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托都是家父的旧人,朝廷的大小事情都是由他们两人做主,臣没有决定权,所以,南汉真正的国主是龚澄枢,臣倒像成了臣下,请求皇上明察。”
好一个刘鋹,竟然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赵匡胤命令大理寺卿高继申,审讯龚澄枢等一干人犯。
高继申经审讯得知,龚澄枢等竟尽是一些阿谀奉承、贪生怕死之徒。当即请旨,将龚澄枢、李托等一干人犯推出去斩首。
赵匡胤下令特赦刘鋹,授检校太保、右千牛卫大将军之职,封恩赦侯;刘鋹的弟弟刘保兴及萧摧以下的官员都安排了大小不等的官职。
潘美凯旋,将刘鋹的私财也装载回京,共有珠宝四十六瓮、金帛四十六瓮。赵匡胤命将这些东西都归还给刘鋹。
刘鋹为了感谢赵匡胤的不杀之恩,将那些珠宝编结成一条龙,呈送给赵匡胤,龙头龙角一应俱全,手工精细,有巧夺天工之妙。
赵匡胤看过这件手工艺品,惊讶不已,对左右说:“刘鋹如果将这个心思用在治国上,南汉何至于灭亡?”
这一天,赵匡胤在讲武池宴请群臣。大家还没有到,刘鋹最先来,赵匡胤赐给刘鋹一杯酒,刘鋹在广州,专用赐毒酒这一招杀死臣下,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赵匡胤赐的也是一杯毒酒,接酒不饮,跪在地下痛哭流涕,说愿做个平民百姓,终身沐浴皇恩。
“你怀疑这是一杯毒酒吗?朕是推心置腹,怎会暗计伤人呢?”赵匡胤说罢,命左右取过刘鋹手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再斟一杯,赐给刘鋹,刘鋹也一饮而尽,跪下谢恩后,满脸羞愧地退到一边。
赵匡胤没有加害刘鋹的意思,赏赐也很丰厚,让他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60节:大国风度
九筹备南方最后一顿大餐
1。大国风度
南汉被消灭之后,南方的割据势力只剩下南唐、吴越和偏安一隅的泉漳。对于赵宋朝廷来说,吴越、泉漳只是两碟小菜,南唐则是一道菜,一顿大餐。
此时的宋朝,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和下游的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对南唐已呈三面包围的态势。特别是占据了长江上游,这是很大的优势,如果征伐南唐,军队乘船顺流而下,可直逼金陵。如何吃掉这顿大餐,赵匡胤真得要好好地筹备一番。
南唐主李煜是一个聪明人,南汉灭亡之后,他已感觉到唇亡齿寒的威胁。
开宝四年(971年)十一月,李煜苟且偷安,备了一份厚礼,派堂弟李从善去汴梁觐见赵匡胤,主动提出削去南唐国号,改称号为“江南国主”,恳请赵宋皇帝赐号。
赵匡胤见李煜如此巴结,做了个顺水人情,赐封李煜为江南国主,还额外赠送白银五万两。授李从善为奉宁军节度使,在汴梁赐了一处宅子,将他留在京师。不难看出,名义上,是将李从善留在京师做官,实际是扣押、软禁起在京师做人质。
封号也只是个虚名,下一道圣旨就搞定了,额外给这么多银子,却有点使人费解。因为南唐是俯首称臣,赐给一个封号已经是格外恩典,再赐给大笔银两就有点不合常理,难道是赵匡胤手中的银子没处花,叫南唐帮忙花银子不成?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即使有钱,他也不会这样花,其中一定有原因。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宋灭了南汉之后,南唐主李煜害怕宋朝攻打南唐,秘密派人到汴梁贿赂宰相赵普,贿金就是白银五万两。赵普见这么多的银两,心里爱得要命,但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这银子很烫手,虽然爱不释手,为了个人的仕途,还是据实向赵匡胤作了汇报。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汇报,哈哈大笑,叫赵普将银子收下,给李煜写封信,表示感谢,对送银子的人,意思一下就完事了。
赵普以为赵匡胤是在调侃他,说人臣之间无私赠,也无私受,实在是不敢奉旨收银。
赵匡胤认真地说:“大国要有大国的风度,不宜向小国示弱,要令他们心存畏惧,有莫测高深之感。你只管按朕的意思办,朕自有妙计。”
赵普果然遵照赵匡胤的旨意,收下了五万两白银。
李煜接到李从善派人送回来的书信和五万两白银,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心里对宋朝更是畏惧,于是再上一表,请求赵匡胤让李从善回江南。
赵匡胤当然不会答应,他留住李从善是有深意的。他给李煜去了一份诏书,意思是说,从善是个人才,朕要重用他,当今南北一家,不必分彼此。意思是叫李煜不要有什么顾虑。
李煜无奈,也就只好作罢,让李从善留在了汴梁。
2。反间计
南唐有一个能人,他就是江都留守林仁肇,此人有勇有谋,他见宋朝平西蜀,克南汉,所向披靡,预料江南是下一个被攻击的对象,便向江南主李煜上了一份折子。说赵宋先灭西蜀,又取岭南,江南将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赵宋连续征战,已成疲惫之师,他们在淮南守军不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愿率兵数万,自寿春渡江,收复在后周时被夺去的江北大地。赵宋如果发兵来救,就据守淮南,与宋军一决雌雄。如果胜了,则国家得利;如果败了,请李煜杀了他全家,以此向赵宋谢罪,说他是南唐的叛臣,收复淮南是自作主张。到时,赵宋就不会追究李煜的责任。
林仁肇算得上是忠勇仁义之士,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连家都不要了,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连累自己的国家,甚至甘愿背负叛臣的骂名,此等气概,千古能有几人?
