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一位孤独的帝王,继承他皇位的后代帝王们大都埋葬在几千里之外的北京城郊十三陵,没有人会来与他作伴。遥想当年,当一个由外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原的统治将近百年时,正是他指挥着千军万马,将他们赶回了遥远的北方草原。而今天,另一个民族的铁骑却又从山海关外冲入中原,将他努力建立的王朝彻底摧毁。谁也无法想象,当他在黄泉之下看到自己亲手创立的几百年功业终于覆没时,心中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风掠过寂静的树林,天地之间似乎有一种声音召唤着人们回忆起几百年前,大明王朝在血火中刚刚诞生时的那段传奇……
公元1328年九月的淮河之畔,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的一个小村子里,有户普通的农家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后来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朱元璋发迹之后,人们怀着各种目的制造了许多关于他出生时情景的神秘传说:有人说他的母亲曾经梦到仙人送来一丸闪闪发光的仙药,吃下以后才有了真龙天子;也有人说他降生时红光冲天,甚至让左邻右舍以为着了大火,纷纷提着水桶赶来。种种牵强附会的传说玄而又玄,但在当年,这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放牛、砍柴,并没有任何区别。
但作为一个才能出众的政治家,幼年的朱元璋也确实表现出许多特殊的品质和能力,比如极旺盛的权力欲。作为孩子群中的领袖,他最喜欢的游戏竟然是装皇帝。道具很简单,只要他往土堆上一坐,把叶子粘在脸上当胡子,头上顶块木板就当是皇冠。大大小小的孩子排列成行,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山呼万岁,三拜九叩,坐在中央的朱元璋——当时他的名字还叫朱重八——得意洋洋,大概从这时起就培养出了皇帝瘾。
当然作为一个领袖决不能只享受荣耀,他还负有谋划和决策的责任,并随时准备着为此承担风险。童年的朱元璋和许多小伙伴一起为地主家放牛,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徐达和汤和。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一次饥饿的孩子们实在难以忍受,朱元璋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地主家的牛杀了来吃。
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执行,但当他们的面前只剩下一堆牛骨头时,许多孩子不由感到了由衷的恐惧。看着瑟瑟发抖甚至痛哭流涕的小伙伴们,朱元璋又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他把牛尾巴塞进石头缝,回去说牛钻进了石头缝里,再也拔不出来了。愤怒的地主无可奈何,只能把为首的朱元璋痛打一顿了事。虽然受了些皮肉之苦,但朱元璋在孩子群中的威信却更高了,他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经历中锻炼了智慧、勇气和杀伐决断的统率力,所有这些都为他将来打天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当朱元璋渐渐走进青年时代时,历史也翻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此时的中国北方平原上,几乎所有的人们都从空气中闻到了末世来临的气息。死神的脚步距离人们越来越近,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的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爆发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无数人在这接踵而来的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当年秋天,无处谋生的朱元璋到附近的皇觉寺出了家,这一年他十七岁。在寺庙里,朱元璋的身份是“行童”,也就是僧侣的仆人。他在这里受到所有人的任意驱使,每天与他相伴的除了无穷尽的劳动就是无休止的责备,这使得他无比烦闷。于是他的反叛精神爆发出来,不能和寺里的人当面交锋,干脆就拿庙里的泥菩萨出气,在它们背上写上“发配三千里”之类的字样,算是又在想象中过了一把皇帝瘾。最后朱元璋只在皇觉寺待了五十天就离开了,从此四方漂泊,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生涯。
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
中国古代许多皇帝都有画像流传下来,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画像自然受到更多关注。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同一个朱元璋竟然有两张完全不同的画像流传下来:一张五官端正,方脸慈眉,另一张却是又长又弯的一张刀柄脸,下巴比额头长出一截,满脸黑痣,看起来凶神恶煞,杀气腾腾。究竟哪一张画像才是真实的朱元璋?
