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击落黑老鸹的黑枪”——
《猎枪》
诗人闲手在这一刻抚摸着“边缘话语”的衣角,搓洗“历史错位”的黑幕。动作很轻。也许他不想把它们弄碎,也许他知道弄碎后他将无法修复。也许他还知道:在这场文学对话的争论与喧嚣中,最终会因意义的无法统一性和标准的无法一致性导致对话的完全破裂!
所以,他把那些平常的、有普遍意义的、具苦难意义的精神现象和生活场景预先刻上自己心中的那块纪念碑。
“父亲蹲在跑马田的杨路边
左手托着烟筒右手的一点火星燃起了
烟筒嘴上的黄毛烟
父亲把浑浊的眼光望着什么地方
就这么望着
好像还很努力
他把帽檐压得很低
他的帽子是他发表讲话时的自信……
父亲生于1938年的中秋节
父亲的名字与树林有关
父亲的名字叫做
娄兴林
这就是我永远的父亲
我爱我的父亲”——
《父亲》
“有一个文学错觉,既可以看成一只高脚杯,又可以看成为两个侧面。这些影像由于压力的作用,在我们面前飘忽不定,一个影像轮流替换另一个影像,使其变为毫无意义的背景。”(萧沃特语)
如果我们对诗歌的变迁心存介蒂,那么我们将因此失去我们的语言存在的意义。
我想现在,夜晚的灯光下,诗人闲手一定在望着我的脸部表情和我的简单唇舌——因为我们都在相似的苦难中简单发音。
2003。3。25夜于深圳
第六篇:失眠的岸和岁月的眼睛
第六篇:失眠的岸和岁月的眼睛
失眠的岸和岁月的眼睛
--论施雨诗歌的“母语拥抱”和“母性回归意识”
文/烽烟
历史总是以新的面孔言说过去。而诗歌对历史和未来的关心已经被当下个人化的“身体写作“的关心所掩盖。不管你的写作多么明晰、透亮,或多么晦暗、艰涩,都无法摆脱文化的监视。文化的焦虑状态,正怂恿着一种日益现代的话语表露模式。诗歌已经不能清除这种衍变的权力行为。诗歌正在现实压抑下疲惫地身体卷曲,这是世纪交替中的一个沉重的寓言。
中国诗歌应该在离经背叛中,超越那些术语游戏的陈辞滥调,超越“主义“之争,而使自己当下的麻木粗鄙的生活和黯淡疲惫的心理,获得一种新生般的生命感动。
从90年代流派的纷争速朽,到本世纪初的诗歌冰层解冻现象,中国的先锋诗人们在诗歌的冰层解冻的快乐或痛苦中,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的疏离刚刚开始,诗歌的尴尬境况远没有结束,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热门现象,但诗歌仍会遭遇到更大范围和更大面积的冷漠。
正是在读者目光的鄙视转身的刹那,我看到了女诗人施雨深情地言说着,从异国他乡向我们沉静地走来--
“离岸远了
又远了
目光成了船上不屈的桅杆
无情的海风
鼓动着离别,远航
记忆都经不起保存
历史同样经不起
风吹雨打……
梦里早殇的石佛
倒塌了多少善男信女
夜半的风声
雨声
都填入空白的稿纸
执笔的手
刚刚握过酒杯
痴情是锁不住的泪
字字东倒西歪“
--<失眠的岸>
我们有理由在渐倾相斜的历史中喟叹,因为我们刚刚梳理过诗歌命运的古典遭遇。并且满怀深情地把这把忧伤的木梳放下。
无疑的,在历史和生命、诗人和读者之间,总横亘着一个“审视和审美“的问题。过去耳提面命式的审美训导,在历史的转身和生命的更迭中已经无法形成共融的审美意义和审美氛围。它们处于一种互动中,形式不管如何分裂或破碎,都将呈现一种存在。
“走进记忆的小巷
湿漉漉的昨天
有一盆盆微笑的小花
专心地开在每一扇临街的窗口
深深窄窄的巷子
旁边,是水乡夜泊的乌篷船
沿着河流
真情驻足的桨橹安静地睡熟了
岸上人家梦中的呓语
偶尔一两声犬吠
都藏在屋檐的夜幕下
告诉你吧
我就是巷尾那扇闭着的窗
没有出口的河
夜和夜的夹逢中
快乐与忧伤都在里面开放
轻轻地,没有惊动别人“
--<记忆>
当许多女诗人不断掀起艺术写作和道德评判之间的尖锐冲突时,诗人施雨平静地运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交汇的灵光,通过“灵魂“这一无穷的源泉,去发掘对生命、生活、母性和人类的一系列看法。她通过身体和灵魂的自然摩擦,看到了身体的欲望和这种欲望造成的漩涡,看到了母语写作的价值所在。甚至还从一种回归式的心灵镜像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一生就像一夜
