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林说:“潘大哥你放心,日本人只要打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兄弟俩一定会拿起武器和他们干,我们决不会做数典忘祖的小人。”
潘可为见桌上早点已吃完,茶已喝淡,站起身来对李青林二人一抱拳道:“二位,今日潘某一人前来就是来告别的。开学在即,时间紧迫,我上午还要赶路,以便尽快赶到杭州去报道。今日和二位一别不知何年再相见,大家后会有期!”
潘可为是一个人前来的?李青林突然想到门口那两个人,现在看来这两个人一定有问题。李青林提醒潘可为道:“潘大哥是一个人前来的?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两个人,还以为他们是和你同来的呢。”
潘可为闻言一愣,然后眉毛一挑,道:“我昨夜才赶来,今早就有人盯上我了,看来这世上有心人真多啊,”
说完他出了雅间的门,再蹑手蹑脚走到楼梯口,悄悄地对门口那张桌子看了看,然后走了回来。
“我没有看错人,青林老弟果然机警,潘某在此谢过了。”潘可为接着从桌子上拿起那把匕首,郑重的递给李青林,道:“宝剑当属侠士,红粉应赠佳人。这把刀是我找名家打造,虽然算不上名贵之物,但也算得上削铁如泥,此物非青林莫属,望青林老弟收下。”
李青林用手指指楼下,道:“潘大哥,我看你这趟路不算很太平。”他再用手指着匕首道:“你出门在外有它在身边,也好做防身之用啊。”
潘可为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很自信地说:“我还有别的防身之物,少一件它也无妨。这两人还是上次那帮人派来的,这次他们可占不了多少便宜了。”
潘可为把匕首递给李青林,再双手一抱拳,豪迈地说道:“二位,后会有期!”说完,大踏步的下楼走了
李青林知道潘可为所说的别防身之物应该就是手枪,他不好再拒绝,只好接下了匕首。李青林心想:“收了这特务的礼物,还不知是福还是祸呢。”
李青林和刘正生赶到楼下的时候,潘可为已经走远了。李青林和刘正生抢着到柜上去付早点和茶钱,天福聚老板是刘正生的熟人,笑道:“刘掌柜,还是你的面子大,刚才走的那位客人已经付过帐了。”
李青林一指门口那张空桌子,问道:“这两位什么时候走的?”
天福聚老板答道:“和你们一起的客人前脚走了后,他们后脚就走了。”
李青林心中暗忖:“不好!潘可为有危险。”
“你先回商号,我等一会再来找你。”李青林对刘正生说完,马上出了天福聚,沿着潘可为走的方向紧跟了过去。
李青林虽然对特务没有什么好感,但潘可为毕竟是中国人,那两个黑衣人极有可能就是日本特务,在此情形之下中国人哪有不帮中国人的道理?特别经过刚才和潘可为的一番谈话,李青林对国民党特务也有了新的了解,这些特务虽然心狠手辣,行为卑鄙,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象潘可为这样有着一颗中国心的特务也不在少数。现在保护了潘可为也为以后的抗战保留了一份力量,于是李青林决定帮潘可为一把。
潘可为今天去的方向是万安县城,因为县城有铁路通过,这条铁路就是大名鼎鼎的平汉铁路。潘可为从万安县城可以搭火车到武汉,再从武汉坐轮船到南京,然后从南京到杭州,这是在目前最便捷也是最可靠的路线。
平汉铁路是京广铁路的前身,平汉铁路是连接北平和武汉的交通大动脉。平汉铁路最初的名字叫卢汉铁路,由晚清政府借外款修建。这条运输大动脉的最初修建方案是经过豫省首府开封城的,这样平汉之间铁路最直距离最短,修建的成本最低。
当时外国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战争,国家内部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修建铁路的目的其一是发展经济,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运兵。
如果铁路运兵,那铁路两边极有可能成为战场。当时清军纪律废弛,与土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战端一开必将祸害地方,因此这个铁路修建方案引起了一个大人物的担心,这个人就是晚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卢汉铁路北段督办袁世凯。
按照最初的方案,平汉铁路经过开封,那就必然经过老袁的家乡,老袁是个家乡观念极端保守之人,于是他以一己之私改动了线路,把铁路西迁了一百多里地。要不然住在开封的潘可为就可以在开封直接上车,而不需要跑到万安来搭火车了。
长胜镇离万安县城四十多里地,此时没有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最快捷的办法就是骑马或者租骡马车。潘可为今天偏偏没有在车马行去租马车,他是步行上路的,而且走的不是大道,偏偏是一条小道。
李青林经过路人的指点,他紧赶慢赶,终于追了三里多路终于远远地看到了潘可为的背影,李青林还看到就在潘可为身后一百多米的地方,不远不近的吊着一条尾巴-那两个坐在天福聚门口桌子上的黑衣人。
李青林边追边分析潘可为为什么弃大路不走而走小路的原因。如果走大路的话路上行人多,即使黑衣人人数占优,他们想图谋不轨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下动手,这走大路应该是潘可为最安全的选择;而小路就不同了,虽然走小路比较近,但是要途径几个丘陵山岗,这些丘陵山岗都有大树林,据说以前这些林子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行人旅客被打闷棍、挨黑枪的不在少数,难道潘可为不怕黑衣人下黑手?
