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是,这时候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就争个不休嘛,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就更加不了解了,不了解归不了解,人家还是把自己打扮的跟圣人似的,指手画脚瞎指挥。在“四一二”之后,共产国际不考虑中共的地位与处境,也不考虑同情和支持中共的汪精卫的处境,一方面提出“必须同过火行为作斗争”,“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要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做出让步,等等纠偏的主张,另一方面却要求中共(1)坚决主张从下面实际占领土地,对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加以促进。(2)从下层吸收新的工农领导人加入国民党中央,改变国民党目前的构成。(3)动员两万共产党员和两湖地区五万革命工农,组建自己的军队。(4)成立以著名国民党人和非共产党人为首的革命军事法庭,惩办反动军官。【注37】,这就是“五月指示”,对于刚刚经历过“四一二”的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无厘头的是,这本是一个密令,却被共产国际代表罗易给了汪精卫,希望汪精卫能够协助共产党人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蒋介石的北伐军占领了广大的地区,而汪所控制的两湖地区又因为共产党激进的工农运动而经济衰退,所以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比,武汉国民政府已是岌岌可危,此时,冯玉祥公开倒向了南京政府,湘籍将领唐生智、何健也站出来公开反对武汉政府的“容共”政策,汪精卫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一看这份“五月指示”,噢,原来你们加入国民党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我们啊,还要自己建立军队啊,恍然大悟的汪精卫找到苏联顾问鲍罗廷,拿出“五月指示”的抄件给他看,怒斥鲍罗廷:你们打错了算盘,我这里不需要你了,你可以回国了。鲍罗廷当然是看到过这个指示的,而且身在中国的鲍罗廷比总部那帮老爷们更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他是坚决反对这个极左做法的,中共高层如陈独秀,也认为共产国际的指示十分的不靠谱。
7月4日,在鲍罗廷主持下,中共在汉口三教街紧急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鲍罗廷和陈独秀建议对汪精卫妥协,要拉汪精卫一把,不使他走上蒋介石的道路,为此应暂不实行“五月指示”,放弃激进的土地革命政策。令陈独秀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意见遭到了以张国焘、李立三、周恩来为首的与会大多数党员的反对,认为这“右倾机会主义”,并认为大革命的失败与陈独秀的妥协投降路线有很大的关系,李立三甚至要求陈独秀做检讨。到7月12日,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已经改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周恩来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负责,连任五届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开始打酱油。
我们后来都知道了,陈独秀的下台其实是共产国际推卸责任的卑劣做法,陈独秀作为一个傀儡书记,虽然多次顶撞共产国际,但却没有自己决定的权力,中共的所有做法都是听命于国际的,那么失败的责任自然应该有共产国际来负责,接着8月7日召开了“八七会议”,重点就是批判陈独秀,但仍然为中共总书记的陈独秀被禁止出席,开党内压制民主先例,“八七会议在党内斗争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没有让陈独秀参加会议,把反对机会主义看成是对机会主义错误的负责者的人身攻击”。【注38】。 刘少奇也曾在1943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也严肃指出:“过去党内斗争有许多不好的,如八七会议,反对陈独秀闹成宗派斗争,不让陈独秀参加,只许反陈的人讲话,不许陈独秀方面的人发言”。在这次会议上,陈独秀被撤销了总书记职务,从此被淡出中国政坛。
7月13日,在国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临时中央发表公开宣言,指责武汉国民政府意欲叛变革命,同时宣布中共退出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出示了“五月指示”,与会者除代表宋庆龄出席的陈友仁外,都义愤填膺,支持分共,会上通过了《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任职的共产党员,必须在即日声明脱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
我们可以看到,武汉的做法比南京要温和的多,正如汪精卫所说:“我们不搞蒋介石那样的武力清党,而是和平“分共”……”,并宣称“保护共产党人的身体自由“。可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竟然使一项温和的汪精卫竟然喊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狠话,从此武汉国民政府最终走上了武力清党的道路,大肆抓捕杀害共产党人。这件大事就是8月1日发生的“南昌暴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一南昌起义”。
