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响声,太上皇朱祁镇举着灯出来,故作镇定地问了一句:〃你们要干什么?〃徐有贞、石亨等人见是太上皇,慌忙下跪,齐声说道:〃请陛下登位。〃见到了太上皇,计划就成功了一半。徐有贞随后指挥士兵用玉辇抬起太上皇,这些士兵现在才彻底明白他们竟然参与了政变,惶恐之至,一时间浑身无力,竟抬不起来。徐有贞等人亲自动手,帮着士兵们将玉辇抬了起来,一行人匆匆向东华门赶去。
东华门是他们的第三关。前两关过得都比较顺利,来到东华门时,他们被挡住了,守门的士兵拒绝他们进入。眼看就将功亏一篑,朱祁镇急中生智,高声喊出了一句他一生中最得意的话:〃我是太上皇!〃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这种威严是一般人难以抗拒的。门卫一听〃太上皇〃三个字,不敢加以阻拦。众人乘机簇拥着朱祁镇冲入东华门,进入奉天殿。他们遇到的抵抗是轻微的,殿上的武士挥动着金瓜来打徐有贞,朱祁镇将其喝止。此时皇帝的御座还在奉天殿的角落里,众人把它推至正中,请太上皇下辇登座。徐有贞等人身穿常服罗列参拜,口呼〃万岁〃。随后,石亨和徐有贞等人便去敲钟击鼓,开启诸门。
这时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已经陆续来到皇宫,正在宫外等候皇帝传见。对于宫内传出的呼噪声,这些大臣都感到很奇怪。正猜测间,宫门大开,徐有贞从里面走出来,高声喝道:〃太上皇复辟了,群臣入殿朝贺!〃百官惊骇无比,面面相觑,下意识地在徐有贞的指挥下,入殿列班,参拜了朱祁镇。朱祁镇对他们好言抚慰,这些大臣这才定下心来。
夺门之变就这样成功了。
正卧床不起的景帝朱祁钰听到外面传来的钟鼓声,不禁大惊失色,连忙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于谦让人敲的钟鼓?〃很快,太上皇复辟的消息就传了过来。朱祁钰说:〃原来是我的哥哥干的。罢了,这样挺好。〃(〃兄为之甚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下面会加以分析。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2节:乏善可陈(1)
5。乏善可陈
紧随夺门之变后的就是人事大变动和诛戮。徐有贞、石亨、曹吉祥投机成功,各自从英宗这只神鸡身上取得了数量不等的金蛋,一步登天,成为朝中新贵。对大明帝国有再造之功的于谦和另外一些大臣则死的死,贬的贬,下场凄惨。
夺门功臣凭借着拥立之功,一步登天。
徐有贞:英宗复辟当天,徐有贞入了内阁,第二天又被封为兵部尚书,后来又封为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岁禄一千一百石,世袭锦衣指挥使,颁与诰券。〃事权尽归有贞,中外咸侧目。〃
石亨:封忠国公。〃眷顾特异,言无不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石亨〃其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夺门'籍得官者四千余人。〃
曹吉祥:封司礼监太监,总督三大营。〃嗣子钦,从子铉、铎、睿等皆官都督,钦进封昭武伯,门下厮养冒官者多至千百人,朝士亦有依附希进者,权势与石亨埒,时并称曹、石。〃
其他人也各有封赏。
有人得势,就必然有人失势。英宗大赏功臣的同时,于谦和大学士王文被逮入锦衣卫大狱,内阁大学士陈循、江渊被贬戍边,商辂、萧镃被除名,等等。
在徐有贞的指使下,那些言官见风使舵,纷纷上奏弹劾于谦。明英宗颇为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于是下定决心,杀于谦,〃籍其家,家戍边〃。二十三日,于谦被杀于崇文门。
于谦墓
于谦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英雄人物。这里多用一些篇幅来谈一下对他的看法。
于谦的家被抄时,〃家无余资〃,只有一间正室锁得严严实实的。打开一看,里面只有皇帝赐给他的蟒衣和剑器。于谦有功被杀,天下百姓都为其鸣冤。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收尸,第二年送回杭州安葬。一代名臣,竟落得这个下场。数百年来,于谦的精神仍长留人间,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现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激奋不已。
人们往往认为英宗本来不想杀于谦,只是在徐有贞的撺掇下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是错误的。英宗心里怎么会不恨于谦呢?北京保卫战后,也先多次想与明朝议和,送英宗回国,于谦都坚决反对,他用一句名言很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的意思:〃社稷为重,君为轻。〃在于谦眼里,英宗不具有至高无上的神秘色彩,更多的是为国家服务的政治工具,相当于一个符号。现在已经有了替代工具,而且这个替代工具做得比英宗还要好,就不再需要英宗这个工具了。在是否接纳英宗归来这点上,于谦和景帝的想法是有点像的,都不希望英宗回来扰乱已经恢复平静的政局。不仅如此,景帝和于谦还下令各边镇守将不得遵奉太上皇的命令,不得与也先议和。这让英宗欲投无门,欲哭无泪,于谦确实是做得够绝。若不是杨善以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也先,说不定直到夺门之变时,英宗还在塞外喝羊奶,吃牛肉呢。英宗如何能不恨于谦?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3节:乏善可陈(2)
