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宪章中对于武力是明令禁止的,自卫除外。所谓的自卫,是在某个国家认为自己受到了大规模的武装袭击的时候,可以向联合国申请,在联合国采取行动之前,这个国家所进行的武力反击就是自卫。显然,这种规定过于模糊了,自卫权很容易就变成了武力冲突的借口。
为了能给自己一个理由来攻打利比亚,美国不惜编造了一个可笑的借口,称利比亚派人到美国暗杀总统。里根一口咬定这不是危言耸听,绝对是有凭有据,但始终是拿不出什么可以说服大众的证据。媒体在经过一番炒作之后便也厌倦了,慢慢地将此事淡化。其实,暗杀者都是美国精心安排的,从暗杀计划的不小心泄漏,到暗杀者名单的出炉,都在美国的计划之内,而这些所谓的暗杀者都是一些敌视利比亚的黎巴嫩极端分子,其中还有几个重量级人物,像〃阿迈勒运动〃的带头大哥纳比·贝里。
美国的反恐大旗越摇越欢,〃锄强扶弱〃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利比亚曾经试图在苏丹搞一次政变,不过适得其反恰好反衬出了美国的英雄形象。美国借助维护世界秩序给了卡扎菲沉重的一击,美国外交部长得意地在荧幕上宣布,他会让卡扎菲缩回他原来的盒子里去,再一次展现〃牛仔的力量〃。美国成功地让卡扎菲成为其发动战争的绝佳借口。
美国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巧妙的对外干涉,不仅是利比亚,它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
锡德拉湾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大肆进攻,几乎把弱小的利比亚杀得片甲不留,煞费苦心就是为了激起利比亚的怒火。然而,卡扎菲也开始越来越冷静,不再盲目地进行反击,这让美国没有丝毫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美国想借用反恐的理由去教训卡扎菲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少。
三 轰炸利比亚 美国攻击锡德拉湾,除了希望让利比亚上当之外,还希望能在这里获得自由通行的权利。其实要获得这项权利十分简单,只要提交国际法院,便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轻松地获得。然而,美国却选择使用武力这一非法手段来夺取。根据美国人的说法,通过法律手段可能会花上很长一段时间,而美国并没有这个耐心去等待。
第55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3)
借助这样一个理由,美国就兴师动众地发起了锡德拉湾行动。其实当美国飞机在利比亚空中200英里的时候,利比亚完全可以进行正当防卫。根据美国的标准,领空200英里之内是防御识别区,如果闯入了这个范围,本国有权发起攻击。然而,话还是热的,美国的飞机便大摇大摆地飞进了利比亚200英里领空范围。
五角大楼的发言人理直气壮地警告利比亚,当美国在锡德拉湾进行军事演习的时候,只要有利比亚的船闯入,美国则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射击。此时,什么自卫权利对利比亚来说毫无作用,什么都是美国定的,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变更前一秒还在遵守的协定。
在整个锡德拉湾行动中,美国都在撒谎,称没有进入利比亚领海和领空,但却有雷达显示,美国的战舰和飞机早已进入了利比亚可以还击的范围之内。而且,美国还狡猾地利用民航航道来为自己做掩护,这样在雷达上显示的就是利比亚的民航而不是美国战斗机。
在此之后的不久,西柏林的一个歌舞厅发生了爆炸,死亡两人,其中有一名是美国人。美国立即抓住机会向利比亚发难,并袭击了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大量的利比亚平民死在此次袭击中。
当美国向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发起进攻的时候,美国当地的几大媒体同时在进行跟踪报道。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包括发起进攻的时间以及在哪个频道进行播放。袭击一停止,白宫立即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准备提供第一手美国版的新闻资料。
这显然就是一场阴谋,谁都不敢肯定那场发生在西柏林歌舞厅的爆炸是谁所为,直到美国发起袭击的前一秒,都没有任何官方声明确定爆炸是利比亚制造。利比亚一直是被怀疑的对象,美国却毫无顾忌地发起了进攻。里根在发动袭击前发表声明,强调他们手中有证据证明爆炸事件是利比亚所为,但却仅仅是编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欺骗和说谎,也是政治游戏中的一种手段,这在白宫身上屡试不爽,以至于成为统治者最钟爱的方式。当然了,美国政府有信心面对那些挑剔的本国媒体,即使被心思缜密的记者揭穿了一两个谎言,也无伤大雅,绝对不会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
然而,这一招并不是在哪都管用。德国的媒体就曾经尖锐地指出,西柏林情报部门提出了多个怀疑对象,利比亚、三K党或是其他恐怖组织,然而却单单对利比亚发起进攻。1986年4月28日,也就是美国发动袭击的两个星期后,柏林安全部门还称仍然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利比亚的犯罪事实。
凡是有些思考能力的人几乎都能从媒体报道中觉察出一些无奈,一种记者无法写出真相的无奈。媒体只能在一些句子的开头加上一些类似〃据说〃之类的模糊词语,除此之外,他们无法将心中的疑惑如实地记录下来。不过,敏感的读者不久就发现,原来看起来笃定的事实,都可能是场骗局。
