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阴谋与仕途-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这时,有人建议吕后向张良求救。张良原本不想插手太子废立这么敏感而危险的事情中来,不得已之下帮吕后出了一个主意,让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谋反,刘邦这个时候年纪大了,又生了病,于是借机命太子刘盈率兵征讨黥布。明眼人都能看出,刘邦这是要把太子往火坑里推。吕后也看得很清楚,哭着请刘邦亲征。刘邦无法,只得答应。这次亲征中刘邦中了流矢,再次受伤。岁月催人老,刘邦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归来后,刘邦的病情日渐加重,更立太子的欲望也是日渐强烈。留侯张良进谏,刘邦不听,太傅叔孙通〃以死争太子〃,刘邦假意答应,〃犹欲易之〃。

    张良像

    张良安排下的棋子这时发挥作用了。在一次酒宴上,刘邦见到了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刘邦自然产生了好奇心,问道:〃这四位老者是什么人?〃四人上前一一报上姓名,乃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刘邦闻听,大吃一惊,说道:〃我派人请你们出山,请了好几年,你们都躲着不肯见我,为何现在却跟在我儿子身边?〃四人回答说:〃陛下瞧不起士人,动不动就开骂,我们四人不愿受那种屈辱,因此躲了起来。如今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四人就来了。〃

    四人退下后,刘邦指着四个人的背影对身边的戚夫人说:〃我本想更立太子,奈何太子有这四个人辅佐,羽翼已成,无法改动了。〃在戚夫人的涕泣声中,刘邦悲歌一曲,起身离去,废太子的念头就此打消。

    商山四皓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继位为帝,这就是惠帝,吕后变成了吕太后。这场太子之争,终于还是吕后赢了。

    刘邦的长陵

    已经失去刘邦宠爱的吕后何以能扭转颓势,在这场太子之争中最终胜出?

    能够让刘邦改变主意的当然不是单纯的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这四个老头不过一把老骨头,名望虽然有一点,可是年纪大得很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过去了,而且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和关系网,刘邦自然不会因为这四个老家伙的出现而改变了萌生已久的念头。真正打动刘邦的是这四个老头对刘邦说的一句话:〃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这句话就太厉害了,深得中国人说话的妙处和诀窍,在关键和重要地方使用模糊无法查证的字眼,杀伤力大而又让人无从辩驳。〃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也就是说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难道刘邦还能派人到大街上做个问卷调查?而且这种话在四个老妖怪似的老头嘴里说出来,更由不得人们不信了。要知道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够活到八十多岁还这么精神矍铄可是少见的很。

    这种说话的诀窍被后人习得或者自行悟出,往往成为杀人于无形的利器,不知有多少人或身败,或名裂于这种〃艺术〃之下,直至近日,仍是令人谈之色变。

    在对刘邦施加影响方面,戚夫人并没有输给吕后,反倒是远超吕后。戚夫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直接从刘邦那里入手,大吹枕头风,天长日久,磨得刘邦变了心思,连群臣,包括张良劝谏都无法令他改变主意,戚夫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吕后在施加影响方面就逊色多了,根本无法与戚夫人媲美,她能够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张良的出谋划策。张良没有出主意之前,吕后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可以说没有张良的这条计策,就没有吕后的胜出。吕后的胜利其实是张良的胜利,不过,张良的胜利其实也是吕后的胜利。在汉初所有人当中,谁的智谋还能超过张良?吕后能够找到张良,软硬兼施下得到张良的妙计,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何以不见戚夫人找张良出谋划策?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2节:鸟尽弓藏(1)

    3。鸟尽弓藏

    保住太子的地位,这是吕后保权的第一步,而保太子就是保自己。在太子之争最终解决一年前,吕后初露峥嵘,开始插手政治,帮助刘邦干脆利落地处理掉了韩信和彭越两个大功臣,出手不凡,显露了她的铁腕手段和刚毅性格,令人刮目相看。这种才能和魄力,是擅长歌舞的戚夫人所不具备的,刘邦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与吕后显露的政治才干不无关系。

