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而是攸关改善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实质工作。
“城中区的竞争优势”,着眼于美国都会核心在经济上萧条
的一面。城中区的贫穷问题基本上被视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大
多数解决主张是放在满足城中区居民急迫的人性需求。这个问
题其实也是个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创造财富,社会资
源的投入,不可能持续予以补助。此外,尽管各界对城中区经
济发展不遗余力,也有许多人试图打破市场法则。先入为主的
观念认为,城中区有许多不适于作为商业地点的竞争劣势。又
因为一般相信所谓的“经济”发展,通常意味着要有大量创造
非营利机构,迁居政府办公大楼等动作,于是便选择以大量补
贴的方式来试图影响企业对地点的选择。
“城中 区的竞争优势 ”一文的重 点不在竞争上 的劣势,而
在逆向思考。此文强调,只有锁定城中区在地点上的竞争优势,
经济发展才能持久。我将竞争力的研究广泛应用在城中区,并
以全美国成千上百家设在城中区的成功企业为证,描绘出城中
XV
导论
区的优势。我有一套建构这些优势的新模式,不但可以解决城
中区作为企业地点的竞争劣势,还可以为我们解决最痛苦的社
区问题。如果不将重心从减少贫穷转为创造就业、收入与财富,
城中区的式微将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国另一个急迫的社会焦点是健康医疗问题。成本过高与
大量的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已经使医疗保健体系如何重新建构
成为全国性的话题。在“医疗业的竞争力”中,伊丽莎白·泰斯
伯格(Elizabeth Te i s b e rg)、格雷戈里·布朗(Gregory Brown)
与 我 共 同 指 出 , 长 久 之 计 不 在 于 削 减 成 本 和 管 理 式 医 疗
(managed care),而在于医疗诊断与服务方式的持续创新,只有
这样医疗成本才能受到控制,而且是在不沦于限量医疗或损害品
质的情况下达成。
这篇文章指出,由于竞争的诱因错误,美国的医疗品质虽
有改善,却也导致成本升高。近年来管理式医疗的革新和按人
头计 费的趋势,将 诱因扭曲至其 他方向—朝 限量医疗发展 ,
结果又导致医疗品质受到伤害。不仅如此,此一新架构也创造
出有碍创新的事物,在“医疗业的竞争力”一文中,我们提出
新的战略,呼吁修正诱因,广泛取得诊断结果的信息,以及重
申创新导向。
第三 篇的最后一 篇文章,“资本 劣势:欲振乏 力的美国资
本投资体系”谈美国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实务,如何影响美国
经济 的长期繁荣。 乍看之下,全 球最有效率的 美国资本市场 ,
对美国产业的生产力有莫大的贡献。不过如果更深入观察,将
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美国的制度能使资本得
到有效率的使用,这可以从要求改善获利的无情压力中得到证
XVI
导论
明。比起日本和欧洲竞争者在改善效率上所遇到的障碍,这些
压力为美国产业创造了短期的优势。3
不论目前这套制度是否鼓励以适当的比例投资在长期投资
之上,例如先进的资本品、研发、市场发展、技能训练,它仍
是大 有问题的。如 果在劳工与教 育训练上投资 的比例不够高 ,
不仅企业可能无法持续自身的竞争优势,技术较不纯熟的劳工,
也可能将会面对前景受限与贫富差距日益增加。
由于认定股票短期内会增值,再加上投资人缺乏对公司远
景予以长期监控的诱因,使得股票的交易快速频繁。此举所造
成的问题,在于整合企业股票面值与实质性竞争优势不一致性
上。有趣的是,传奇性的美国创投体系,其结构与主流的资本
市场大不相同。主流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很有耐心,会主动关心
监督,并长期持有能左右经营方针的大笔股票。
在“资本劣势”一文中,我提出其他学者所做的研究,并
分析为什么美国的资金分配体系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国家表现要
佳,却又在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目前欧亚各国的问题似乎说明,
美国的制度才是赢家。然而,美国经济成长乏力,加上贫富差
距日益增大,都意味着我们的制度仍需要严格的审视。
第三篇中的文章,代表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一个新的整
合。传统上,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壁垒分明,而且会竞逐资源。
经济政策关心的是,通过提供诱因、鼓励储蓄与投资,以及减
少政府干预等方式,以创造财富。社会政策则通过各种规范形
