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十天之内,蔡希德从上党、田承嗣从颍川、武令珣从南阳,各自率领本部人马投奔邺郡。安庆绪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在河北诸郡招募人马,兵众达到六万左右,军势又一次振作起来。 

虽说如此,可以暂时保住平安了,可是安庆绪的祸根也就此埋下。当他率领部下北逃的时候,大将李归仁和曳落河、同罗、六州胡兵总计数万人都逃到了范阳,他们一路之上大肆掳掠,人财一空。范阳,正是史思明所在之处。史思明以重兵防备,又派使者去迎接这些逃归的人,所以曳落河和六州胡兵都投奔了他,只有同罗军不服从史思明的号令,结果被史思明打的大败,他们抢的东西都被史思明抢走,余下的残兵逃回本国,不再参战。 

安庆绪早就觉得史思明不好控制,发生这样的事,自是更加猜忌,于是派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前往范阳去征史思明所部,并暗中让他们找机会消灭史思明。史思明的节度判官耿仁智对他说:“大人您官高位重,身边的人都不敢说话,我而愿意冒死进言。”史思明听后说:“你想说什么呢?”耿仁智说:“大夫所以尽力于安氏者,迫于凶威耳。今唐室中兴,天子仁圣,大夫诚帅所部归之,此转祸为福之计也。”耿仁智是劝史思明归降唐朝,不再为安氏效命。然后乌承玼也劝史思明:“现在唐朝复兴,安庆绪就好像叶上露水,难以长久。大人您何必与他共存亡呢?若归顺朝廷,则可以洗刷以前的过错,易于反掌啊。”两人的话都打动了史思明,反正投谁不也是当大臣吗?何况安庆绪既然有疑心,而唐朝那边对投降的严庄也还算可以,投唐倒的确是个选择。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以五千精锐骑兵为护卫,来到了范阳。史思明领着全部兵众,一共是数万人前去相迎。这个迎接的队伍实在太大、太壮观了,可是,哪有这么接人的,分明就是以兵相挟。在相距差不多一里的时候,史思明派人对阿史那承庆等人说:“相公及王远至,将士不胜其喜,然边兵怯懦,惧相公之众,不敢进,愿弛弓以安之。”我们胆小,怕你们的军队,这么一说,阿史那承庆等人居然真答应了这个要求。其实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的话,那数万人马要是真来迎接了,可是吃不消的。之后,史思明与阿史那承庆到内堂中饮酒作乐,却暗中派人收缴了他部下的兵器,发给那些士兵粮食和路费,让他们回家了,有愿意留下来的,则重加赏赐,把他们分配到自己的军中。于是,史思明很轻松的就使阿史那承庆等人成了光杆司令。第二天,史思明囚禁了这些光杆司令们,然后派自己的部将窦子昂向朝廷上书,表示愿意率自己所辖的十三郡和八万将士归降朝廷,又命令部将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也带领他的部下及管辖地区来投降。十二月二十二日,窦子昂到了长安,向肃宗说明了史思明的归降之意。史思明手中的人和地盘,都很重要,一旦他归降,唐朝几乎不用再在平叛上多费什么力气,所以肃宗听完后想必高兴的要晕了。于是朝廷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把史思明的七个儿子都封为高官,然后又派宦官李思敬和大臣乌承恩前往范阳去宣慰史思明,让他率领部下去讨伐安庆绪。 

史思明召回安庆绪任命的常山太守张忠志,让自己的部将薛萼去代理恒州剌史,因此打通了从井陉关出常山的通路,招降了赵郡太守陆济。之后,命史朝义率兵五千代理冀州刺史,令狐彰为博州刺史。一时间,叛军很多都投降了唐朝。乌承恩在所到之处宣布皇帝的诏书,于是沧州、嬴州、安州、深州、德州、棣州这些地方全都投降,除了安庆绪占据的相州,河北其它地方都已归顺。次年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叛军的北海节度使能元皓归降了朝廷,被任命为鸿胪卿,兼任河北招讨使。除此之外,还有在安庆绪北逃时就投降的镇守平原和清河的王暕和宇文宽,不过次年三月间,安庆绪派蔡希德和安太清攻克了这两地,把俘获的这两人带回邺城杀害。 

安庆绪对于谋求归顺唐的将士,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一律处死,而且还会株连到部落与宗族,甚至是部曲、州县民众、属官等,所以因连坐而死的人很多。安庆绪还是不放心,便和他的群臣们在城南歃血结盟,可是谁又能放心这只杀人老虎不杀自己呢?多杀的情况下必会使人心不稳,导致众叛亲离。 

这期间,四月的时候安庆绪曾经亲领两万大军,以蔡希德和崔乾佑为将,前去攻打驻守在河内的李嗣业,结果没有攻克下来,只好悻悻而归。 

看来形势对唐很有利,可是,虽然郭子仪于至德二年末回到东都准备收复河北之事,但安庆绪仍然很顽强的坚持了下来。就这样,再拖些时候,形势又发生了逆转。 

问题出在史思明身上。可是,导致问题的出现,则好像是李光弼的责任。原来史思明的上司乌知义对他很好,他的儿子便是朝廷这时派回来的乌承恩。乌承恩本是信都太守,在安史之乱中投降史思明后,史思明念及旧情保全了他,在安庆绪谋算史思明的时候,乌承恩也劝过史思明归顺朝廷。史思明虽然归降唐朝,但李光弼认为他终究还会再反叛,乌承恩是他亲信的人,就让他暗中图谋算计史思明。另一方面,李光弼又劝肃宗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并且赏赐给阿史那承庆铁券,让他们一起对付史思明,得到了肃宗的同意。 

