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计划”,几乎都是这群年轻人打下手完成的试验。战后,他的老师和同事们都被美国和苏联瓜分,但他由于资历尚浅,也没担任过任何型号的负责人,所有之只能成为萧条的战后欧洲市场中寻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AIA的西欧支部非常巧妙的利用各种民间手段;例如报纸广告、专业猎头,以香港航空科技公司的名头搜寻和探访这些技术人员。穷困潦倒的他在看到报纸上的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面试,优厚的待遇及去远东淘金的机会吸引着他到达香港。最终在共党的统战工作下也进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体系当中。
像斯坦因马科斯这样的来自于欧洲的航空工业人才并不少,萧条的战后经济和德、法、捷等国忙于战后重建,忽略了航空建设让AIA收集人才提供了环境基础。而东欧尚处于苏联的控制下,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对于同处一个阵营的中国笼络人才并未多加干涉。西欧方面则多以香港公司的名义“招聘”,到香港公司后在进行统战和争取。所以,纳粹的航空人才遗产并未全部被美苏英法给瓜分,剩下的大批年轻技术人才却被中国“检了个漏”。
根据60年后资料解密,1951至1960年间,AIA共在欧洲争取和输送了至少300名涵盖航空设计、特种材料、发动机及电子仪表等方面的人才,入住“外国专家局”及各大院所。通过支援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
不过,这些中国学员似乎比那些苏联专家更为辛苦。他们白天要进行8-10小时的工作,傍晚的学习班要跟苏联专家请教和讨教具体的问题。而每天中午及每周末的基础知识培训班几乎让这些学员无任何的娱乐时间。这些基础学习班所抽调的教育力量来自于原来民国时期的各大院校理工科老师和文化教员、留美旅欧的知识分子,甚至在劳改的国民党军队辎重后勤教员。整个国家机器所动员的全国所有教育力量,都投身在这人类历史上最巨大,在后世来说为对中华名族最伟大的工业化进程当中去了。全国爆发的学习热潮不论是在沈阳、太原、西安等老牌重工业城市爆发,科教文卫及文化战线上的“学新进步”运动也正在各类培训讲习班中上演。中国学员的这种“当家作主,学习科学文化,建设强大祖国”的精神,培养了一批中坚的敢钻研,勤学习,多创新的劳动模范。包括后来航空工业中从钳工到发动机设计专家的徐志坤和从农民到型号总师的杨伟。
10年间,苏联的援助、留学归国学者及苏联专家的各类培训班为中国共培养了超过80万的工科科研、生产型知识人才。这让这个即将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国家有了最基础的产业工程师队伍。也让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起步有了巨大的软件支持。
第4节 情报优先
更新时间2011…7…3 20:25:36 字数:2650
为了更好的获得和掌握世界最新的世界空军情报。在东平的推动下,中国航天情报局(Aerospaceintelligence
agency,简称AIA)成立。为了便于伪装,其对外的正式名称是国际航天信息协会(AerospaceInformationAssociation),对外的身份是香港华人富商资助的国际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当然,缩写仍然也是简称AIA,于1951年4月于北京成立,办工总部设于香港。
AIA在筹建之初就被定义为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搜集相关军事情报,职责包括三部分功能:一是向外国派遣以各种身份为掩护的搜集军事情报的情报员,并建立情报网;二是从外国的公开半公开出版物上收集整理和分析军事情报;三是在收集和吸纳国际人才。
为了满足航空情报收集需求而从事搜集活动的军事情报人员,属于AIA的特务处,特务处又叫“会员组织部”,最高峰时期大约能有四百多员工,按地理位置和所在地区对情报搜集活动的重要性,又被细分为几个小组。其中最重要也是在前期最活跃的一个小组是以巴黎为基地的名为“劲松”的小组。另外一些小组则设在航空发达地区,诸如西雅图等。这些特务搜集有关外国航空技术、航空工业、空战学说、名用航空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情报。虽然一部分这种信息大多都能从公开渠道得到,但敏感技术一般来说还必须采取秘密方式才能获得。在中国国内的一些外交学院,在50年代成立之初就成为AIA及国内其他情报机构提供谍报技巧和外语能力的学校。