想到打闷棍、挨黑枪,李青林忽然明白潘可为走着条路的理由了,这黑衣人能下黑手,潘可为就不能下黑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潘可为一定会先发制人的。
潘可为会在什么地方动手呢?李青林想到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卧虎坡!
这卧虎坡是个较大点的丘陵,地形不高,以地形像一只卧着的老虎得名。卧虎坡上的树木不是很高大,但是很密集,中间有一条小路从虎尾上坡,最后从虎左脚下坡。
这卧着的虎呈弯曲状,穿坡而过的小路自然随地形而弯曲,特别是从最高处虎头转到下坡的右脚处就有一个急转弯,当地人都叫它“柺子角”。柺子角人迹罕至,草木森森,并且这里的路有一个急转弯,李青林已经判定,这个“柺子角”就是潘可为下手的地方。
第三十四章树欲静风不止12
更新时间2011…4…24 20:13:38 字数:3001
李青林这段时间无事的时候就拿着套子到处找地方套兔子,这卧虎坡的地形自然是熟悉不过的。他立刻抄了条最近的小路,从坡下直接插到“柺子角”。
这条路“柺子角”有一个近乎九十度的转弯,李青林判断潘可为一定会在转弯后的那一边埋伏。潘可为应该是等后面二人刚一转弯就下手,这样二人由于视线被挡,一定猝不及防,他也最容易得手。于是李青林在转弯处选择靠近路边的一个灌木丛隐蔽了下来。
李青林刚隐蔽好身子,就听到路上传来急促的跑动声,李青林透过灌木缝隙看到潘可为飞快的跑过来了,后面那两个黑衣人也远远地跑着跟上来了。
李青林探出半个脸,轻声唤道:“潘大哥,潘大哥!”
潘可为略一顿步,见是李青林,脸上露出笑意。潘可为急促转过拐角,在这个地方黑衣人看不到他的身影,他停下来对李青林指了指他脚下的石头,然后指了指最靠近李青林那边的黑衣人,做了个用石头砸的动作。
李青林不觉脸上有些发烧,刚才只知道要帮潘可为,他没考虑到武器的问题。潘可为手里一定有枪,那两个黑衣人这么明目张胆的跟踪他,他们难道会没有枪?现在李青林手里只有一把匕首,俗话说一寸短一寸险,匕首之类的冷兵器适合于近身搏斗,如果仅用匕首与拿枪的人决斗,那是傻瓜行为。
冷兵器时代用石头做武器是很平常的事,人扔石头的距离虽然不远,但扔石头不需要什么准备动作,而且砸中人之前毫无声息,具备偷袭的先决条件-隐蔽性和突然性。在十步之内拳头大的石头砸中人体要害,李青林确信被砸中的人不死也够他喝一壶的。李青林悄悄从地上收集了几块拳头大的石块放在身边,然后挑了两块最合手的紧紧握在手中,他再次悄悄埋伏下来。
潘可为此时已经在路的那边隐蔽好身体,潘可为不愧是职业特务,李青林用眼睛看了半天,也没找着他藏在什么地方。
这时两个黑衣人已经跑到“柺子角”,见路上有一个急转弯,两个人停下来站在路上商量了几句。李青林就在路边灌木丛里,距离黑衣人很近听得很清楚,两个人说的不是中文,而是日语。
李青林听不懂日语,但他能感觉到两个黑衣人意见有了分歧。其中一个个子矮点的似乎觉得前面有危险,不打算再追下去,而另一个个子高点的明显是小头目,高个子执意要追,并且对手下“八嘎”“八嘎”骂个不停。
骂归骂,两个黑衣人的行动谨慎了许多,二人都从腰间拔出手枪再搜索前进。
他们果然有武器!李青林不禁为一开始的考虑不周感到后怕。其实现在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自己这边潘可为可能有一把枪,敌人是两个。潘可为的枪法到底怎么样?以一敌二胜算有多大?如果自己必须出手,要是砸不中的话,那后果不会怎么样?灌木中的李青林双手紧攥着两块石头,紧张得浑身发抖。
再仔细观察日本特务们的位置,不禁心里乐了-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对着前面潘可为消失的方向,现在肯定没有发现路边灌木丛中的自己。最靠近自己这边的那个黑衣人离自己的位置大概七八米都不到,并且他越走越慢,越来越近。
李青林现在找到了自信,准确的说是他的敌人给了他自信。和目标距离这么近,即使自己没有经过特别训练,只要现在自己出手,这一块石头下去一定能击中他的脑袋,而且能一下子砸晕他。
“柺子角”就在卧虎坡的虎头上,是整个丘陵的最高点,转过这个拐角,下坡的道路一览无余。两个黑衣人转过拐角一看,下山的路上空无一人!
潘可为一定躲在路边草丛中!不愧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