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闻录之战国烽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闻录之战国烽烟-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他们早已经燃起几堆熊熊的篝火,火苗向上窜起老高,树枝被烧的啪啦啪啦的往外直溅火星。加新、李彰和锦衣卫蹲在火边把刚斩来的树枝放在火旁烘干,不远处还堆着一大堆从路边割来的长草。
看到我们回来,几个锦衣卫迎了上来把加藤扛着的鹿接过去,借着火光熟练的开膛剥皮,混着鲜血架在篝火上烧烤起来。不一会就传出阵阵肉香。
我把水分给众人,摘下弓箭递给加新,在火堆边坐了下来。
李彰凑近来说道:“你们去了很长时间,还以为是迷路了,刚想让他们去找找你们的。”
加藤段藏嘟嘟囔囔的说道:“真他妈的倒霉,今天打到了不少猎物,鹿羊都有,还有几只野兔。可惜全给狼抢走了,那帮家伙吃的可真多,现在这只还是我从它们爪子下抢过来的。”
加新对锦衣卫剥皮的技术很是赞赏,蹲在那里边翻看鹿皮边说:“这样的功夫,连剥了几十年兽皮的老猎人也比不上,哇,连腿也剥得这么完整,你们以前一定也是猎人吧,不然没可能做到这么熟练。”
连人皮这么精细的组织都可以完整剥下,剥剥鹿皮简直就是小意思。看着他艳羡的眼神,我也不敢告诉他这些,就怕他等会连鹿肉也吃不下去了。那几个锦衣卫也懒的回答他,专心的翻烤着火堆上的鹿肉。
加新看没人回答他,自嘲的笑了笑,把鹿皮放在旁边,凑近火堆,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瓷瓶,打开后将雪白的粉末均匀撒在鹿肉上,说道:“这可是好东西——盐,烤肉怎么少得了这种调味品。”
野鹿肉的味道真不错,李彰边吃边赞,还不时的拿过加新的酒囊灌上一大口。棉谷云不知女孩子天生的矜持还是戴着面具的缘故,吃东西总是先用手把肉撕开一条条的再放入嘴里。加新偶而看到这个情景,直皱眉头,悄悄问李彰:“你们那位朋友是怎么回事啊?怎么吃东西和女人一个样。”
李彰拍拍他的肩膀说:“汉人也分很多种,并不是个个都像你这么豪爽,兄弟我对你很是佩服。”李彰嘴上功夫也学油了,只几句话就把加新哄的非要和他对酒不可。少数民族的人就是热情。
吃完烤肉,加新把烘得半干的树枝在空地外散布成一个圈子,点燃,说这样睡觉的时候就不怕野兽闯进来。
李彰兴致未减的继续和他聊着天,“你不是说你们平时都种植粮食吗?怎么会懂这些经常在野外狩猎的猎户才懂的诀窍?”
“我们女真人虽然有种粮食,但那都是在春天时候往地里丢些种子,也不用护理庄稼,夏末入秋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收割。平时根本就没事可做,放羊养牛喂猪的事都由母亲(注:因为女真族的词汇说起来比较杂乱,为防止混淆全部用汉族称呼代替)和家里的其他女人包办,男人都和老祖宗一样上山采参打猎,打来的猎物就用来和汉人换点货物钱财也好讨个老婆养家。”
原来他们是使用抛种作业种植作物,但在女真族这些半开化的部落能有什么技术含量而言,还不是靠土地的肥沃才能进行抛种,否则是种多少死多少,由此可见辽东土地的肥沃程度。
“那你们种出的粮食有多少?够吃吗?”我也加入他们的聊天中。
“当然够,还有不少剩余。我们这里这么多山地,都可以种粮食,一斗种子可以收获三四石粮食,建州女真那边听说可以收至六石,我们虽然穷,但只要肯努力,根本就饿不死人。”加新面带自豪的说道。
从他的话里可以知道,女真现在没有用土地面积计算产量,还在用原始的种收量计算,一斗种子再怎么懒的人也能播三亩地,三亩地即可收获三石粮食,相当于明或者日本等地贫苦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的收获量,谁叫关东地多人少呢,女真人可是身处一块宝地。
“你那张弓可真是够强,我差点都拉不动,箭枝就这么‘嗖’射出去不见踪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其实我连拉都没拉过,只是将加藤打猎时的样子说出来。
“这弓是我自己制作的,选用上好红木做弓胎,训弓的时候用几天时间把弓胎弯曲成满意的形状,内侧贴牛角片,在外侧粘上牛筋,牛角增加强度,牛筋增加韧性。我们这里没有那么多牛,家里又穷买不起牛筋,只能粘铺这么一层,一些大户人家制弓的时候往往铺上四五层料,还把牛角片打磨光滑,那才称得上是一把好弓。再在外边涂上生漆作为保护,就可以挂弦了,弦心用马尾长毛和牛后腿筋揉成,外边裹以羊的肠衣,这样的弦既坚又韧很难拉断,用的时候在弓胎两边打个射手结防止滑脱,平时就把弦卸下来免得弓胎受伤。”
加新谈起他的弓箭来眼睛里闪出兴奋的光芒,“我做这把弓时才用了二十日,如果考究点,光是弓胎就要花去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弓还是太重,蒙古弓就轻便多了,他们用骨头做弓胎,硬得很,要戴上扳指才能开弓,不然放箭的时候手指会被弓弦割伤。”