小组的成员在通过各种手段所收集情报传送给国内或者香港的分析处,这些分析处负责对特定地域的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情报分析。当然,为能更好的支持情报员完成任务,AIA还成立有科技处,职责是研究、设计和开发谍报机械和技术,在50年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几台大型计算机就有一台分配于该处。而该处与各类大学、大型国有企业也存在的密切的联系,例如北京电子厂、交通大学一些特定研究所等等。从AIA成立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军事技术搜集单位和科研中心的密切关系,强有力地证明了技术情报援助在武器计划进展过程中所起的明显的作用。
驻各地小组情报人员的身份基本上有三种:站长、组员、勤务——第一种是AIA的专职情报人员,是属于国内编制内的,基本上是受过专业培训的职业情报人员,根据与所处国的外交情况的好坏,决定是否挂靠到当地中国使馆的文化处。职责是负责整个小组运营和在该国各类公开民间活动运作;第二种是半在编的组员,可以是外国人,名字是上了AIA及中国情报部的电脑数据库的,但是却并没有进入军情系统的行政编制。而他们又可以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比较接近于专职情报人员的,是既上了军情系统的数据库名单,也正式发了军装的。并且,在名义上还有一份工资。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因为搞情报工作牺牲了,那么这笔钱会交给这个人的家属。可能平时这份工资并没领,但是国家会替这个人存着。简单来说就是脱离干系的外围人员,需要启用时可以直接任用,平时有自己的身份。多是一些政治合格的支持爱国的统一战线成员,或者国内的烈士之后。例如香港在90年代所拍摄《国产007》里面得男主角就属于这类组员;另一类人其实并不以做情报为主,而是日常经济商业为主。在需要的时候配合小组完成各种任务,多半以当地华人商会等民间机构或公司为掩护。当然,在日常,这些人还是以做买卖赚为主,在执行任务或者活动中提供包括资金、身份掩护等全方位的支持。在和平年代,他们主要是以搜集商业情报为主,军事情报为辅;第三种人被称为“外勤”,即以当地国人身份从事直接军事情报或者商业情报活动的个人,不在编,与组织无直接关系。多为当地国人,甚至在东欧小组成立时,还吸纳了不少前德国和仆从国的间谍成员。这些具备专业素质的间谍,完成任务积极有效,也更为熟悉当地的黑市及情报圈,在执行任务时可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所有在初期这些人给予AIA的活动很大的帮助。当然,支持这些人从事谍报工作的显然不是理想,更多的是金钱和一份“职业”而已。不过,也有例外,在西欧的小组最出色的女间谍,代号“塞纳河玫瑰”的法国籍女间谍,就在数年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她在达索公司被捕后面对各种折磨并没有透入任何底细,最终在中法间谍交换后回国,平安的度此余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看起来“神秘”的国际协会在对外公关方面很会包装,在冷战刚开始的几年,也还算是比较开放的年代,你几乎可以在纽约的华人报刊上看到该组织的募捐广告。AIA在争取各种支持,特别是在争取华裔和各国友人支持方面做的相当出色,各种商情人员与当地华商及外国友人进行商情一体的交易,互为互利,这也为AIA获得了不少的资金及人脉支持。为了迎合西方世界的观点,这个有趣而又有名的组织会经常与各国当地航空组织机构合作,完成一些青少年航空航天方面的活动,以去间谍嫌疑。而AIA也会借这样的机会收集到国外的航空航天书籍、模型等相关情报。AIA最成功的莫过于在1956年开始,依托香港塑料制造业的成熟,向国际玩具市场推出的以航空模型为主的各类树脂与纸类模型,并名正言顺的利用玩具开发商的身份获得外国军事及航空情报。灵活的做法和玩具模型的幌子,使其在20世纪后半段,不但在公开层面成为与乐高成为齐名世界的玩具商,在暗地里,也是比肩任何欧洲中小国情报机构的大型半商半名得情报机构。
以东平的观点——在西方这个相对开放的社会,如果不能行之有效并尽可能多的收集到情报支援,那就是最大的浪费!而东平在创建此机构之初,就定义其“胆大心细,开放收集”的八字方针,所有除非特别紧急的棘手任务,一般这些小组和成员都是相对安全的。
话说回来,在1951年得夏天,AIA的建设初期,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资金,东平没少去麻烦时任军委情报战线负责的李克农。因为在刚刚建国,百废待新的那个年月,蒋介石撤离大陆留下的是一片废墟,任何需要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基本的办公用品,都得自己去谋。东平在筹备的几个月里,对于总参谋部情报部门基本上是一周3访,周一名曰学习工作,周中请教汇报最新进展,周末各种活动联谊感情。就这样,总参二部的上到李部长,下到各处主任,基本都被东平的工作小组摸了个门清,死缠烂打的方式也获得了不少的支持。欧洲的情报单位答应在东西两欧的建站之初给予各种支援,并且是全力支援,甚至把一些还不错的情报新丁都派给了AIA;而在主管经济和财政的陈部长,也在主席的“人才优先”的指导下为此大开绿灯。就这样,依靠情报部和财政部的有效支持下,AIA迅速成立,办公地址在北京偏西的车道沟10号大院。
第5节 欧洲大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