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也就是宋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原宰相赵普突然上书朝廷,说道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病重,派人将他召去安排遗命。当时在场的就只有杜太后、太祖和赵普三人。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来的么?〃赵匡胤正为母亲的病伤心,只哭不做回答。杜太后不耐烦了,说道:〃我正在跟你讨论国家大事呢,你哭什么哭?我再问你一遍,你为什么能坐上皇帝的位子?〃赵匡胤回答说:〃那都是靠祖先和母亲大人您的功德而来啊。〃杜太后却说:〃不是的。那是由于柴氏当皇帝的乃是个小孩子,天下人心不附的缘故啊。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的,你之后应该由光义继位。立君以长,这才是国家之福。〃赵匡胤流泪答道:〃儿子一定听从母亲的教导。〃赵普于是当面作了一份誓书,并在末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誓书被保存在一个金盒之中,安排了一个口风严谨、做事细密的宫人掌管。〃金匮之盟〃的说法由此而来。
赵光义
这份迟来的〃金匮之盟〃的疑点和破绽实在是太多了,拙劣不堪,基本上可以断定乃是伪造。
第一点,按照赵普的说法,立誓的时候就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三人在场,如今杜太后和赵匡胤都已经去世,这件事情的知情者就只有赵普一人了,这件事情的真伪完全无法验证。
第二点,这份等同于传位诏书的誓书如此重要,赵普为什么不在赵光义登基之时拿出来,反而一直等到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赵普当然不会是得了健忘症。
第三点,杜太后死时赵匡胤不过三十来岁,他的长子德昭也已经十一岁了。即使是赵匡胤再活十年,赵德昭也已经二十一岁了,完全有能力做皇帝,何来幼帝当政的危险呢?更不用说赵匡胤死的时候了,这时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连小儿子德芳也已十七岁了。
第四点,既然当时杜太后已经确定赵匡胤之后由赵光义继位,为何不把赵光义找来解释清楚,也一同做个见证?
第五点,杜太后将赵匡胤和赵普找来,立下这样一份誓书,表明杜太后根本不放心赵匡胤的口头保证,定要赵匡胤留下书面文字作为凭证,那么她又怎么会想不到自己死后,赵匡胤和赵普会有可能勾结在一起,销毁这份誓书?又怎么会想不到,如果有一天赵匡胤暴毙,那么誓书就会落入赵普一人之手,也就是说皇位的继承问题将完全由赵普一个人说了算,她连赵匡胤都相信不过,又怎么会这么相信赵普?与之类似的,杜太后去世后,知道这份誓书存在的就只有赵匡胤和赵普,赵匡胤又怎么会不对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担心,从而采取防范措施?
第六点,如果〃金匮之盟〃确实存在,赵普敢把它藏起来达六年之久么?隐藏誓书六年,居心叵测,单以这个罪名就可以灭赵普九族,赵普何以无视这个可以令他家破人亡的罪名,六年后公布了〃金匮之盟〃,这不是自己找死么?