李煜虽然做了江南之主,但他是一个不愿多事的人,他只想过平平安安的日子,至于在后周时期被周世宗夺去的国土,他似乎不想计较,因为他知道,凭江南的国力,要想与赵宋较劲,那无异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因此,他并不理会林仁肇的奏议,将奏折丢进了废纸篓。
林仁肇召集大量壮士,在长江练习水战,并屡次于海门击败江南另一个小政权吴越。他认为吴越与南唐有仇,依附于赵宋,他日必定要与赵宋联合谋夺江南国土,便又向李煜献了一个诈取吴越之计,说他诈称反唐,李煜则对外宣布讨逆,他便往吴越请求救兵。等到吴越的救兵来了后,乘机拿下吴越的国土。
李煜对于林仁肇诈取吴越之计,仍然没有兴趣。林仁肇虽然有一颗报国之心,主子不赏识也是枉然。
赵匡胤久闻林仁肇是江南第一猛将,骁勇善战,智勇双全,早就有除掉此人之心,当他得知林仁肇向李煜献策,欲收复江南失地、诈取吴越的两项计谋后,更是心惊,认定此人是心头大患,如果不除掉此人,想吃掉江南这道菜,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于是,除去林仁肇的事情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苦无良策,思之再三,终于有了主意。
李从善留在汴梁,李煜便经常派人来往于汴梁,向从善打探朝廷的一些消息。信使南北往来不绝于道。赵匡胤命人重金贿赂江南使者,窃得一幅林仁肇的画像,然后,将林仁肇的画像悬挂在别室。
这一天,李从善进宫觐见赵匡胤,内监故意把李从善引到别室等候,李从善看见别室悬挂着林仁肇的画像,惊异地问,为何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这里。
侍臣故意问道:“足下见到这幅画像如此惊异,难道你认识这个人吗?”
李从善道:“这是下国江南留守林仁肇的画像,不过,据我所知,他与朝中人士素无来往,为何他的画像却挂在这里?只是不明原因,故此惊讶!”
侍臣迟疑了半天道:“我既与你同殿为臣,也不拿你当外人,实话告诉你,林仁肇有意归顺朝廷,先派人送来画像作为信物。皇上爱惜林仁肇是个人才,特备下这套府第,等他来京后,赐给他居住。将他的画像悬挂在这里,表示朝廷重贤的意思。”
李从善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回府后,立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送回江南。
李煜得到报告,以为林仁肇有异志,立即传召林仁肇,赐了一杯鸩酒,把他毒死了。可怜林仁肇一生忠心为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冤死了!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61节:霓裳羽衣(1)
李煜以为杀了林仁肇,江南再不会有人敢图谋不轨,可以高枕无忧,更是声色犬马,不理国事。
赵匡胤得知李煜中了自己的反间计,一杯酒毒死了林仁肇,心里自然高兴,准备找一个借口,调兵遣将,征伐江南。由于此后连着发生了几件事,推迟了他的计划。
3。霓裳羽衣
李煜不知自己中了反间计,还以为除去了一个奸细,更是高枕无忧了,便放情声色,不理国事。
李煜是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按理,南唐国主的宝座轮不到他,只是因为他的几个兄长都死了,阴错阳差,国主这顶桂冠就戴到了他的头上。
李煜天资聪颖,文采出众,能诗善画,通音律,尤其长于诗词歌赋。他给自己取号钟仁隐士、莲峰居士,所仰慕的也是远古隐士许由、伯夷和叔齐等人,全然一派文人骚客清逸的潇洒气派。李景非常喜爱李煜,故在临终时,将南唐国主之位传给他,史称李后主。
李煜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陶谷的《清异录》记载说:
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李煜的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记载说:
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李煜填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