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之翼-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国战略制空权的丧失,不是完全由于苏联空战的结果,而相当程度上是英美釜底抽薪式的战略轰炸的共同作用。由于德国石油工业遭到盟军长期的密集轰炸,使得大量的德军飞机无法起飞,成为前线苏军和盟军飞机的靶子。因为国家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军民的战斗意志,是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力量重心。对力量重心的直接打击将加速战争进程并影响战争结局。而航空武器的出现提高了直接打击对方力量重心的的手段。
虽然英、美轰炸机初期轰炸,在没有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强行突袭,结果招致5-10%的战损率。后来英、美派到战场上大批歼击机,首先清理掉德国防卫本土的空中力量,于1944年4月取得战略制空权后,美军的千机轰炸才得以实施,战略轰炸才因之有了明显的效果。尽管空中的战略攻击没能迫使德国最后投降,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力量。
东平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争霸中,中国要面对的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自然是美苏这样具有战略轰炸能力的超级大国。在未来的空军建设中就必须强化足够对敌人战略轰炸机群制造有效伤害的截击部队,保卫关键战略区域和城市非常重要。所有他也暗下决心对于导弹和截击机工业领域做详细研究。
为在众多资料中,东平认为另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就是二战中航空兵对地面的支援作战。德国和苏联都是有着悠久陆军传统的国家,德国虽然也强调空中进攻,但和杜黑的战略性空中进攻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主张的空中进攻是战役战术性的,通过空中进攻以直接支援陆海军作战。闪击战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为了更好地支援地面作战,德国还为空军专门研制了俯冲轰炸机。
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战的成功,显示了航空兵支援地面的巨大威力;而二战中后期,苏军排山倒海的反攻则把空军支援地面作战的思想进一步推向成熟。
美军从德军战争初期的成功中得到启示,开始重视航空兵对地面作战的支援,1942年9月,美陆军颁发了野战教范《支援地面军队的航空兵》,以后又2次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航空兵支援地面作战的思想。英军则是经历了惨重的失败后才逐步确立了空中支援地面作战的思想。特别是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英国空军在地面进攻发起之前,用半个月时间,对德意在北非的机场、运输线、和兵工厂等进行了轰炸;进攻发起后,又以大量轻型轰炸机和坦克歼击机直接支援地面作战,终于一举赶走沙漠之狐隆美尔。
空军支援地面战场的作战样式是一战后期出现的,但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却是经过二战的实践检验之后才得以确立的。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平面战场单一军种的对抗。空军对地面作战的支援,已成为夺取陆上作战胜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解决陆军战术资源的最好办法出了需要伊尔2或JU87这样的战术轰炸机,东平认为还是需要建立属于陆军、战役指挥中心直属的“陆军航空兵”。这个理论对于目前的人民军队似乎有点显得“奢侈”,但从泥腿子们从1946年小米加步枪为主,到1948年就集中运用炮兵攻坚作战的进化程度来看。有专属的支援作战飞机的“陆军航空兵”一定会受各位老总的喜欢。
【注】:本章节多次引用戴旭的《大空战》,仅为观点浓缩,如相关权益者有异议,请联系本作者。


第2节 红色之翼的战略学说
更新时间2011…5…7 11:02:40  字数:4873

 在整整2个月的“图书馆航空理论之旅”后。东平对于美苏和杜黑的理论有个全面的认识,并且针对各种方面的不足和中国军队未来几十年可能的国际形势和冲突规模制定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军作战理论和建设方针。理论上沿袭了苏联对于制空权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划分【注1】,对各种情况分别作出了方针与原则,强调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1、【航空工业国产化】
航空工业国产化就是要建立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航空设计、研发、制造、使用、维护、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在初期依靠苏联老大哥之后,就要逐步建立自己的设计思想、自主研发机型配套航空、武器系统和“东方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运作体系。
