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府成立后,以孙大元帅名义通电否认冯国璋为总统,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下令北伐,发动了护法战争,四川、湖北、陕西、浙江、湖南、安徽等省宣告独立,在短短几个月内,护法的烽火遍及十几个省份,〃纵横于大江南北,如火如茶,一日千里,皆以拥护军政府为名〃,只可惜以你为名可以,受你管辖的不干。一群地方军事割据势力借“护法”之名,对抗中央政府,也许有维护正义的成分,但巩固自己既得利益也是必须考虑的原因之一。孙中山曾计划把各地的护法力量纳入军政府的统一指挥之下,但根本没人听你的【注24】,自己坐在总统府起草命令,起草完后发出去,辗转各个渠道,但殊途同归,都进了废纸篓。再说这老百姓,哪里懂得什么独裁与民主、专制与共和啊,讲那大道理谁明白啊,国会解散与否与我们何干啊,我们只知道有皇帝的时候,哪怕皇帝是个三岁顽童,我们顶多是受受洋人的欺负,国内大部分地方还是太平的,可自从你们搞了个什么“辛亥革命”之后,今天换总理,明天换总统,间或还蹦出俩皇帝,这中华民国已经六年了,天天你打我、我打你,就没消停过,你们有完没完呐。
孙中山此时的处境无疑是尴尬的,在军界,他始终没有威信,没有当年袁世凯坐镇,四海宾服的气势,而在民心思定普通百姓中间,其威信也因一次次的发动战争而降到了冰点,那么单靠极少数的知识分子精英层的支持,想把握住纷乱的中国政局,实在是有心无力。
人家陆荣廷不光不接受元帅的任命,还公开说,“自无另组政府之必要”,“以后广东无论发生何种局面,概不负责”【注25】,意思就是说,咱们护法就护法,你另立中央我是不同意的,唐继尧虽然没有陆荣廷说的这么直接,但不听你号令不受你节制是旗帜鲜明的。你自称代表中华民国,可老百姓不认可你代表,军队不服从你领导,其它国家有什么外交上的问题也不找你,国会代表开会选你吧,还不够法定人数,不光两个元帅没就任,分封了一通部长,只有陆军总长张开儒一个人上任,这使得孙中山军政府的合法性遭到了广泛的质疑。
你这边风风火火的搞自治,我就堂而皇之的出兵镇压,段祺瑞不顾代总统冯国璋的反对,当即决定向南军发难,武力统一。这可好玩了,南方打的是“护法”的大旗,宣称是真共和讨伐伪共和之战,这其中分两派,一派是孙中山所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希望恢复张勋复辟前的国会,那个国会里,国民党占了绝对优势,后来这些人很多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如果成功,孙中山是有可能借国会之力取得国家领导权的,这是合理合法的,因为当初宋教仁领导国民党时,这些议员们可是民主选出的,凭借合法的手段实现权力,本就是民主的一大特色,所以孙先生如果真的寄希望于通过恢复国会而取得国家领导权,完全正确,无可厚非,只不过想的天真了些。另一派是陆荣廷、唐继尧所代表的军阀割据势力,他们对国会啊共和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好感,只不过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继续保有护国战争时攫取的既得利益才是真的。北方打的是“统一”的大旗,宣称是平灭反政府割据势力,而北方在“统一”大旗下,又分两派,一派是携皖系而自重的总理段祺瑞,执意“武力统一”,就你们南方那点兵那点将,竟然胆敢向我强大的北洋军叫板,我直接平了你就算了。另一派则是直系领导人代总统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 咱们安抚一下南方各派,求同存异,不要动不动就拿刀动杖的,小心眼就是,你段祺瑞如果真三下五除二把南方给剁了,你的势力得多大啊,我将何处容身啊。
在各怀心腹事的氛围当中,南北战争开打了,战场湖南,陆荣廷、唐继尧虽然不听总统府号令,但北抗段祺瑞还是有共识的,现在的桂系,滇系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并且是在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因此打的比较坚决,而北洋军则不同,想当年袁世凯掌权南北议和的时候,那是铁板一块,令行禁止,可老袁一去,现在的北洋是直、皖、奉三大系加若干小系,各打各的算盘,想再拧成一股绳,已经不可能了。段祺瑞以陆军总长身份直接指挥“武力统一”,他命令直系部队打头阵,这也太明显了点,消除异己也得稍加掩盖啊,冯国璋能干吗?南北两军没打两下,直系的王汝贤、范国璋两个师就罢兵不打了,不光不打,还发表通电,反对内战,主张“和平解决”,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啊,立马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老百姓管你什么“护法”还是“统一”,谁主和老百姓就拥护谁。段祺瑞派去的湖南督军傅良佐见势不妙,抽身逃走了。护法军乘势向北推进,竟然旗开得胜,直系公然的不合作态度,令段祺瑞手忙脚乱,紧接着南方护法军在四川湖北相继取得了胜利。段祺瑞知道自己被直系给算计了,怒不可遏,找到冯国璋,我是责任内阁总理,却不能行使权力,作为陆军总长却不能指挥军队,我不当了,你另请高明。