式,最近则是以环境保护的方式,把重心置于提供公共教育和
其他人性需求、协助弱势团体,保护公民免于公共权力的不当
压迫以及最近的保护环境。社会政策极为依赖市场干预、补贴
XVII
导论
和再分配。
制定社会政策的人常把市场看成问题,经常试图修正它的
结果;经济政策制定者则将政府干预视为问题。社会运动团体
常把企业看成罪魁祸首;企业则对社会目标毫无兴趣,并且把
一个不受任何反效果干扰破坏的经济,视为最佳的社会规划。
传统的二分法是错误的,也代表一种日益乏人问津的观点。
从长远来看,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未必先天上便彼此冲突。一
个具生产力而且在成长中的经济体,需要受过教育、安全、健
康、善于把握机会,而且有教养的劳动者。经济竞争力也不必
然与 环境保护相抵 触,因为污染 其实源自企业 未能善用资源 。
社会与经济目标的惟一冲突,在于所使用的方法。正如我在讨
论环保和都市贫民窟的文章所呈现的,一旦有人企图通过再分
配、补贴和市场扭曲,以达到社会进步目标,这类做法的经济
成本庞大,而且通常以失败收场。同样地,牺牲员工培训、工
作积极性与安宁感,以换取提升利润的做法,就长期而言也会
失败。
撇开这些具有瑕疵的方式,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和谐,同时
能追求经济与社会目标的新做法。这可透过把重心集中在创新
与竞 争—通过市 场机制而非与 之相抗,以达 成这样的目标 。
社会计划应该能协助个人进入市场体系,并在其中成功,而不
是隔 离于市场之外 ,对污染与医 疗费高昂等社 会问题的做法 ,
也必须利用创新和竞争,以找出潜在问题的成因,而非试图将
成本转嫁到其他社会团体上。
第三篇中的文章,借由讨论医疗、环境、城市贫困等问题
而呈现这些原则。然而,这些原则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安全、教
XVIII
导论
育、住宅等许多社会问题上。譬如说,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
协会( Fannie Mae )为低收入人群提 供他们负担得起的住 宅,
同时本身又能从中获利,此举其实与许多社会福利计划毫无二
致。该机构是借助降低财务成本与找出有创意的方法来评估客
户的债信,而不必依赖传统的有形指标(如收入等级与大额定
金)行事。由于有这样的政府机构的协助,那些渴望拥有自己
的家的低收入人群,更能够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务。此种方式持
续扩张了房屋拥有率。
“资本 劣势”与这几 个议题有密 不可分的关系 。它显示出
人为的短期利润压力,会如何导致企业在自己与社会长期利益
的选择上妥协。因此审慎检视资本市场体系,将在兼顾社会目
标与经济目标的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扩张新领域
本书是以前后一贯的观点,研究与竞争相关的想法。不过,
我的想法持续演进扩大,进而包容新的层面。产业结构、以活
动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点,再加上最近所提出的地点在竞争中
的角色,代表本书的三个核心架构,同时也贯穿我所有的作品。
我对这些架构与其中之联结性的了解,正持续地加深,并且不
断地扩大。
在单一问题上同时探索竞争和战略的问题,可以让人联想
到更多后续的问题,以及更多新问题。例如,在单一产业中思
考竞 争与战略,使 我对产业竞争 中多元化的影 响力产生兴趣 。
XIX
导论
我早期对定位的研究,为思考厂商以活动为基础之观点提供了
动力;思考活动又让我对全球化的影响力产生困惑,因而引发
地点是否重要的问题;地点研究又使我思考政府而不仅仅是企
业在竞争中的角色,并进而触发我对经济发展、城中区地区和
环境政策的兴趣。
长期以来,我被引导去探索分析新的竞争单位。在大家都
把 厂商当 成分 析单位 的时 期,我 最初 的研 究则强 调产 业的性
质;在把企业当成一个整体,并以此为基础时,我接下来的研
究着眼于企业内部的活动;在研究主题锁定为产业之时,后续
的研究便放在产业簇群和地点的考虑。
当有新问题冒出来,因而发展一套新想法的同时,我会回
头去检查前一步为何。厂商以活动为基础的观点,使我重新琢
磨并延伸早期对于一般性战略的思维。我近来在区别经营效率
和战略的文章(“战略是什么?”),就是根据早期的研究而来,
并且加以增补。这个新理论深化了我对定位的了解,并将定位
与活动更紧密的衔接。借助这个新的研究,让我可以通过权衡
得失与调适的观念,而得以将活动理论加以延伸。
定位与经营效率上的差异,也使我在更广泛的问题上有新
的想法。譬如金融市场压力可以是改善经营的理想机制,但经
常导致企业在它独特的战略定位上妥协,也就是在没有特别实
质优势的细分市场中追逐成长。另一个差异性的例子,则是评
估信息技术在竞争中的角色。许多新的信息技术是用在改善经
营效率,达到最佳实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