李光弼此举,可以看成是先见之明,但说到底,还是有点逼反性质,可惜找的人又不对。乌承恩用自己的家财募兵,又多次打扮成妇人暗中到其它将领的营中游说士兵,这事岂能瞒得过去?于是诸将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觉得不可信,也就没有追查。在乌承恩到长安的时候,肃宗派宦官李思敬与他一起前往范阳去慰问史思明。乌承恩宣布了皇上的圣旨后,史思明就留乌承恩住在府中。用帷帐把他的床遮了起来,暗中派两个人埋伏在床下,这是应该有的谨慎,也不必怪史思明多疑,他没听信那些话已经不错了。由于乌承恩的小儿子在范阳,史思明就让他去看望他的父亲。半夜里,乌承恩悄悄对他的儿子说:“我是受皇帝的命令来除掉史思明这个逆贼的,那时我就是节度使了。”这时久已伏在床下埋伏的很累的两个人大叫着出来,乌承恩的话便泄露了。于是史思明把乌承恩抓起来,搜查他的行装,搜出了铁券和李光弼的公文,公文说:“如果阿史那承庆能够把事情办成,就付给铁券,否则不要给他。”又搜得一本数百张纸的簿书,上面都是先前跟随史思明谋反的将士名单。这下史思明确信无疑了,责骂乌承恩说:“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竟然这么做!”乌承恩吓的赶忙谢罪说:“我是罪该万死,这都是李光弼的主意。”于是史思明召集来众将和百姓,向西大哭说:“臣以十三万众降朝廷,何负陛下,而欲杀臣?”确实,史思明率十三万人归顺唐朝,确实有大功,但正由于他势力太大了,确实容易让人起疑心。但李光弼的做法,我觉得是不对的,毕竟史思明这时没有明显的反叛迹象,就算势力大些,牵制一下就可以了,也不必在这时非致之死地而后快吧,这么做不免有些让人心寒。向西大哭的史思明,感觉有点像后来写完信大哭的仆固怀恩,如果史思明真被乌承恩他们谋害的话,我们今天又该怎么看史思明和李光弼?不过在李光弼之前还有一人也认为史思明必反,此人即是张镐。张镐为人淡泊,不巴结宦官,当他听说史思明归降朝廷时,就说:“思明凶险,因乱窃位,力强则众附,势夺则人离,彼虽人面,心如野兽,难以德怀,愿勿假以威权。”然后他认为许叔冀也可疑,请肃宗把他征到长安中来以免多事。不过那时肃宗为着史思明的归顺很高兴,又有从范阳和白马回来的宦官说二人忠诚可靠,因此肃宗就认为张镐不识时务,把他贬为荆州防御使,改任崔光远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在这么早的时候就开始担忧,但也并未说要杀掉史思明,只是劝肃宗不要假以威权,就是不要给史思明太大权力,这便是牵制、制约之意,而且要有一定的防备之心,这个比李光弼的看法要正确一些。既如此,怎么李光弼说的时候肃宗就信了呢?想来是张镐和李光弼的分量不一样,所以肃宗听了这个,没听那个。 

乌承恩虽然把事情全都说了出来,但史思明依然没有饶过他们。不过像乌承恩这样的人,我倒不怎么同情,因为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来,他贪图的是节度使的高官,贪图的是厚禄,因而首先背叛了自己的好友或者说是恩人。史思明让人用棍子打死了乌承恩父子,被株连的有二百多人,只有乌承恩的弟弟乌承玼因为跑的快才得以免死。之后,史思明囚禁了宦官李思敬,并把此事上奏给朝廷。肃宗又派一个宦官来安慰史思明说:“这不是朝廷的意思,李光弼也没这么想过,都是乌承恩一个人干的,杀了他是罪有应得。”反正乌承恩也死了,肃宗便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可是他说这不是李光弼的主意,史思明又怎么能信?文书都搜出来了,证据确凿。而且朝廷既然答应他们这么做,很明显是对史思明有疑心,史思明又岂能不怕? 这时恰巧三司处置陈希烈等人的文书传到了范阳,史思明看到这个一皱眉头,对诸将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大臣,太上皇当初不顾他们自己逃向蜀中避难,现在他们还是免不了一死,何况我们这些本来就跟着安禄山反叛的人呢?”于是诸将劝史思明上表,请求朝廷杀掉李光弼,这正合史思明之意,于是就让耿仁智和张不矜写表,说:“陛下若不杀李光弼,我就亲率兵马去太原杀掉他。”张不矜起草之后让史思明过目,得到同意,将要入函封缄时,忽然耿仁智把上面的话全都删掉了。有人把此事报告了史思明,史思明命令把他们抓起来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