冯国璋一听,好啊,那就接受你的辞呈,请王士珍继任总理兼陆军总长,然后高举“南北和谈”的大旗,下令南北停战议和。孙中山看见南军获胜,甚是高兴,命令前敌各军乘胜前进,务求“护法”之完全胜利,“舍恢复约法及旧国会外,断无磋商余地”,在大总统已经下令北军停战的情况下,依然叫战不止,置民众于水火之中,必然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其次他都忘了自己的光杆大元帅的身份了,人家前敌众将真正的目的只是保存实力、保住地盘,那个《约法》和国会和这帮军人实在没太直接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此次南军的胜利只不过是因为北军产生内耗而已,并非是你有能力打败北军,现在人家跟你讲和,给你下台阶,你还不马上接着,再往北打,把冯国璋惹急了,劈头盖脸把你揍一顿,那可就连这点家底都赔进去了。所以陆荣廷和唐继尧根本没把孙中山的命令当回事,马上附和了冯国璋的停战命令,大家各自停手。
这孙中山想打,可人家不理他,他还就没办法。段祺瑞就不同了,敢给我下拌子,以为我段祺瑞不当总理不当总长,就奈何不了你们了吗?在段祺瑞及其心腹大将徐树铮的策动下,吉、黑、奉、直、鲁、晋、陕、豫、甘、新、皖、浙、闽13省督军代表分别于1917年12月2日和1918年1月5日,连续召开两次天津会议,强烈要求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南方这帮小子明显是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如果他们举兵反抗政府都得不到严惩,国家还有希望吗?看见没有,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总统到各地方领导,全部是军人,而且是实权派军人,商讨什么事不用国会了,就用督军团,大家可以辩论,但最后听谁的,主要还是看谁枪多。冯国璋一看这架势,心里也害怕,这么多人都反对我,万一兵变了可咋整,那可真是国将不国了,督军团想打那就打吧,人民反对内战?人民和督军比起来,算个屁啊。然后找到段祺瑞,哥们儿,你看看,你一辞职这国家就乱了,这南方平乱的事啊,还得你负责。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皖系干将段芝贵为陆军总长,让皖系重掌中央军事指挥大权。这次是直系皖系一起出手,直系曹锟与皖系张怀芝分任一、二路军总司令,战事一直打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18年春天,南军已经被打的丢盔弃甲。这曹锟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吴佩孚,署第三师师长,此人乃北洋军中的后起之秀,当了急先锋,率兵直进,连克岳阳、长沙、衡阳诸城,可以说在攻占湖南的战斗中战功最为卓著,可人家段祺瑞将湘督兼省长一职授予皖派嫡系张敬尧,使曹、吴大为不满,吴佩孚在占领衡阳后即停步不前,不打了。曹锟更绝,5月底,直接班师回了天津。6月15日直系与桂系代表签订停战协定,息战言和。8月,吴佩孚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亡国之政策”。直系将领纷纷响应,这仗还就打不下去了。8月下旬段祺瑞被迫命令前线各军暂取守势。
这边冯国璋和段祺瑞勾心斗角,那边滇、桂军阀也没闲着,要好好解决孙中山的问题,你无兵无饷的,老老实实在总统府喝茶看报纸不就完了,可你老把自己当回事,老想命令我们,可你那一套在现实中能行的通吗,让我们北伐,还没打人家呢,就被人家打的屁滚尿流了,我们是不能跟着你混了,你也别在那宝座上给我们添乱了。先是桂系发起,由国民党稳健派人士出面,正式提出改组军政府的主张,并拟定《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七条,说咱们也别来大元帅单独首领制了,咱们实施若干总裁和议制,这比较民主,对吧?滇系唐继尧当即通电表示支持这一主张,并声称我们应该遥戴黎元洪或者冯国璋为为大总统,推岑春渲为国务总理,至于孙中山,“则宜游历各国,办理外交”,意思是你哪凉快哪歇着去吧。1918年5月4日,非常国会召开,孙中山和中华革命党议员虽然坚决反对,但仍然无法获得议会多数,非常国会通过了《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当日孙中山即向非常国会提出辞呈,并发表大元帅辞职通电。他在电文中回顾护法以来的艰难历程,愤然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20日非常国会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政务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由桂、滇军阀及政学会所控制。
孙中山于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实在不好意思,毕竟写字不能换来饭前,所以这几天忙于工作,来不及更新,今天晚上本想多写些呢,可是却是十分的疲乏,完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