7月15日后,和汪精卫撕破脸皮的中共必须要决定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共首先想到的是联合张发奎,张发奎是北伐中骁勇善战的“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军长,国民革命军中著名的左派,在宁汉分裂后,支持汪精卫和武汉国民政府辖制,此时已经是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下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张发奎部共产党员最多,国民党左派最多,且身居要职,所控制的部队人数也最多,因此中共首先想到的是策动张发奎率部南下回广州,与宁汉分立。
要说这张发奎还算够意思,虽然得到了汪精卫“清党”的命令,但却按兵不动,一是因为张发奎比较同情共产党,二是因为第二方面军里集合中共最优秀的人才,挺起了第二方面军的脊梁,张发奎实在不愿自废武功。当然张发奎做梦也想不到,后来中共的六大元帅,三大将竟然都在自己帐下。
可张发奎对中共够意思,对汪精卫和武汉政府就更够意思,在九江具体负责此事的中共干部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传回的消息称,此时促成张发奎回师广东,和宁汉决裂,势比登天。中共方面认为局势紧迫,事不宜迟,迟则生变,当即决定,先组织自己影响和控制的部队起义,至于张发奎只能从长计议了。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中共内的少壮派领袖,做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军界相熟的周恩来全权负责。
南昌起义最大的惊喜是二十军军长贺龙率部起义,贺龙是贫苦出身,没有受过军校教育,靠着出生入死一仗仗打到的军长职位,虽然他对共产学说相当认可,但此时的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且高官得做,在刚刚经历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之后,竟毅然参加了这么个准备十分仓促,胜算几乎没有的起义,忠肝义胆、可昭日月啊。
贺龙所率20军,叶挺所率11军24师和25师是这次南昌起义的主力,就在他们准备策动军队向南昌运动的时候,得到了张发奎的命令,令二人上庐山开会,同时命令两个人的部队向德安集中。二人不明张发奎用意,且起义时间未到,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就在这时,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约见二人。7月25日,在九江市区南部的甘棠湖,一条小木船随波逐流,悠闲惬意,可船上贺龙、叶挺、叶剑英三人却十分的紧张,叶剑英此时也不是共产党员,属于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他带来了确切消息,张发奎已经洞悉了贺龙叶挺的意图,贺龙叶挺一看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不去庐山,率部进入南昌。
共产党此前没有领导军队的经验,因此这次起义就选择了军阶最高但非党员的贺龙为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八月一日凌晨两点,武装起义开始,进程平淡无奇,两万余起义士兵迅速肃清守敌,拿下南昌城。真正的看点在于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将之夜”,大批中共军事干部从南昌城中走出,走向了更广阔的战场。
他们中后来被封帅或够元帅资格的人有8人,分别是: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朱德、林彪。此时的朱德并无实权,在南昌起义中不起主导作用,林彪仅仅是个连长。
后来被封大将或够大将资格的人就难以计数了,因为后来历经风雨,九死一生,终于熬到55年,被授大将衔的陈赓当时只是营长、粟裕是连长,而许光达只是一个排长,还是见习的,因为当了副总理而未授衔的陶铸当时是个团副。而起义中比他们几个军阶高的人竟有数十人之多,这些只要最后活到55年的都封了将,而牺牲的那些位中很多人的资历绝对是大将之选,比如周逸群、周士第、王尔涿、贺锦斋、卢德铭、李硕勋等,李硕勋的儿子李鹏,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这些共产党将军多出自黄埔,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有了“赤黄埔系”的说法,黄埔不光是国军的摇篮,也是共军的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完全由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起义,打的却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号,八月一日,推举了25人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二十五人大都为起义将领,另外还加上了宋庆龄和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甚至连番号都没变,还叫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之所以这么做,是对张发奎仍抱有期望,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国民党左派将领能够率领这支义军。可惜,张发奎丝毫不领这个情,组织人马向南昌杀来,起义军不敢力战,于3号撤离南昌,向南撤退。
其实这次起义组织上是十分仓猝的,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甚至没有目标,所谓的目的地广东根本不能给人以希望,因为谁也不敢保证那里就能接纳这支共产党部队。因此各种原因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义军刚出南昌,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只四天时间,两万多的起义军就剩一万三了。后来“一二八事变”,蔡廷锴将军率领19路军血战上海滩,写下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