〃金匮之盟〃的不合理之处太多,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伪造的。赵普和赵光义两人,一个为了再当宰相,恢复往日荣耀,一个为了使自己的皇位变得正大光明,掩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煞费苦心地做了这样一出戏。偏偏又做得不够精细,就像是一个蹩脚的魔术师,让人瞧出这么多破绽来,让人发笑。这也实在难为赵普和赵光义了,谎话说得不多,难以让臣民相信,说得多了,又会露出破绽来,这就是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尴尬和为难了,徒增笑料,反倒更惹得人怀疑了。
紧接着,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和弟弟都死于非命。
979年,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自杀。
981年,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离奇病死。
984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在流放地抑郁而死。
1127年,北宋亡于金。
1276年,南宋亡于元。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54节:祸起萧墙(1)
第四编靖难之役
〃瓜蔓抄〃和妻女发配,不起于朱棣,而起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手里建立成为一种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诉讼法,把仅有两个所谓的罪犯,牵引出五万余人的同党。至于眷属沦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绝对不会放弃凌辱他人的机会——
柏杨《中国人史纲》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相传乃是建文帝出家后所作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临刑前作
1。祸起萧墙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苍茫大地顿成鏖兵之所,一时间豪杰并起,各逞风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其中一员。朱元璋以一介细民,投身行伍,十几年间,转战四方,屡败强敌,终于荡平群雄,克定天下,建立了大明帝国。得天下之后便是治天下和保天下,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朱元璋选择了一种在他看来能够确保大明帝国万年长安的制度——分封制,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在全国各地镇守,以拱卫中央,实现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然而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仅仅两个月,一场祸起萧墙、骨肉相残的惨剧就开始上演了。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在生儿育女方面也不后于人,仅儿子就有二十五个。有了西周分封、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分封制已经基本上被排除了,不料这时朱元璋又将它搬了出来。除了朱标作了太子,其余的都成了藩王,分封各地。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腹里,一类在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之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不得钧礼〃(钧礼,即抗礼或亢礼,意为施以平等之礼)。藩王的品级是正一品,食粮万石,这种待遇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我们拿它与政府最高官员六部尚书进行一下比较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明朝的六部尚书的官位是正二品,每年的俸禄只有732石(以洪武二十五年为标准),也就是说这些尚书们经过多年乃至终生的努力,最后换来的俸禄不足那些藩王的十分之一。朱元璋待政府官吏相当刻薄,对待自己的子孙却又大方得不像话。这些藩王只因有幸生在帝王家,所受优待之厚令人咋舌。除了俸禄高外,明朝的每一个藩王都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这里说的护卫指的是单位名词,每个护卫人数不等,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所以三个护卫的兵力就在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之间。边塞诸王因负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单以军事力量和军事能力来说,宁王和燕王在诸王中首屈一指。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十三年(1380年)赴藩北平。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善用兵〃,很受朱元璋的宠爱。朱棣崭露头角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这一年,朱棣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让他统帅兵马合击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儿不花。朱棣出手不凡,第一次出征就兵不血刃大获全胜,一时间声名鹊起。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一百万锭,对他另眼相看,令其节制沿边人马。朱棣后来多次率军出征蒙古,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威望、地位和政治影响都超过其他诸王。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平遥(山西省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针对藩封问题上书指出,如今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分封土地过多,数代之后恐怕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这样虽然会损害诸藩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有利于国家社稷。此书一上,朱元璋立时大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叶伯巨捅了马蜂窝,性命眼看不保,多亏当时的丞相趁着朱元璋有一天心情好,替叶伯巨求情,朱元璋这才〃大发慈悲〃,没有马上杀了他,仅将叶伯巨下到刑部大牢。不过叶伯巨最后还是死于狱中。
朱元璋自然知道汉代〃七国之叛〃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故事,但是他却不顾这些历史教训,执意要分封诸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朱元璋何以执意如此?这要从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中来寻找答案。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55节:祸起萧墙(2)
朱元璋出身贫苦,父母依靠租佃地主的土地为生,生活艰辛无比,十七岁时,朱元璋家遭大变,一月之内,父母兄长相继病亡,不得不入皇觉寺为僧。在寺五十余日,朱元璋就被迫外出化缘乞食,流浪漂泊三年,受尽人间苦楚,饱尝世间辛酸。苦难催生了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催生了他对权力的狂热的偏执追求。与此同时,惨痛的经历让朱元璋对家庭温暖抱有深切的怀念与渴望。大凡年轻时遭受过苦难的父母都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心理,那就是绝不忍心让自己的子女遭受哪怕一丁点的苦难。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朝堂上,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皇帝,家庭中,朱元璋却是一个有血有肉、舐犊情深的父亲。
这是我们分析朱元璋分封问题的关键。加强皇权,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而后屡兴大狱,诛杀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