    吕后杀掉韩信和彭越,在历史上大大有名,也是吕后受人诟病的一大罪状。韩信和彭越乃是大汉开国功臣,有大功于汉,尤其是韩信,更是开国三杰之一。如果没有韩信,仅凭刘邦的军事才能,是万万赢不了项羽的。待到收服齐国,韩信已经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地位举足轻重。面对项羽〃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的诱惑,韩信态度鲜明地加以拒绝。而后齐人蒯越出于个人目的,也来劝说韩信按兵不动,三分天下,韩信经过考虑,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韩信、彭越赶来与刘邦会合,刘邦这才转败为胜。十二月,项羽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随后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当月,刘邦就故伎重施,驰入韩信军中,夺了韩信的军权。次月(指的是汉五年正月。我们在《沙丘之变》中曾经做过说明,秦和汉初的历法与汉武帝之后不同,一年的开端是当时的十月而不是我们熟悉的一月。这点需要读者加以注意),韩信由齐王徙为楚王。汉六年,有人向刘邦报告韩信谋反,刘邦伪作出游,等到韩信前来谒见时,就将韩信绑了,扔在车上带回了长安,韩信就由楚王变成了大家熟知的淮阴侯。

    被抓的时候,韩信感慨地总结道:〃果如他人所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自然就会像狗一样被烹掉啊。〃刘邦回过头来对他说:〃有人告你造反,你就不用说了。你造反是很明显的事。〃曾经叱咤风云的韩信顿成俎上鱼肉。

    新建的淮阴侯庙

    是谁上告韩信造反呢?很遗憾,《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记载,只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上书中有没有举出韩信造反的真凭实据,同样不得而知。《史记》中关于某某不知姓名的人上书、告密、进谗言、诋毁他人的记载所在多是,向我们充分展现了政治的阴暗和政治人的卑劣。不能排除刘邦才是上书者的背后指使者的可能,因为稍后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刘邦是如何指使人上书诬告彭越谋反的。

    至少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刘邦萌生了对韩信的恨意。这一年,韩信势如破竹平定了齐国,向刘邦提出要做〃假齐王〃来震慑新降伏的齐国,而刘邦这时正被项羽困在荥阳,狼狈不堪。焦头烂额的刘邦接到韩信使者送来的书信,顿时火冒三丈,骂道:〃我被项羽困在这里,日夜盼望着你韩信来救我,没想到你竟然要自立为王!〃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一看刘邦又气昏了头,口不择言了,马上踩了刘邦一脚,附在刘邦耳边说道:〃我们如今处境艰难,能阻止得了韩信称王么?不如借机封韩信为王,否则,恐怕祸乱立至。〃刘邦马上回过神来,改口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做什么假王,要做就作个真王!〃于是派张良带着印信到了齐国,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和彭越这才率兵前来相助,打败了项羽。汉初,刘邦总共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韩王信、赵王张耳、齐王韩信(后改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总体来讲,再次形成了春秋的局面。刘邦分封诸位异姓王,乃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本意乃是家天下,而不是现在的与功臣们共有天下,因此削封是刘邦的必然举措。既然刘邦有心要除掉韩信,那么理由和时间以及地点就根本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让刘邦下手。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3节:鸟尽弓藏(2)

    汉淮阴侯韩信故里碑

    韩信要求封赏的时机和手法虽然不恰当,不过以他的功绩来讲,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他所希望的不过是像西周分封那样,王位宗祠传之不绝。但就是这个正当要求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皇权的最高性、唯一性和排他性已经容不下功臣封王的想法。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却只有皇帝一个人才有资格获得全部,而其他人就只能通过皇帝获得荣华富贵。虽然总体原则是论功行赏,但是行赏的前提是〃赏〃不能威胁到中央皇权,超越了这个临界点,必然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和疑虑。王国对于中央皇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王国掌管一个郡或几个郡,而侯则只有一个城,两者的实力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所谓功高不赏,韩信等人就是因为功劳太大而有今日之祸。

    韩信是个豪杰,〃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韩信当初的胯下之辱恐怕极少人能够做到,不过韩信却缺少一份知人之明,缺乏对天下形势的透彻了解,也没有认清人性的险恶。在军事上,韩信是个无人能比的天才,在政治上,他却是个不及格者。

    后世很多人曾经评论过韩信,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当初韩信能够低调做人,那么还是可以保全自身的,刘邦和吕后也不至于对他下毒手。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结尾就说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司马迁在这点上却错了,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