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那些事儿-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死时速
齐桓公的名字叫小白,小样的小,白目的白,听起来似乎智商严重匮乏,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很白目,相反,他看人很有一套,至少在年轻的时候是如此。
这,便是他身上最大的优点。
一个人不怕缺点多,就怕没优点。只要我们能尽量放大我们的优点,那么再多的缺点也不足为虑。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小白还是公子(春秋时诸侯之子称公子)的时候,就看出他的哥哥齐襄公诸儿(不是猪儿)做事情很没边儿,齐国必将有一乱,还是早走为妙。
于是小白非常明智地离开了齐国,去往别国寻求政治避难,事实后来证明,他这个举动非常有远见。
齐襄公做事情怎么没边儿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慢慢说。
首先,齐襄公太多情了。
大家要说了,人不多情枉少年,这有啥好大惊小怪的。但问题是齐襄公多情谁不好,偏偏要去多情自己的亲妹妹文姜,这就太夸张了。兄妹*,放在哪个时代都得被唾沫星子淹死,何况是周礼森严的春秋时代。
要知道,周代的宗法制有严格规定,同姓贵族不得通婚,连姓相同都不行,襄公与文姜之间禁忌的爱岂能为世俗社会所接受?
更加夸张的是,即便文姜被齐僖公(齐襄公之父)嫁到鲁国(今山东曲阜),成了鲁国国君夫人,足足十五年分割两地,仍然不能阻止这对痴男怨女的刻骨相思。最终,齐襄公竟然派人暗杀了妹夫鲁桓公,然后把妹妹文姜接到齐鲁边境金屋藏娇,明目张胆地同居起来。




第一章 齐桓受胙(2)

这可真是一段惊世骇俗的无敌畸恋,相比起来,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恋,甚至如今甚嚣尘上的同性恋,都显得太小儿科了。
所以饶是生性*好色无比的公子小白,也实在没办法接受他老哥这所谓的“伟大爱情”。他最痛惜的是齐襄公娶了一大堆老婆,却就这样完全地被冷落在一旁,白白地守了活寡,这可真是暴殄天物。更糟糕的是,天生情种齐襄公即位十二年,竟然没有儿子,而且看样子还会继续没有下去,以后齐国的国君由谁来接任呢,这才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其次,齐襄公穷兵黩武,侵郑、灭纪、吞部、平郚,连年征战,拓土开疆,却忽视了经济建设与国计民生,所以看似威风八面,其实大损国力,而且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最后,齐襄公骄傲自大,轻慢卿士,太不拿自己手下当人了,《史记》上说他在位期间“杀诛数不当,数欺大臣。”干了好几件缺德带冒烟的事儿。这才是最致命的。
第一件缺德事儿:齐襄公为了扫除与妹妹文姜通奸的障碍,指示公子彭生杀了妹夫鲁桓公,事后却杀了彭生灭口。如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谁还肯为他效力?
第二件缺德事儿:齐僖公有个弟弟叫夷仲年,两人关系很好,夷仲年早死,留下一子名公孙无知,齐僖公对他视如己出,宠爱有加,甚至给他如嫡子般的身份待遇。也许是由于嫉妒吧,齐襄公一上台就罢除了公孙无知的特殊待遇,公孙无知于是怀恨在心。
第三件缺德事儿: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位大将去守卫边疆,约定服役期一年,期满就派人去替换他们,让他们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然而齐襄公最后却违约了,期满也不放人家回来,这就太不厚道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扎根边疆,我为祖国献青春”的高尚觉悟的。将士们想念老婆孩子热炕头,想念灯红酒绿花花世界,他们实在无法继续忍受这枯燥、寂寞、辛苦的戍边生活了。于是,他们反了。
该伙“反动分子”与公孙无知联合起来,依靠从被齐襄公冷落的后宫女人那里得来的情报,在齐襄公外出打猎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死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君。
然而好景不长,齐襄公得罪不少人,公孙无知也未必就没有仇家,没几天,公孙无知就很无知地死在了一个仇人手下,齐国的君位再次出现空白。
颠沛流离、漂泊他乡的公子小白,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很不幸,这个机会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必须通过一场殊死的斗争,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残,才能夺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当时齐僖公已成年的儿子一共有三个。
长子诸儿,即齐襄公,嫡出,名正言顺的君位继承人,当了十二年国君被杀,很惨很丢人。
次子公子纠,庶出,但其母鲁女深受僖公宠爱,更兼鲁为传统大国,公子纠靠山雄厚,又有管仲、召忽等贤人辅佐,所以他在国内的呼声最大。公子纠在齐国内乱发生之前也逃走了,目前就避难在鲁国。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公子纠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夺取君位的大好机会,鲁国也更加不会放过这个干涉齐国内政的大好机会。
谁叫齐襄公给鲁国人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大帽子呢?现在不趁此机会占齐国些便宜,那不傻吗?
三子便是我们的公子小白了。比起幸福的公子纠来,小白那可真是一个苦命孩子,母亲卫姬死得早,父亲僖公给他安排的政治班底也远不如公子纠雄厚(只有鲍叔牙一人),母家卫国虽是周初分封的老牌大国(周文王子康叔始封),但最近也是连年*,国君卫惠公整天忙于*国内反对势力,哪里还有工夫管齐国的闲事儿。看来指望外援是不大可能了,小白只能自己找门路,先逃到潭国(今山东济南西南),遭到拒绝,后来又逃到了莒国,这才安定下来,而且一待就是足足八年之久。




