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十六章 树欲静风不止24
更新时间2011…4…30 8:53:40  字数:2273

 转眼李青林小学毕业考试的时间到了,拿不拿这个小学毕业证对于他来说无所谓,正好六月份农活很忙,他有点不想去参加考试。
到了考试的前几天,钱多贵兴冲冲地跑来,他是来邀请李青林一起去考试的。
李青林知道他只上了两年私塾,于是就问他:“你没上过小学,怎么也通知你去?”
钱多贵有点得意地说:“谁说我没上过文庙小学,你开学的第一天我不是和你一起去报到了么?只不过我爹舍不得拿学费,我第二天再也没有去上课而已。刘先生说我在学校的花名册上已经注册了,只要考试通过了我也就是正式的初小毕业生了。”
李青林心里暗笑,大概文庙小学被县里逼迫无奈,连报到一天的钱多贵都被拉去考试了。
钱多贵接着说了必须去的另外一个理由:“孙家才从厂里偷了一个台钳带回来了,咱俩一起去镇上考试,正好顺便把它买回来。”
李青林正在去与不去两可之间,听说还可顺便买台钳,于是答应了钱多贵一起去考试。
六月六日一大早,李青林和钱多贵早早就赶到了文庙小学校。
李青林本以为自己和钱多贵应该是年龄最大的小学毕业生了,没想到前来考试的学生里甚至还有留着胡子、抽着旱烟袋的,这些人最起码有十八九岁了。考生身份也千奇百怪,各行各业都有,钱多贵甚至遇到了一个欠他债不还的人。
考试这天正好赶上本县县长李维正巡视地方。考试前学校请县长给所有学生讲话。
县长李维正今年五十多岁,他皮肤白皙,身体清瘦,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藏青色中山装,手拄一根紫檀色的文明棍,显得文质彬彬,气质儒雅。
为不耽误考试时间,县长只讲了几句话,无非是祝愿学子今日沉着应试、考出水平,并勉励可以继续求学的万安子弟继续努力、更上层楼,将来学以致用报效国家。
这些官话套话李青林在前世不知听过多少遍,因此不以为意,倒是钱多贵大受振奋,连声说县长是世家子弟,果然有水平。
李青林听得无聊,随口问钱多贵这县长是什么来头,钱多贵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县长的身世情况,如数家珍的夸了李维正一通。
民国时期延续了清朝任命官员的惯例,本县人士不得在本地为正职官员。这李维正是邻县东安县人士,其父为前清举人。民国初年李维正上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成以后回乡服务乡里,豫省当局因其德才兼备,任命他为万安县长。这李维正为官算得上公正廉洁勤勉从政,因此官声甚佳,深受百姓拥护。
李青林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钱多贵的介绍,他看见李维正身后站着一个年轻人,这人相貌和李维正有些相像,只是油头粉面,略显轻浮,于是指着那人问钱多贵:“那人是谁?”
钱多贵用眼睛注视了一下,撇撇嘴不屑地答道:“那个就是李维正的独子李明德。他老爹倒是希望他明德,可他就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花花公子,什么也干不了,还什么都敢干。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我看这家伙就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
县长讲话很快结束,毕业考试开始了。上午考的是国文和数学,刘先生果然没有食言,开考不久标准答案就递到了李青林和钱多贵这样考生的手里,这李青林他们焉有不得毕业的道理。
这段时间由于有了砂轮的助力,钱多贵造枪的效率急剧加快。钱多贵的师傅订货的数量非常不稳定,这段时间李青林和钱多贵卖枪共挣了五六十大洋。
李青林认为造枪这事都是钱多贵为主力,自己不过出出主意,不想分钱。可钱多贵坚持认为砂轮是李青林出主意并花钱买下来的,样枪也是李青林提供的,今后买来新的工具什么的自己不会用,还必须李青林手把手教他,因此李青林既是合伙人,也算得上自己的半个师傅,因此赚的钱必须两人平分。
李青林在屡次推辞不了的情况下只好收下钱,默认了这种合伙关系,为了表示自己不是白拿钱,有空闲的时候李青林也去钱多贵家去做零件。两人现在有了钱自然不会亏待自己,中午的午饭就是在天福聚解决的。
天福聚的老板不愧是职业生意人。李青林在潘可为临走时陪同刘正生来过天福聚一次,老板就记住了李青林,老板一见面就打招呼:“这位小哥今天没和刘掌柜一起来?您这一向肯定发财了,快快楼上请。”
李青林道:“正生今天有事没来,今天是这位钱老板请客。”
老板满脸笑容,对着钱多贵说道:“这位老板好福相!连姓都这么好,姓钱,以后还望钱老板多多关照小店。”接着转头对小二喊道:“快将两位老板引进雅座,上好茶!”
两人上楼进雅间,钱多贵平时因腿脚原因常被人小看,今天本镇最好餐馆天福聚的老板如此热情恭敬对待他,让他很兴奋。钱多贵也不管两个人吃得下吃不下,点了五六样好菜,还给了斟茶倒水的小二一个铜子的小费。
钱多贵点完了菜,又急着往外面走,李青林问道:“菜已经点好了,等一会就要吃饭,你现在急着往哪里跑?”
钱多贵道:“我刚才听说镇上新来了一对夫妻卖烧鸡,他们从是正宗的道口烧鸡店学艺归来,做的烧鸡特别好吃,在镇上很有名气。烧鸡每天卖得很快,只要过了正午就买不到了。我现在去看看还有没有,有的话就买一只来吃吃。”
豫北重镇道口镇被称为“豫北明珠”,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水旱码头,在铁路修建之前即有“上大百泉,下通天津”的美誉。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货物在此中转、集散,由此促进了道口镇经贸的急剧发展。道口镇最地道、最有名的特产就是沿河北街的锡器和“义兴张”的道口烧鸡,其中道口烧鸡咸烂厚味,价格不贵,脍炙人口,被称为豫北美食,李青林早就想亲自尝尝这道闻名已久的道口烧鸡了。
李青林说:“今天你点的菜已经够多的了,我俩根本就吃不下。不如这样,我们让老板把烧鸡包好,等回去的时候再带回家,晚上带家里人一起吃。”说完从口袋里拿出大洋递给钱多贵:“你帮我买两只烧鸡。”
钱多贵拿着钱跑去买烧鸡,菜还需要等一会才能上来,李青林边慢慢喝茶边等天福聚的菜烧好。
过不了一多会,钱多贵空着手回来了,不过他带着一个人进来了,李青林定睛一看,原来是送通知的刘先生。