2、【战略制空火箭化】
根据东平的判断,原子弹的产生和巡航、弹道导弹的发明,已经极大改变了战略轰炸的模式,类似二战的大规模机群轰炸显然在未来不可能出现。所有大力发展导弹完成战略轰炸将是大趋势和大方向。巡航、弹道导弹配合战役轰炸机,可以肩负起对敌战略中枢打击任务——即达到“非世界大战级别”的战争基本需求和日常威慑,并能有效使这个的制空圈适当覆盖整个亚洲的重点战略地区(如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和西亚部分地区)。
而战略防空,除了大力发展防空导弹截止对方战略轰炸机外。适当的对“火箭化”高空高速截击机投资也是非常必要的。参考德国在二战末期的窘境,开发类似的火箭防空战斗机是投资消费比比较好的选择之一。因为根据东平的推测,美国人和苏联人很可能在搞飞得更高,飞更快的战略轰炸机和战略侦察机。
3、【战役制空精锐化】
关于战役制空,东平有着区别于杜黑的观点。他认为:和陆军作战一样,在面对强敌的时,局部所获得战役制空优势是最值得重视的。特别是在战略纵深很大的国家,例如中国,苏联,敌人再强不可能全线、全时段的制空优势。好比与常凯申的内战,人民军队经常可以在局部优势下,以大部分力量粉碎对方的攻势,歼灭局部敌人。
航空飞机复杂化和后勤复杂化使得任何大国对抗大国的斗争中,想一举夺取战略制空权或全面制空权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支援陆上和海上作战,通常更需要夺取局部制空权。没有掌握战略制空权的军队,只要能够集中空军力量,方法正确,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夺取局部地区上空的制空权。莫斯科会战即是如此。
这次会战,苏军是在战略防御的整体态势下进行的。苏军集中了5个方面军的空军、莫斯科防空区的航空兵和统帅部预备队的航空兵群,在莫斯
科方向上和德军争夺制空权达3个月之久。朱可夫曾经写道:由于前线和远程航空兵,以及防空航空兵的共同作战,自从卫国战争以来,第一次夺得了空中主动权。
德国空军将军梅林琴也不得不承认:“俄国人常常取得了局部优势。”正是这种局部优势,为苏军最后夺取莫斯科大会战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实际上是对杜黑否定相对制空权的一种再否定。
而杜黑捣毁鸟巢和鸟蛋的论述虽然方向正确,但是对于战役制空,即便是从整个第二次世界里在夺取制空权的斗争中来看,消灭敌航空兵的通常手段还是进行空战和大规模的空中会战。也就说基本面是杀死对方的鸟!如有余力,再捣毁鸟巢和鸟蛋!这虽然看起来耗时费力,但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通向胜利之路。空战是空军运用最频繁、最经常、最广泛,并贯穿战争始终的作战样式。
所以,要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目标定为获得战役局部优势,那么我们在飞机的性能和武器上必须保证足够系统水平与对手对抗,并且空军飞行员素质和战场指挥都必须足够的优秀。这就是被后世认为的《战役制空精锐决定学说》最早的版本。所有空军和航空工业重点要发展的是:优秀的战斗机、先进的机载武器、配套支援指挥和电子系统,和为精锐飞行员而制造的各种训练仪器和教学系统。(抗美援朝中,人民空军往往就是在局部区域采取“偷袭”战术获得局部战术优势,击落美机)
4、【战术制空通用化】
苏联对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历来持批判态度。所有可以看出老大哥更强调空军应与陆海军在战役战术范围内合同作战。苏军在30年代就确立了大纵深战役理论,为航空兵支援地面作战奠定了理论基础。铁木辛哥元帅曾经指出:航空兵的影响不是在深远的后方,而是在师和集团军地域内对战场上敌人联合作战。而二战中做得最好的就是伊尔-2强击机对陆军的支援,被德国装甲兵称为“黑色死神”的伊尔-2把强度、速度、机动性、火力和装甲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优秀的强击机。
考虑到中国陆军未来必然的机械化发展以及战略理论的类苏联化,陆军肯定需要类似的机种。而空军和陆军自然在战术制空和战术支援方面存在着交集。所以,在东平提出战术制空通用化概念的时候,是结合了为陆军配属专属的陆军航空兵思想而提出的。即在支援陆军进攻和防守的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陆军能否制空,而是空军与陆军两大军种之间指挥时效性的问题。判断时效性,决定是否支援或打击对方支援飞机的指挥权完全放在空军或者在陆军都不合适,只有出现类似淮海战役“总前委“这样的统筹指挥部的指挥系统才能比较好的解决。那么,陆军和空军使用支援飞机的通用化多任务化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专门开发这样的多任务飞机。另一方面,开发适合大集团军的战术空军指挥系统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5、【配合新时期的“人民战争”理论,将防空/截击等任务多手段化】
“人民战争“是中国获得抗日胜利和解放战争的法宝,作为指挥者和直接受益者非常清楚人民在战争中所能发挥的力量。所以在防空体系和相关航空工业建设上,东平认为人民化是必须继续保持的优势。
但是考虑武器工业的投入与产出比,新时期的“人民化战争”可以被理解为——从基本防空武器(例如高炮),全民皆兵完成基干防空任务。这种大规模的人民防空斗争必然要求航空工业能开发出廉价、易掌握的防空武器,同时又具备相当防空效率系统将之整合。
而除了被动式的人民防空外。如果再有类似德国在二战后期德国的国民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