于谦确实是个忠臣,而且是个清官。国人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官员了(他们尤其看重后面一点,至于有没有能力往往尚在其次)。于谦有社稷再造之功,在人品上清正廉明,刚严不阿。他的死不仅是因为与徐有贞、石亨和英宗的恩怨,也是死于朝中大多数官员之手。
中庸之道原本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体现,但是国人偏偏将它加以改造,使它变得庸俗不堪。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万事莫出头,出头必倒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一大堆。时间长了,每个人都喜欢做事随大流,万事求稳当,甘于平庸,乐于沉默。不仅如此,对那些敢于打破现状,锐意进取的人往往谣言诽谤,恶语中伤,非要置于死地而后快。于谦之死,更是死于他人的嫉妒。
这些人不仅嫉妒于谦的才与功,也嫉妒于谦的廉与德。这种嫉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北京保卫战刚刚结束,就开始有人上书诋毁他,五花八门,〃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翰林院学士刘定之就在奏章中说:〃德胜门之战,或有胜负,各有死伤。结果石亨就进封为侯爵,于谦就从二品迁升为一品。天下人没看见他们的功劳,却只看见他们受到赏赐,这实在是寒了天下人的心。〃他建议,剥夺于谦等人的赏赐,等以后真正立功的时候再赏赐不迟。(〃昨德胜门下之战,未闻摧陷强寇,但迭为胜负,互杀伤而已。虽不足罚,亦不足赏。乃石亨则自伯进侯,于谦则自二品迁一品。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岂不怠忠臣义士之心乎?可令仍循旧秩,勿躐新阶,他日勋名著而爵赏加,正未为晚。〃)对于这种弹劾,没什么可说的,除了嫉妒不会再有别的原因。
于谦像
锐意进取从来就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性格,君子固穷、安分守己才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其间偶有革新振奋大志之人,因为行高于人,众必毁之,必然遭大多数人的嫉妒和仇恨,这些立有雄心壮志的人往往独力难支,最后身败名裂,下场凄惨。
刚则易折,要想做大事,光有志气和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晓人情世故,了解人生百态,政治手腕圆滑纯熟,刚柔相济,善于因势利导,巧妙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尽力消解这些人的固有敌意,与这些人结成良好关系,最好尽可能地将这些人的力量为己所用,而后大业方可成,功成而名亦遂。
于谦就是那类有志向、有才干、有能力、有气魄,惟独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遭人嫉妒的结局难道不是于谦有意无意间自己造成的吗?
北京保卫战后,景帝论功行赏,偏偏于谦来了句:〃京城遭困,这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耻辱啊,怎么敢邀功请赏呢!〃这话说得何其高尚。以于谦的品格来讲,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说的是假话,或者只是谦逊之词。但是于谦忘了,这样的话用于自己可以,用于那些淡泊名利的人也可以,用于所有人就是绝对的错误。那些十年寒窗熬出来的人,那些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那些在官场百般钻营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可没有于谦这么高(实际上这才是正常的),他们出来做事,带兵打仗,是为了荣华富贵,是为了封妻荫子,而不是为了天下人洒热血,献青春。
指望所有人都变成雷锋,都变成圣人这样的人是世界上最无知、最愚蠢的人。
于谦或许没有这样的奢望,但是他已经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变成了这样的人。〃京城遭困,这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耻辱啊,怎么敢邀功请赏呢!〃这叫什么话?!
你于谦愿意家徒四壁,愿意顿顿喝稀粥,没有稀粥就喝凉水,没有凉水就喝西北风,这我们管不着,而且我们表示钦佩。我们不愿意过你这样的生活,也不想有你那样的道德境界,我们喜欢名利,喜欢享受。于谦你和我们最好井水不犯河水,两不干涉。你千万不要指望我们变得和你一样,你也不要拿你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可是于谦偏偏不干。他一句话就将自己推到了这些人的对立面。于谦遭人嫉恨,能说这不是他自找的?
一次两次犹可,关键是于谦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谦性格刚烈,以天下为己任,遇有不如意事,往往捶胸顿足叹息道:〃我这一腔热血,竟不知道要洒往何处?!〃王阳明曾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于谦犯的就是〃傲〃这个毛病,他自负清高,往往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