第四十七章树欲静风不止25
更新时间2011…4…30 21:07:56  字数:2292

 来的就是客,跟何况是自己的先生呢?李青林忙招呼刘先生坐下。他连声催伙计快点上菜,并点了一壶酒。
钱多贵向李青林解释道:“那‘张记烧鸡’卖得太火爆了,我去的时候烧鸡早已经卖完。不过我丢了钱给他,让他们下午做好几只烧鸡,咱们傍晚回家前再去拿。”
接着再向李青林解释说:“我刚才在路上遇到刘先生正在街上走,所以我顺便就把他强拉来了。”
李青林对刘先生印象很好,马上站起来拱手道:“刘先生大驾光临,学生十分荣幸,先生请上座。”说着把刘先生请上了上座。
这刘先生也是个豪爽的人,他也不十分推辞,直接坐在了上座。
三人坐定,刘先生道:“今天学校毕业考试,校本部本来安排了加餐,可我一想到要和那些脑满肠肥、面目可憎的校董、官员同桌,再好的美味也难以下咽。正好我也想找你们这些学子谈谈心,所以找了个由头跑出来了,今天看来我运气不错,即找到了两个优秀学生,又有美酒佳肴,真是一举两得。”
正好酒菜端了上来,李青林端起酒杯向刘先生敬酒:“先生请!”
饮完此杯酒,李青林边给刘先生夹菜,边说:“要说这民国的官员还真是令人齿冷,贪污腐化、假公济私、欺压良善、中饱私囊,完全就是在素位尸餐。‘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些人不陪也罢,免得惹些闲气受。”
刘先生道:“青林,你上学的时候我就觉得你是有思想的人,几个月不见,你现在更成熟了,你我英雄所见略同啊!来,二位同干一杯酒!”说罢,端起自己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先生问李青林和钱多贵:“二位今日算是正式离开文庙小学了,不知道今后有何打算?”
李青林道:“我家祖祖辈辈种庄稼,那自然是回家种地了。”
钱多贵道:“我这腿脚种地肯定不行,以后就靠这铜匠手艺吃饭了。”
刘先生叹道:“自古耕田种地是根本,虽然不能发家致富,可也能够有一口饱饭吃,一件暖衣穿。可当前这形势,倭寇在华北虎视眈眈,随时会兴兵南下,而这些民国官员醉死梦生,完全不顾国家将亡,以整军备战为名收取苛捐杂税,强拉壮丁,我看这做工和种田也难以为生啊。”
钱多贵在一边插嘴道:“刘先生说的极是,有人仔细算了一下,当前国税、省税外加地方杂捐,万安县共计要收五十多种捐税,特别还有什么义务捐、防务捐、防共捐、剿匪捐、救济准备金等不知道搞什么名堂的杂捐,这些都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我看土匪是年年剿年年多,这些钱也不知道收了多少,又收给了什么人,反正他们什么正事都没干过。”
刘先生笑道“谁叫咱们生在这么一个黑暗的地方呢。大明朝的时候,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有闯王带穷人造反,民间不是还有歌谣‘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传到现在么?我听说陕北有个人叫刘志丹,他带着一群穷哥们‘闹红’,专门劫富济贫,保护穷人。那里老百姓很团结,只要官府来收苛捐杂税,他们都敢拿起武器把那些狗官打回去。”说完,刘先生拿着眼睛注视着李青林和钱多贵的脸。
“陕北、刘志丹、闹红”,这一连串的词汇让李青林立刻明白了,这个刘先生不简单。
刘志丹名刘景桂,字志丹,陕西宝安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毕业,毕业后参加过北伐,后回到豫陕边界开展农**动,参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