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中面前的柜台上。
接着楚溪春带着卫士们围上来簇拥着我和林思远快速走出“正记茶馆”的大门,一行人离去后,朱正中怔怔地看着柜台上的二十五圆钱正愣神时,茶客邱四爷这时已经认出我来,他站起身指着我们离去的身影冲朱正中大叫道:“温特。弗雷德,老朱,刚才那个人就是在宜昌打鬼子的温特。弗雷德将军啊!”“邱四爷,你没有看错吧?”“哎呀,老朱,就我这双眼睛吗,眼前飞过只蚊子也能认出个公母来。我在朝天门码头见过他,肯定没得错的。”朱正中听后一拍大腿跺脚说道:“嗨,这叫什么事啊,我怎么能管他要钱呢。”说完,朱正中拣起柜台上的钞票掀开柜门抬脚追出“正记茶馆,”喝茶的茶客们也纷纷起身跟了出去……
国民政府大礼堂内主席台正中高悬的横幅上贴着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宜昌会战祝捷庆功大会”偌大的礼堂此刻座无虚席、军乐高亢。在几百名戎装整齐国民党军将军如雷的掌声中,身着特级上将军服的蒋介石神采奕奕、笑容满面地率领着白崇禧、顾祝同、陈诚、李宗仁、等一批国军将领,(当然还有我。)健步走上主席台。待众人就座后,蒋介石开始讲话。“诸位同志,(国民党内部称呼也用“同志”)今天,我十分高兴地能在此地与大家召开这样的庆功会。此次宜昌会战,第五战区所属部队的全体官兵舍身报国、奋勇杀敌,取得了自台儿庄战役后的又一次伟大胜利,极大的鼓舞和振奋了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连日来,国际上对宜昌会战的反响很大,各大新闻媒体也都相继报道了中国军队的胜利,这些报道对我们是有利。中国的抗战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国家从道义和物质上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我们必与暴寇血战到底,收复河山……”蒋介石慷慨急昂的讲话引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番脱离了讲话稿的讲话持续了35分钟。最后,蒋介石接过陈诚递上来的一张纸念道:“下面,我代表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宣布,给予第五战区在宜昌会战中表现突出的各部官兵授予战功勋章和晋衔令。授予第5战区第11集团军司令官林思远‘一等国光勋章’一枚,并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军衔,以表彰其在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作战中所建立的卓越功勋。下面请林思远将军上台接授勋章……”
在军乐与掌声中,于主席台下前排就坐的林思远整了整军装,迈着军人特有的步伐走上了主席台,当蒋介石亲手把“一等国光勋章”佩挂在他的军服右胸时,众多国内外记者手中的相机镁光灯频频闪烁,瞬间,我衷心的为这位朋友感到高兴……接下来,蒋介石又相继宣布了,授予第5战区第11集团军第55军军长曹福林“青天白日勋章”一枚,晋升陆军上将军衔。授予55军74师92团3营6连连长郭猛子“忠勇勋章”一枚,晋升陆军中校军衔。授予只身炸毁日军两辆坦克的,55军74师92团3营6连一排一班一等兵马小辫“忠勇勋章”一枚,晋升陆军少尉军衔。同时还追授杨全全、陶三河等一批有着杰出战功的第5战区各部阵亡官兵,“忠勤勋章”一枚,抚恤金1万圆。建墓立碑永志留念,庆功会上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还授予55军74师92团“猛虎团”的荣誉称号。(历史上正是这支在抗战中打出赫赫威名的英雄团队,在淮海战役中隶属黄维的12兵团兵丧“双堆集。”这真是御外侮,“猛虎团”抗日战场显威风,打内战,“英雄团”天晦日暗丧淮海。题外话。)……
1941。1。17。缙云山。国宾馆。
两天后,第二次新式整军计划会议在蒋介石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这次国民党人是带着极大的真忱和热情投入到会议中来的,“温特将军,我们愿与贵国和英、美两国政府签订四国军事联盟,共同打击日本鬼子。希望您能积极地促成此事。”(看来,此次宜昌会战已使蒋介石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国军自身的力量和低劣的装备与训练,根本无法打败小日本,必须获得外部的支持与援助。)“蒋委员长,这本身也是我此次来中国的目的,关于您提出的要求,我已于昨日电告希特勒元首,他希望您能尽快派人赴柏林签订《四国军事合作盟约》。”蒋阶石闻听后大喜过望地点头说道:“一定,一定,我以拟定派人在近日内赶赴柏林签订此约。”
见此事以圆满达成,我将身边的一份文件夹推至蒋介石面前对他说道:“蒋委员长,这是我与林思远将军拟订的《关于国军第二次换装德式装备与整军计划草案》请您过目。”“蒋介石掏出老花眼镜戴上,拿起文件夹翻开认真地阅读起来……
历史资料《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德械整军》
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就是一些在军事上相对比较落后国家的学习效仿对象,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而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国军事,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军,就有着深深的德国军事影响的烙印。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便迅速驱逐了苏联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德国适逢一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他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争相聘用的名师。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国军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国军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同时更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国军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早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前就开始与德国军方接触,德国原则同意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最初中国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但是德国军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拒绝,第一批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马克斯鲍尔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曾在德国总参谋部供职,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赏识)、斯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联顾问、与苏联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等行动与其坚决反共的立场非常合拍,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如钨、锑等战略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而且作为苏联的邻国,完全可以作为有效的牵制力量和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后废除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德国军事顾问的级别与规模逐渐提高,原先带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质而逐渐转为公开的官方援助。
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高潮,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而且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他是历任德国军事总顾问中最受蒋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 “委员长委托人”的身份,代表蒋介石向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首脑下达指令!)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国军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整军方案
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根据塞克特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全国60个师称之为整编师。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在这10个师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部队全部按照当时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与国军其他师级部队全不相同。
整理师的概念最早提出,所谓整理师是根据1934年12月整军计划分批进行编组,未轮到编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委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名整理师。这种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信、辎重各1个营、卫生队1个、特务连1个。
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
整编先从中央系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系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
东北军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军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整理师与新编师的差别在于,整理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