇着重提出了政治继承权的 问题,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防止出现为争夺元首地位而发生内战。下篇 是讲“假立宪,必成真革命”,详细列举了清朝假立宪导致灭亡的例子,指 出必须真立宪,才能以正当安国,以诚实取信于民,“政府所颁,一字即 有一字之效力,乃为宪政实行”。
其实,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和袁世凯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这才能解 释杨度一直未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他率先提出君宪救国论得到袁的赞 许,只不过是起到了为袁称帝造舆论的作用而已!在共和都已出现的中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5
国,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诚然是历史的逆流,但这个人不像一般政客毫无 政见,一切从现实利害、升官发财这一角度考虑问题,其中也确实包含了 他的某种理想在内。
筹安会
8月,袁世凯的政治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在《亚细亚报》公开发表《共 和与君主论》,其实已在《君宪救国论》之后。不久,杨度等6人发表《发 起筹安会宣言书》,此后帝制论甚嚣尘上,短命的洪宪帝制呼之欲出。
这6人中有4人曾是革命党人,孙毓筠和杨度关系密切,在日本加入 同盟会,曾潜入南京从事革命活动,被捕下狱,杨度驰书两江总督端方营 救过他。辛亥革命后他出任过安徽都督,也是个风云人物。胡瑛与宋教仁 是少年朋友,16岁就参加华兴会,萍醴浏起义失败后被捕下狱,在狱中还
K
指挥革命,豪气干云,是个传奇式人物。武昌起义后,他一出狱就自立为 武昌军政府外交部长,后来还在烟台当山东都督,李燮和参加过华兴会、 同盟会、光复会,是后期光复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上海组织光复军,对 上海独立贡献很大,孙中山任命他为光复军北伐总司令。
刘师培是著名学者,精研汉学,参加过同盟会,编过《民报》,鼓吹 无政府主义,也出卖过革命党人。严复学贯中西,以翻译《天演论》等西 方著作而闻名于世,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与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 交情很厚。事后他说自己列名发起人,事先并不知道,只是杨度和他纵论 时政时,他曾表达过自己的见解。不久,报上出现筹安会的发起书,他也 在其中,他称这“何异拉夫政策! ”人们似乎不太相信他的辩解,对这位 中国留学界先觉的失节表示了极大的遗憾。
6人中杨度是个关键人物,他对君主立宪的信念一直没有放弃过,从 留学日本时期到洪宪帝制的破灭,他的政见基本上是一贯的。所以相比之 下,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中还是他比较可以理解。
杨度在有〖0,811人签名的《筹安会请愿书》中提出国体问题应立即 付诸民意机关表决,再以国民会议通过宪法。这比起辛亥革命之初主张由 国民会议来决定国体有所变化,但力主以民意方式促成帝制则是一贯的。
他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君主立宪本为予生平惟一之政见”,“与从
前国事共济会之宗旨略同”。“至于鄙人宗旨,于‘君主立宪’四字,一字 不可放松。立宪而不君主,必不足以固国本,鄙人所反对也;君主而不立 宪,必不足以伸民权,亦鄙人之反对也。”表示他言行一致,从清末以来 就抱定这一宗旨,十几年如一日。只要君主立宪成功,他本人无论在朝在 野,都将为这一目标而努力,“为一生之责任”。
事实上,筹安会出笼后,梁士饴紧接着就策划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 会,筹安会也就门庭冷落车马稀了。10月,杨度就放弃了筹安会这个牌子, 改组为宪政协进会,确定“此后本会方针,应注重立宪问题”。筹安会一 共只存在了两个月。
书生气十足的杨度却自信自己有开创之功,新朝宰辅非他莫属。当袁 世凯赶制龙袍时,他也向远隔万里的巴黎订做首相新装。新装还没制成, 洪宪帝国已经夭折,这些衣装至今还存放在巴黎。
毕竟是书生
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说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蒋 干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容易受骗上当的书生。杨度的老师王湘绮称他是 “书痴”,在《湘绮楼日记》里说:“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 骂耳! ”(这则日记写于袁世凯称帝时〉他自己写诗也自称书生,有“书 生襟袍本无垠”等句。胡汉民说他在日本留学时“读书甚勤”。还有人说 他“有口才,一言既出,四座生风。”这些材料都勾画了一个书生气十足 的杨度形象。
今天我们再读他的《湖南少年歌》与《黄河》歌词,依然能够感受到 他少年书生的意气风发。《湖南少年歌》是1903年在《新民丛报》发表的, 传诵一时,对湖南青年影响尤大。诗中自述“归来师事王先生,学剑学书 相杂半”,号召“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陈独秀曾在《新青 年》上发表过一篇《欢迎湖南人的精神》,其中也引用了两句因此而脍炙 人口的诗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他能文章,有辩才,精通各国宪政,是个难得的人才。但他的身上缺 了些英雄气,多了些书生气。在和梁士诒等形形色色、老谋深算的官僚、 政客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某些书生本色,在袁氏当政的民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7
初政坛上他也从未出任过什么有实权的要职。1913年9月,熊希龄组织“名 流内阁”,原拟杨度出任交通总长,杨还想推荐蔡锷为陆军总长,但梁士 饴从中一作梗就没有成功,让他改任教育总长,他则以“帮忙不帮闲”为 由拒绝了。袁世凯也仅仅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所以纵观民国 以来的几年,他是颇为失意的。
和梁士诒比较,他们同时考取清末经济特科,梁是第一名,他是第二 名,在清朝最后的袁世凯内阁里,梁是邮传部次官,他是学部次官。但进 入民国以后,梁一直春风得意,手握实权,是袁世凯的得力助手,在民国 史上以“财神”著称。他们的仕途之所以完全不同,其原因正在于:梁八 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杨则才气纵横,雄辩滔滔,仍然不脱 书生气。梁城府很深,从不流露真感情;杨容易动真感情,对袁世凯他是 真心想感恩图报的。
杨度组织筹安会,梁士诒马上授意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与筹安会争 妍斗胜,甚至比筹安会更直接,声势更大,13太保中的显赫人物如段芝贵、 袁乃宽等都参加了他的联合会。如果说筹安会还只是以研究政体相标榜, 请愿会则是一个实际劝进的团体。
在杨度为同时代、不同政见的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