第一章 齐桓受胙(3)

奔莒此举看似无奈,其实很有远略,它为小白在夺位过程中挽回了不少劣势。
首先,莒国(五帝之一少昊后人封国,位于今山东莒县)是个小国,远不如齐鲁富足,再加上是寄人篱下,小白这八年生活之困窘可想而知,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总是要让他经受些苦难的,而且莒国有个好处是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非常近,只要有啥风吹草动,小白就能迅速赶回,占得先机。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就太远了,跑来跑去多耽误事儿!
事实上,小白之后,齐国每生大乱,齐国国君总是第一时间逃到莒地去,比如战国时齐愍王和齐王建都是如此,那地方好哇,离临淄近又兼山林密布,打不过也可以躲起来打游击战,积累力量东山再起。
其次,莒国是个小国。正因为它是小国,所以它不会像鲁国那样想着控制齐国,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小白放弃了卫国逃到了莒国,并密切注视齐国动向,就像一只等待猎物的狮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身体每一块肌肉都绷紧了,只等一次冲刺!
终于,内乱爆发了,但齐国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白,只有两个人例外。
这两个人,一个就是小白的家庭老师与忠诚守护者,齐国士人鲍叔牙。另一个就是小白的少时故友与政治同盟军,齐国卿大夫高傒。
鲍高二人中,论能力,当然鲍叔牙更胜一筹,但论身份地位,高傒对小白的帮助更大。因为高傒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卿大夫而已,他是上卿,而且不是普通的上卿,他与另外一位上卿国懿仲一样,皆是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世代袭有监国之位的命卿,拥有单独朝贺周天子的资格,其威望地位,仅在齐侯之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齐侯是部级干部,那么高、国二氏就是副部级干部。现在齐侯没了,当然他俩说了算。
然而,国懿仲的态度,更倾向于公子纠些,因为毕竟长幼有序,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大哥死了没有子嗣,理应由二弟继承,怎么轮也轮不到三弟。
高傒虽然很中意小白,但祖制不可违,没办法,他只好跟着国懿仲去到蔇地与鲁国国君鲁庄公(鲁桓公与文姜之子)会盟,商量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任君位的事情。
但是很奇怪,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公孙无知是在公元前685年春天被杀死的,鲁国却直到夏季还没有把公子纠送过去。这极有可能是鲁庄公基于本国利益的原因,向齐国索取条件,双方谈不拢,所以才拖了这么久。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很好解释了。鲁国趁着齐国内乱漫天要价,迟迟不肯送公子纠回国,国懿仲等不了,于是在高傒的劝说下单方面背盟,暗中召小白回国接任君位。
由此可见,在*中,内援远比外援更加重要,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可不是赛跑,谁先听到枪响先起跑,谁就能先到达终点,别忘了,它是可以犯规的。
首先犯规的是鲁庄公,他听说齐国大夫竟然背盟暗中召回小白,大怒,遂于该年夏,兴师数万,浩浩荡荡,携公子纠往临淄进发。
你可以说这是护送,也可以说这是胁迫,总之,鲁庄公跑不过就打,打完了运动员打裁判,不管怎样非要赢了比赛不可。
第二个犯规的就是管仲,与鲍叔牙身份类似,他是公子纠的家庭老师兼“忠诚”守护者。此人也天生是个功利主义者,他从来就不相信什么“费厄泼赖”(即fair play,公平竞争之意)。




第一章 齐桓受胙(4)

管仲认为,召集大军太耗时间,等到临淄,小白早回齐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不如由自己带几个人率先出发,昼夜兼程前往阻截小白,然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他,公子纠没了竞争对手,跑多慢都稳获冠军!
鲁庄公与公子纠连忙鼓掌:先生你真是太有才了,中国足球要是有您这种体育竞技精神,早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于是,管仲带着一帮死士,飞也似的一阵狂奔,终于在半路上把小白一行堵个正着,管仲二话不说,对准小白就是一箭!
小白猝不及防,当场被一箭射倒在地,口吐鲜血,眼见着是活不成了。
管仲打小就爱拿弹弓射别人家窗户玩儿,他对自己的箭术有绝对的自信,这一箭命中要害,小白必死无疑,趁着对方惊慌失措,赶紧撤,自己这边人少,真打起来可不是对手。
一击即中,立即远遁,这就是高手,高手从不射第二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