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阴谋与仕途-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我们分析朱元璋分封问题的关键。加强皇权,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而后屡兴大狱,诛杀功臣,废寝忘食,宵旰勤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朱家江山万年永存。如上面所说,朱元璋心底还保留着对家庭温暖的深切怀念与渴望,正是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子孙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子孙明白自己为朱家所做的一切和自己的良苦用心,为了朱家的天下一起努力,兄弟和睦,互敬互爱,藩王忠君爱国,拱卫中央。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想来朱元璋心头掠过骨肉相残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忐忑不安的,但朱元璋宁可冒险试一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这对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朱标生有五子,长子为虞怀王朱雄英,但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刚刚八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二子朱允炆便成了皇长孙。按照宗法制度,朱标病逝,将来理应由朱允炆继位。不过皇长孙性格柔弱,为朱元璋不喜,于是朱元璋打算立酷似自己的朱棣为帝。

    不料,朱元璋改立燕王为皇太子的想法,却受到了几个老臣的反对。内阁大学士刘三吾说:〃皇长孙继位,名正言顺。如果立燕王为太子,置秦、晋二王于何地?〃(秦王朱樉、晋王朱棢是朱棣的兄长)朱元璋无言以对,就此打消了立燕王为太子的想法。

    朱标的去世让藩王问题更加复杂,朱允炆是这些藩王的晚辈,这些藩王岂肯屈居于侄子之下?朱元璋祖孙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关于西汉七国之乱责任问题的讨论,直接反映了他们对藩王问题的真实看法。朱允炆认为,七国之乱错在七国,中央的做法并没有错。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他截然不同,朱元璋坚定地认为七国之乱的责任首在中央,如果中央能够充分体谅藩国,双方互敬友爱,那么必然不会出现这种灾祸。

    这样看来,叶伯巨的遭遇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诸藩内心不服,从古代皇位继承制的规则来看,朱允炆继承皇位是完全合乎规则的。嫡长子继承制源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创制,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它是要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

    这套制度历经千年,已经成为历代处理皇位继承问题的神圣标准,凡是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立嗣的皇帝,必然会遭到文臣的极力反对,凡是违反嫡长子继承制获得皇位的皇帝,也必然会遭到时人和后人的唾骂。

    牺牲效率以求稳定,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本质所在。这种抉择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抽奖式的选择方式选中的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

    朱允炆倒不是这种白痴皇帝,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将江山留给他,他所欠缺的是资历和威信。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儿子中,能文者有之,能武者亦有之,这是家族兴旺的象征。但朱允炆的感觉就和朱元璋就截然不同,他并不为此感到高兴,他更多的是把这些能文能武的叔叔们看作是自己的威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资历和威信都不足,朱棣等藩王是自己的长辈,不会把自己这个小孩放在眼中。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燕王和朱允炆偶然狭路相逢,燕王见四周无人,竟然用手拍着朱允炆的后背,以半真半假的口吻对他说:〃没想到你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这种变相恐吓更加坚定了朱允炆削藩的决心。

    为了朱家天下,朱元璋加强皇权,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而后宁可背负千古骂名,屡兴大狱,诛杀功臣,将朱姓以外能够威胁到和有能力威胁到朱家天下的人一一铲除。与此同时,朱元璋将保卫大明天下的重任寄托在他的藩王儿子身上,这样,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朱家掌权,整个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朱家天下,这就是朱元璋生前苦心经营的格局。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56节:暗流涌动(1)

    2。暗流涌动

    朱元璋还是失算了。他低估了权力对人们的影响。权力使人异化,使人疯狂,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围绕着权力争斗的历史。自古以来,因权力而发生的争斗和惨剧不绝于书,齐桓公被儿子饿死在沙丘宫中,武则天可以将自己的女儿掐死。权力面前,没有骨肉亲情,没有兄弟情谊,有的只是露出凶光的眼睛和沾满鲜血的双手。朱允炆不放心藩王在地方坐大,藩王也不甘心屈居于侄子朱允炆之下,只等朱元璋去世,双方就可以放手大干。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继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朱元璋死后刚两个月,朱允炆马上开始了削藩的行动。

