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面写李辅国向玄宗进献一碗营养品(参汤?燕窝?反正是这类东西),玄宗很清楚里面下了毒,但是很从容的洗了个澡后喝下了那碗毒药。不过,这毕竟只是猜测,只是小说,正史里却没有记这么一笔,所以要想找到什么佐证,几乎是不可能了。既然毫无佐证,所以也只能定格在猜测上,而不能确定就是这么回事。从唐代来讲,对于一些诸如弑君、逼宫之类的事情,虽然也照样避讳,但无论如何,总会有蛛丝马迹留下来,而且人们也并非一味替皇帝回护,像敦煌变文里有一篇《唐太宗入冥记》,里面在冥间面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太宗皇帝就被写的相当狼狈。所以,如果玄宗真的是非正常死亡,各种材料上总不会一致的讳莫如深,而且行事的是李辅国,只要说是他自作主张,虽然这样肃宗也会有嫌疑,但并非不可。我个人倾向认为肃宗没有那样的胆量,至于李辅国,也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玄宗则抑郁寡欢,再加上年龄毕竟大了,所以于是时病逝。 

玄宗去世的第二天,将太上皇的神座迁到了太极殿。肃宗因为卧病,所以只好在内殿举哀,大臣们则在太极殿举哀。当时有四百多名蕃官剺面、割耳表示哀悼,所以当时情景一定是血淋淋的一片,但这也说明了玄宗威望极高,汉族的官员的痛悼也就是哭的声音大些,而放到蕃官身上则是充满了视觉效应。 

同时,肃宗病情加重,又过了一天,肃宗让苗晋卿总摄朝政,又让太子监国。就是这个时候,肃宗仍然有心情来改年号,十五日,下诏改年号为宝应,仍恢复以建寅月为正月,其他月份都恢复旧称。 

肃宗病重,谁最着急?最着急的那个人我们不好妄猜,但张皇后的确是候选人之一。从前张皇后与李辅国互相勾结,掌握大权,独断专行,不想后来二人开始不和。不和的原因,推测就是争权夺利,除此之外,二人还能有哪方面的利益冲突呢?而李辅国此时又多了一个同党,就是内射生使程元振。后来就是他和鱼朝恩一起害死了来瑱,吓得大家不敢来救危难中的代宗,也是他压下边关报急,害得郭子仪只带二十骑前往咸阳。当然,后来程元振也都为他的这些愚蠢行为付出了代价。 

这时肃宗病情恶化,张皇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因为肃宗在,她尚可以以皇后身份在后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太子李豫并非自己所生,就算以前在肃宗面前说过李豫坏话的事情一笔勾销,只怕新皇帝也不会给自己太多的权利——权利,不是权力,权力当然不会像现在她身为皇后这么大了,而且利益上也会有损。这几年已经习惯了这种天上的生活,张皇后又岂能甘心回到人间?虽说李豫不至于让她过的不好,但总不能像现在这样吧?张皇后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拉拢太子。于是她召见太子李豫,对他说:“李辅国长期执掌禁军,皇帝的诏书都从他那里发出,又擅自将太上皇迁到太极宫,其罪行很大,他现在所忌恨的就是我和太子你了。如今皇帝已处于弥留之际,李辅国暗中与程元振图谋作乱,这个人不能不杀。”李豫听后,哭着说:“陛下病情危急,他们二人都是有功的旧臣,如果不告诉陛下就把他们杀了,必然会使陛下震惊,恐怕会承受不住。”也不知李豫是出于真心替肃宗着想,还是不愿介入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争斗,总之,他的态度是委婉的拒绝了。 

见太子没同意,张皇后只好说:“太子请暂且回去,我再慢慢考虑。”但张皇后并不甘心,因为太子可以不插手他们的争斗,但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她却不能轻易罢手。等太子离开后,张皇后又召见了越王李系(先封为赵王,后改为越王),把事情告诉了他,并对他说:“太子仁慈软弱,不能杀掉贼臣,你能够办这件事吗?”李系则很痛快的回答说:“能。”就这样,张皇后与肃宗次子越王李系暂时结成了联盟。 