这时连锦衣卫也都坐过来了,谁也不说话,专心的听着我们对话。
加新看了看大家的神情,更加得意的接着说道:“箭枝也要和弓配套,不同的弓适合的箭枝不一样,箭枝长度一般都稍微长过满弦时的开度即可,箭杆比较粗,必须要直,才能射得准,我们有两种箭,一种比较轻叫飞箭,用杨木、接骨木、桦木这些木料做成,这种箭飞得远比较适合打猎。打仗时我们就带上重箭,重箭材料是用白蜡木、角木等木料做成,只要弓的力道足够,可以贯穿敌人的盔甲。箭羽粘在箭尾四五寸的地方,不仅要用胶漆粘实还要绑扎牢固以免在半空中脱落,如果有雕翎最好,也就更结实。还有就是箭簇,你们看看这枝箭和汉人用的箭有什么不同?”说着从箭囊中抽出一枝箭递给我。
我接过来反复看一下,感觉和普通的箭也没什么区别,只是手感很重,差不多有四五百克,随后摇摇头,交给李彰,李彰又交给恭迟尚,最后传到棉谷云手上,她看的很仔细,逐寸逐寸在眼前移过。最后伸手提了下箭棱边缘的倒钩,用手指敲敲箭杆,说道:“好像里面的材料不是木头。”说完之后又交回到我手上。
棉谷云的话提醒了我,我再仔细看了看手上的箭,综合箭簇的外观说道:“箭头有三棱,开有血槽,而且是埋入箭杆里面,怪不得很难拔出来。”
“是啊,这就是我们女真人的箭枝受到欢迎的原因。”加新从我手里接过箭,用猎刀把箭簇挑出来一点,随后把埋入箭杆的部分旋出来给我们看。箭杆大约长九十公分,箭簇竟然有十公分,刚才我们只是看到露在外边不足三公分的部分,谁都不会想到里面还有那么长的一截。
加新得意的道:“汉人的箭做得太粗糙,往往就是在箭杆尽头随便夹个箭簇了事。那种箭我也射过,用来比试箭术还可以,打仗时就不行,箭头太轻,射出的箭枝很飘,不说射不中目标,就算射中也很难透进去,特别是穿皮甲或者铁甲的敌人。我们女真人的箭簇做得沉实,在空中时还会旋转,穿透力强,有一次我还试过射入二十多丈远的活羊头中,拔都拔不出来。只可惜我们女真人没有太多的铁器,否则就能做出好多好多箭,不用像现在射完一囊也就是二十四枝还要跑过去捡回来。”
李彰也两眼闪烁着精光,又从加新那里拿过一枝完整的箭来反复查看,还把他那张弓也拿在手里,东摸西敲的研究起来。那几个锦衣卫听完加新的话都低下头去默不做声,片刻之后也都纷纷拿起加新的箭来看。
这番话也听得我暗自心惊,想不到女真人已经把螺旋原理应用到箭枝上。的确,三棱的箭簇飞行时比普通的两棱扁箭簇,更稳更容易穿透目标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而且整支箭重头轻身稳定翼的布局也让箭射得更远。用比较厚重的雕翎做箭羽,可以让箭枝的重心接近箭杆中心部位,在力学角度上中心和重心越接近,箭枝射出去时的稳定性就越好。既然他说一囊箭有二十四枝,相当于已经确定了弹药基数,尽管这时代的人还没有弹药基数这个名词概念,如果这样的箭枝能够用一石强弓连续发射的话,杀伤力和压制力比火绳枪还要有效得多。
我不动声色的问道:“加新,你在一盏茶时间内(注:古代没有时间概念,一说为喝下一盏热茶的时间,为半分钟;一说为泡好一盏茶的时间,为十五分钟,本文采用前一种说法)可以射多少箭?能射多远?”
加新面带自豪的看着李彰他们,听了我的话,想也不想就回答道:“射多远就得看拉弓程度而定,如果是满弓的话可以射出五百步远,我的话一盏茶时间内满弓可以射出五六枝,善射的人可以射出八到十枝。”
按他所说一般女真人三十秒射五枝,每六秒一枝,射程三百米,经过训练的职业射手可以四秒一枝,无怪百年之后满清皇朝轻视单兵作战火器了,以现在明朝火绳枪的威力、射程、间隔速度都比不上这样的强弓,只是胜在铅弹的速度、还有穿透力等方面。日本那些绳弓就更不用说了,五十米内都不见得能射死人。而且弓箭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低,射出去还能捡回来再用,不像火器部队很大程度上依赖后勤,一旦补给不足,就算有自动步枪在手,打完子弹后就是一堆废铁。
不知不觉聊了很久,大家越聊越兴奋,后来得棉谷云提醒才留意到已接近凌晨,大家这才意识到困了,加新打了个哈欠,抱了一堆草铺在地上,说夜晚不能睡地面,不然会落下骨头痛的病根。大家也都纷纷效仿,随后在上面或卧或躺开始休息。
过不多久,大家都进到熟睡状态,除了偶而响起的几声狼嚎,和身边小昆虫的跳跃声,整座山上都万赖寂静,这又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星星发出的微弱光芒还到达不了照明程度,夜风掠过时,不远处的大树上响起沙沙声,这环境给我的感觉有点阴森森的。
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经常瞑想的原因,我现在睡眠的时间都很短,基本上四个小时的浅度睡眠就可以恢复体力,和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