    世人多说朱棣在朱元璋尸骨未寒时就起兵作乱,开始夺取侄儿的江山,可是侄儿朱允炆又何尝不是在朱元璋尸骨未寒时就开始向叔叔下手了呢?朱允炆将自己的叔叔们废的废,贬的贬,就差直接给一刀了。以骨肉亲情来讲,朱允炆并不比朱棣做得要好多少。

    削藩是不是当时的最好办法呢?藩王构成了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两者之间的冲突的爆发势不能免。在处理藩王问题上,建文帝原本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他为什么偏偏要作出削藩的选择,而且是先对周、齐、湘、代、岷诸王下手呢?

    当时,朝中有很多人都关心削藩的事情,意见各不相同。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上疏说:〃诸王多骄逸不法,违反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害亲属间的感情。西汉的贾谊曾说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做法值得效仿。现在不要忙于削藩,应该实行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诸王,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是有的,但缺点也很明显,整个计划费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久则生变,这段期间发生什么变故很难说,说不定那时建文帝都要比这些藩王要〃先走一步〃了。这个意见不被建文帝采纳是很自然的。

    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是建文帝早在东宫时就很信赖的大臣。特别是黄子澄,当年曾在东宫陪伴朱允炆读书,更得信任。建文帝即位,命二人同参国政。为了对付强藩压国的局面,君臣频频聚会,商议削藩大计。齐泰认为,燕王据有北平(今北京),雄踞一方,而且素有不臣之心,应该先发制人,除去燕王,使群龙无首,其他诸藩自然瓦解。黄子澄不同意他的意见,说:〃燕王智虑过人,早有准备,一时很难得手。周、齐、湘、代、岷诸王,先帝在时就多行不法,拿他们开刀,师出有名,不会引起非议。现在,最好是先除去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兄弟,除去周王就等于剪除燕王的手足。手足一去,燕王势孤,自然俯首听命。〃(〃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建文帝觉得黄子澄的建议很有道理,便按照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施削藩计划。

    当年七月,曹国公李景隆按照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等人商定的计策,以巡视各地边防的名义,带兵来到开封。周王不知有诈,毫不戒备。李景隆突然率军包围王宫,出其不意地把周王逮捕。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去亲近大自然,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

    其实不管在削藩的次序上怎么安排,藩王面临的都是被削,被贬,甚至被杀的结局,连一点转圜余地都没有,这些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怎能不以死相拼?

    世间两全其美之事,多属幻想,即便偶有也是可遇不可求。偏有一些执著之人,妄求多得,结果往往落得个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建文帝就是其中之一。

    建文帝是个好皇帝,但毫不客气地说,他不是一个能克服艰难困苦的最终胜出者,因为他不够厚黑。他视诸藩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他又不想承担杀亲的恶名,所以在很多时候举棋不定,莫衷一是,以致坐失良机,最后兵败逊国,实非偶然。李景隆把周王押解到京,建文帝突然念起骨肉亲情,不忍加以治罪,甚至想放他回到封地上去。幸亏齐泰和黄子澄极力坚持,才将周王废为庶人。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的箭,建文帝既然已经决定动手,而且人都已经抓来了,竟然想再回头,真是可笑。这并不是建文帝在削藩问题上唯一的一次优柔寡断,首鼠两端,以后他又多次错失良机,最终〃帮助〃朱棣叛乱成功。

    处理完周王后,当年十一月,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商议,采取紧急措施,以北部边疆告急的名义,下令将燕王手下的精兵全部调出,又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以谢贵、张信为都指挥使,密令他们加紧监督燕王。这一招打乱了燕王的部署,朱棣在处处被动的情况下被迫交出了兵权。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57节:暗流涌动(2)

    建文元年二月,按照朝觐规定,燕王来到南京。朱棣不知那根筋不对,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绝驰道,登陛不拜〃。

    朱棣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是他心血来潮,率意而为,还是他精心策划,谋定后动呢?我们首先要说,朱棣并没有发疯,〃心血来潮,率意而为〃的可能性相当小,我们不要忘了朱棣的身份,如果他是那种粗浅浮躁的人,那他就不会有靖难之役的成功和他夺位后的成就了。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