越王李系,就是曾经应李光弼之邀而由肃宗任命的一位唐军主帅,不过看情形大约是连长安的门都没出。前面也分析了肃宗之所以没在此前的九节度围困安庆绪一役中让他去领导,说明肃宗很清楚李系没有相应的军事才能和统领才能。军事才能倒也罢了,反正郭、李都不是等闲之辈,只要他能听他们的话,没才能照样可以带兵;只是还是同一个理由,郭、李这九个节度使个个都是强手,岂是李系轻易可以驾御的了的?当然,九节度看来还都是很忠于唐廷的,但肃宗也实在不好意思派一个废物做他们的上司(鱼朝恩好歹带过兵打过仗,而且肃宗大约不认为鱼朝恩无能),那早晚不是个事。因而,在肃宗心里,当初的广平(如今的太子)、建宁都是可付大事的人,却从来没想到过李系。李系也一直没什么作为,此时张皇后找他,只能说是退而求其次,除了这个年纪稍大点的人,其他皇子还能找谁呢?而李系想也不想就答应了张皇后的请求,只能说明他确实不善于思考——太子不愿介入,仅仅是因为仁弱吗?他可知道,这位太子,也是带兵打过仗而且战绩还算不错的人?他可知道,这位太子,是处在危境之中却始终无碍的人?这两点他都比不了。而且还有一点,他更比不了,就是地位。李豫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他和谁站在一边,别的不说,单从名义上那一方就要占很大优势,而他李系不过是一介藩王,还是个没什么作为、威望的藩王,李豫不敢轻易介入,他又有什么资格、实力介入呢?李系的想法大概是想取巧,也许张皇后的意思,是想和他联手搬掉李辅国,而不可避免的也得把太子搬掉,然后由李系来继承大统——如果没有这一层利益,李系怕也不会答应的这么快。可是他这又欠考虑了,张皇后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年幼,此时当然无力支持他们为皇帝。假如他们这一方获胜,等将来定王李侗长大了,张皇后焉能不眼馋李系的帝位?而且张皇后既然有能力把李辅国和太子都干掉,将来也大有可能和他摊牌,如果把当初这些事情都推到他的身上,尤其是一旦大家清楚曾经颇得众望的太子李豫是被李系所杀,那么李系只怕会面临失道寡助的局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李豫那样不插进来,不干涉,保持中立,太太平平的继续当他的越王。李系这些情况都没有考虑到,只想着利益,却看不到代价,这样的利益薰心,不说他蠢,反正也不大聪明。 

之后,李系命令段恒俊挑选了孔武有力的二百多个宦官,在长生殿后面授给他们铠甲和兵器。这部分人当然就是张皇后、越王所依赖的士兵了。先不提别的,单看这个基础,人家李辅国手下掌握的是禁军,是正式的士兵,而他们只能找宦官,而且还是临时挑选的。还有,他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说动这些人为自己干这么危险的事呢?只能是高官厚禄,但是用利来收买的人心从来都不可靠,所以这一条他们就已经输的太多了。 

四月十六日,张皇后假以皇帝之命召见太子李豫,这次召见,如果李豫应召前来,只怕是十分凶险,因为张皇后既已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那么李豫已经没有用了,不但没用,反而有害,所以必欲除之。但程元振探听到了张皇后的阴谋,将此事悄悄报告给了李辅国,又在陵霄门埋下伏兵,等待太子的到来。等李豫来到后,程元振告诉他皇后要发难于他。李豫觉得不可信,就说:“不会吧,父皇病重召见我,我怎可怕死不去呢?”程元振说:“社稷事大,太子万万不可入宫。”于是派士兵将太子护送到飞龙厩,并且让全副武装的士兵守着他。说是保护也好,说是监视也好——其实主要还是保护,也是不让他插手此事,否则有人挈肘就不好行事了。而且他们也很清楚,张皇后主要目的在于铲除他们两人,皇后要想杀他们,起码有个名义上的优势,他们要想扳回来,就需要有太子的支持,只要挑起保护太子这面大旗,谁也不能说自己不对。而且,他们拥立太子,将来新皇登基,他们便是功臣,那可是大大的利益啊。 

李辅国和程元振把太子保护起来后,可以毫无顾虑的下手了。当天夜里,他二人率军来到三殿,一下子就抓住了越王李系、段恒俊和掌管内侍省事务的朱光辉等一百多人,把他们全都囚禁起来。又以太子的名义将张皇后迁到别殿。当时肃宗正在长生殿上“高卧”,使者进来逼着张皇后离开,把她和左右数十人一起幽禁在后宫,宦官和宫女都吓的纷纷逃散,长生殿里一片混乱,肃宗看在眼里,却也毫无办法,此时他便是想保自己的妻子,也是无能为力了。这更加重了肃宗的病情,仅过了一天,四月十八日,肃宗便驾崩了。肃宗一死,李辅国等人更肆无忌惮,将张皇后和越王李系,还有一个貌似并未参与进来的兖王李僴,都杀掉了。 

肃宗在大唐二十多位皇帝中,排名既不靠前,也不特别靠后,人气指数不高,悲惨指数不低。别的不说,当二十年左右的太子,每日谨小慎微,甚是不易;好容易熬到当上了皇帝,还有个太上皇在上头,虽说玄宗并非干涉他什么,但总也会有所顾虑;总共做了六七年的皇帝,可是形势却不容他好好享受,即位时都只是在一个破城楼上,后来辗转了很多地方这才回到长安,而且他当皇帝的这些年完全是处在安史之乱中,甚是郁闷;还有啊,就是死都不太平,居然就在自己眼前发生宫廷里的变乱,分明是不把他这个将死的皇帝看在眼里,自己一直支持的太子却是无影无踪……好命苦啊。从政绩上看,肃宗政绩平平,不太好,但也不坏,如果是让他处在和平时期,也许还算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但动乱时期,也根本没法用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来衡量他的政绩。肃宗朝的宰相变换的很勤,而且宦官干政还很严重,这些都不利于政治。经济上,肃宗后来搞出的以一当十、当三十的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