若能把一些清醒
留于梦外
是不是会嬴回来一点
或者
不会输得太惨
百年的枯叶
有秋霜的深情
也有被不知名虫类吻过的痕迹
蝶翅上美丽的眼睛
是美丽的谎言
美丽的谎言也是一种自卫的方式“
--<远航>
这不是单纯的自卫性自慰,这里暗藏着诗人深切的人性关怀。
基于母性回归的自然呼唤,施雨开始从古典诗句里蜿蜒出来。她的灵魂不停地纺织着窗外的季节变更所带来的“生命问候“,并把这种问候折叠起来,寄给岁月的眼睛。
“诗人自远处说起话来,话语将使人带向远方。“(茨维塔耶娃诗句)
她试图用一种更微妙、更简洁、更精确的话语守候诗歌的话语秩序。隐隐地传递着时代的特征--历史的深广和生命的沉重。
“斜阳落在山的后面
带不去的是少年悠扬的笛声
传说中南方古老的预言
象爬满嫩绿苔痕的憧憬
从群山到河谷
都是深厚的生命……
呵,故乡
你是一块祖传的东方宝砚
家园是记忆中的山水画
夜夜墨香缭绕
烛光里摇曳的乡愁
总是摇出难改的乡音“
--<岁月的眼睛>
这一刻,我相信对施雨诗歌的关注,并不是背靠虚无的一种行为。因为她不过分玩弄技巧(并不是说她不注重技巧),不加盟“语言游戏“,甚至不事张扬。她潜静,她诚恳,她宽容。她对生命存在的根基发出本性追问,又对世界的普遍意义保持不懈的形而上的关注;她不断抖落语言的雪花,并将这雪花融化在新的希望和新的生命价值观中。
从这个意义说,诗歌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解说,也不是个体对世界的简单喧哗。诗歌应该是个体对传统诗意和现实观照之间如何转循的深度叩问与追寻。
如何打破语言原意而使诗意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灵魂、不同习惯空间中跨时空相聚,这是本世纪诗歌面临的新的特殊使命。
“短墙上的柳枝清清白白
柔软的心意
说不出芬芳的颜色
凄迷的梦
游走在视线边缘
音符小草一般长大
如何把允诺
过渡到下一个乐章“
--<一种机缘>
如何有效地从日渐边缘化的写作突围?如何自然地从诗歌的呐喊声中过渡?在满腹书卷气的情怀折射中,诗人施雨提出了一个历史的疑问。
我一直相信,女性诗歌的存在价值之一--凸现身体性别的辨识特征和精神境遇的相似侵犯。
施雨诗歌的存在,至少揭示了一点:女性怎样通过经验与感性相结合,来深入自己,才能更深切地把握自己,才能将自己从被逐出的历史当中恢复地位,并提供厘定性创作模式和过程。
施雨无疑是属于那种试图穿越生命本体和诗歌命运的诗人。在如何表达生命的情思的美好的一面,如何表达世界的温馨人性和非竞争性的一面,施雨的诗歌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支点。
“你是黑发黑眼睛的过客
种族混乱的人群里
是没有形状的标牌
十字街头
你
是不是总要
把自己亮成黄灯
你是和平安宁的西线
风尘飞花的呓语中
是随意潇洒的柳絮
春末夏初
你
是不是就要
凝炼成果实的沉重“
--<哀伤>
本世纪的诗歌依然要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激烈冲突。是否能相拥而眠,一直是诗歌评述的困惑。构筑在种群意识和性别意识中的所有文化存在现象,势必造成诗歌更大规模的阐释疑难。
大量的过分边缘化的写作,“空洞地邀请人们共同分享亲密。“(霍格特语)去破坏诗歌的真诚与诗歌的存在秩序。导致了纠偏工作的困难。不可否认的是,将生活的无力感和生命的偶然性随意裁剪后张贴在诗歌面谱上的创作行为,是本世纪诗歌的一种操作失误。由于过份的观念变化和精神逃亡,使诗歌变成个人的简单内心独白或疯狂叫嚣,由自语到失语,诗歌形成无法与人充分沟通的空场。
这时候,施雨对诗歌创作观念的坚持与对峙,反而形成当下各类话语冲突的一面镜子。她总想深究妇女的命运、妇女的缺席和女性存在的意义(不管是潜在还是自觉)。她不加盟政治话语,她只用轻微的叙说和平静的忧伤,当然,还有那份特别的温馨去描述生活场景。
“无为地看你
与晨星一道隐去
我挥别的手
已经在诉说离情
心思点点的虚线
是昨夜那一排排路灯
锈蚀的心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