据后人推测,第一张画像和明成祖的画像一起被隆重地供奉起来,应当是朱元璋的真实形象。但他为什么又要丑化自己呢?其实在民间看来,朱元璋的第二张画像虽然丑陋,却是民间所说的“五岳朝天”和“七十二黑痣”的“猪龙形”贵兆,人们一般认为这种长相的人大富大贵,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而且朱元璋喜欢微服出巡,也可能会故意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免让人认出他来。或许正是为了引起民间百姓对自己的敬畏,同时出于安全防范上的考虑,朱元璋造出了这两张迥然不同的画像。
其实朱元璋的相貌还曾经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契机,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正式开端。在云游四方的八年旅程中,朱元璋结识了许多江湖朋友,见识和阅历也迅速增加。这时侯已经是天下大乱,各地都有许多农民起义军的队伍,朱元璋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参加起义军才会有前途,所以在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时,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准备投奔郭子兴的部队。但守城的兵士看到这个身材高大的和尚闯来,又见他二话不说,只称要见首领,就认定了他是奸细,打算就地处决。郭子兴得到消息,生怕错杀了来投奔的好汉,就赶到城门来,一看这和尚相貌堂堂,神情气质威风凛凛,颇有英雄气概,心里很是喜欢,问清楚他是前来投奔的,就留下他作了步卒。
就这样,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机来临了。他原本就很有能力,如今又懂得抓住机会,很快就锋芒毕露,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他在军队里屡次立下战功,和郭子兴的养女马氏结了婚,又趁招兵的机会把昔日的旧友伙伴都纳入军中,渐渐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就继承了他的势力,成为这一部义军的首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号为小明王,国号为宋。朱元璋被小明王任命为左副元帅,后来又因战功屡次升迁,到至正二十三年时,因救援小明王而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他掌握着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再也没有人能够小觑他的势力,而他本人也已经踌躇满志,正摩拳擦掌地为下一个人生目标努力了。
乱世从来都是最适合冒险家活动的舞台。在元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许多英雄或者枭雄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们之中,有贩运私盐起家的张士诚,出身渔家、后来做过小吏的陈友谅,泛海贩盐的方国珍,帮佣出身的陈友定,差役出身的明玉珍等。这些人分别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自割据了一块地盘,想要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功业。和他们比起来,朱元璋也拥有自己的特点。和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领导者一样,他胸怀大志,果敢坚毅,善于用兵和用人,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当然还比别人多了一些运气。于是在人生功业的第二个阶段中,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一一败在他的手下,他成了群雄中最终的胜利者。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他占据着江西、湖广一带的地盘,建立了大汉政权,自立为皇帝。他在元末割据的群雄中势力范围最大,军事实力也最强。他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水军,大小战舰几百条,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吞并朱元璋的地盘。而张士诚在富庶繁华的江浙一带建立了大周政权,从此就沉浸在江南纸醉金迷的生活里,手下的文武百官相互攀比着聚敛财富,整个政权都表现出一种不思进取的气氛来。
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势力都与朱元璋的势力相当,究竟先攻灭哪一方势力,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选择。朱元璋的许多下属看到张士诚的军事实力低于陈友谅,就建议他先攻张士诚后打陈友谅,但朱元璋却做出了与他们相反的判断。他认为张士诚缺乏进取心,陈友谅却习惯进攻,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全力来攻打自己,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而如果先攻打陈友谅,依照张士诚的性格,肯定会犹豫不决,不会参与他们的战争。于是他做出了果断的决定:先和陈友谅交手。
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部下们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判断。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方势力在应天、江州、鄱阳湖等地进行了几次重大战役,杀得惊天动地。特别是二十三年夏天的鄱阳湖战役,双方都调动了主力部队参战,陈友谅的部队号称六十万,将大战舰用铁链锁在一起长达十几里;而朱元璋的部队只二十万,主要利用小型战船和火器进攻。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局面僵持不下,双方竭力苦战了三十六天,互有胜负,朱元璋几次险些被擒,陈友谅的军粮也终于告竭。正当陈友谅打算退兵,想要重整旗鼓卷土再来时,命运却抢先终止了他的计划:一支飞箭穿过他的头颅,这位枭雄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第二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之子陈理出降,汉政权灭亡,这片疆土从此为朱元璋所据有。
这一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设置文武百官,大量招贤纳士,稳固自己的势力,准备讨伐张士诚集团。朱元璋和部将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将张士诚的领地一步步攻克。首先是江北和淮东,然后又攻下湖州、杭州等地,剪除了张士诚的羽翼,最后用大军包围苏州,攻打了十个月后终于破城。张士诚烧死家属后自杀未遂,被带去见朱元璋,但问话不答,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其处死,但也有人说他是被关进监狱后自缢而死的。朱元璋对当地百姓支持张士诚的行为很是不满,后来对他们采取了很多报复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