奇怪的是,在轰炸结束之后,关于利比亚似乎很无辜的言论逐渐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在此之前,所有的官方声明基本上都判了利比亚的死刑,这才给美国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满足自己的宿愿。其实,美国毫无证据的行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恐怖主义,而且还是看似合法的恐怖主义。
里根成功地利用这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教训了卡扎菲,也教训了处处刁难他的美国国会。这次军事行动,为里根博得了不错的名声,美国人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才是真正制造恐惧的源头。无论是它的表里不一,还是任性妄为,给世界带来的都是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和惶恐。里根的目标在一步一步得到实现,他成功地让利比亚进入欧洲反恐的黑名单,成功地让欧洲对美国的为所欲为产生了畏惧。
欧洲国家想尽一切办法来排除这种畏惧感,不希望美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于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强烈要求美国避免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升级,并派出了联邦德国外长风尘仆仆赶往华盛顿,希望能及时表达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态度。然而,联邦德国外长的飞机还没有降落,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对利比亚再次发起进攻。
第56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4)
美国的逻辑终于引来了洪水般的反对声,世界舆论把更多的同情给了在袭击中丧生的利比亚平民,欧洲大部分地区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美国一夜间成了千夫所指的责骂对象,口水如潮水般涌向白宫。
除了美国本土的媒体还在为自己的国家摇旗呐喊,其他国家几乎都在严厉批判美国的行为。还有一些国家愿意表现出一种患难见真情的姿态,例如英国、加拿大、法国,这些政府对里根表示了坚定的支持。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声嘶力竭地指责卡扎菲是恐怖主义的同义词,恨不得把卡扎菲抽筋扒皮。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相信里根政府,就是有那么一些政客和教派敢于理直气壮地为利比亚平民喊冤。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的人实属难能可贵,能在众人推墙的时候扶持这堵墙的不可多得。
不过,在欧洲涌出的反对声并没有让美国学会反思,而是助长了美国的嚣张,因为引起广泛的反响也是美国轰炸利比亚的目的之一。
对利比亚的轰炸的确让美国成了焦点,准确来说是变成了众矢之的。
利比亚代表的不单纯是一个国家,而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仅仅是美国对以色列表示出的关心就足以让阿拉伯人感到愤怒,更别说侵犯到这个民族的利益,里根大概是忘记阿拉伯民族有多么团结了。在利比亚,连一个几岁的小女孩都相信卡扎菲是在带领他们找回家园,而美国正在破坏他们的这个梦想。
当更多舆论指责美国伤害了大部分平民之后,美国的评论家和学者们开始为战争做起了辩护。他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地会连累百姓,实施轰炸的美国飞行员同样承担着风险,正确寻找攻击目标是件压力很大的事情。按照这个思路,利比亚人应该谢天谢地,美国战斗机没有把炸弹投放在居民密集的地区。
美国那些〃训练有素〃的媒体竭尽全力要放大一些事实,即美国在轰炸利比亚后,恐怖主义活动正在减少。然而,他们忘记了一点,在美国实施轰炸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确凿证据。
记者们的有意夸大无疑给西方世界造成了一种意象,美国具有强大的威慑力。美国可以编造证据,可以随意进出他国领海、领空,可以轻易地在某个国家燃起战火,可以让一个国家千疮百孔。大概这种带给西方世界的震撼力,是美国对利比亚发起进攻中最大的收获。
从袭击开始到结束,美国都没能拿出什么可信的证据来说明卡扎菲在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只是不断在意识舆论上做文章。三人成虎,谎话说多了就被默认为事实,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让更多人相信,卡扎菲是心虚的,不然也不会看着美军飞机在自己领空里乱飞而无动于衷。美国媒体尽责地帮助白宫传达了这些思想,他们营造出了一个利比亚在受到打击后老实了许多的氛围,以此来补充那匮乏的证据。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自从利比亚遭到袭击后,恐怖活动依然在西欧和中东频繁上演,而且数量是有增无减。其中,针对美国而发起的恐怖袭击与之前不相上下,这个事实足以打破美国先前的种种谎言。
卡扎菲喊冤把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