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第一话:一个传奇人物的诞生
Long long ago……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据专家考证说这地方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当然专家的话也不可全信,姑妄听之——有这么一个村子,叫有熊国。对不起啊,刚写第一句问题出现了,既然是村子,怎么叫有熊“国”呢?一个名字而已,你那么较真做什么?这就是因为不同年代的不同行政编制而造成的称呼不同而已,同样的地方,几十年前还叫公社呢,还叫大队呢,现在不照样叫村。再说当时人丁凋落啊,估计当年这有熊国的规模还赶不上今天的一个村呢。
传说中黄帝的妈就是这个有熊国的村民,某天她正在野外虔诚地向苍天祈祷,忽然间电闪雷鸣,黄帝的妈全身麻木,从此就有了身孕。当时的八婆们——对不起,是巫婆们——奔走相告:“不得了啦不得了啦,要不了多久这里就该有圣人要诞生啦!”结果还是等了很久。据说黄帝在他妈的肚子里呆了24个月,足足两年啊!都快赶上哪吒的三年半了。黄帝出生的那天天上出现五彩祥云,百鸟朝凤,那排场才叫一个大。二月初二(据说),黄帝诞生了。经查,“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跟黄帝出生这事毫无瓜葛。
黄帝出生的传说我们毫不陌生,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都是这样生出来的,比如孔子,比如耶酥……等等。个中缘由我们就不细说了。书上说“黄帝者,少典之子。”这关系到黄帝的出生,也关系到我们亿万以炎黄子孙自居的后代们的出生问题。一派专家说少典是个部落的名字,黄帝是少典部落的子孙,所以叫少典之子;另一派专家则说,少典是人名,是有熊国的国君,如此看来,那黄帝就该是高干子弟了。这也怪司马迁老儿当初也不写清楚,给后世留下了个迷团。
尽管我本人也很想进入高干子弟的行列,但从后文的“姓公孙,名曰轩辕”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少典是个部落。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公孙轩辕同志平民出身,白手起家而开创了华夏民族的万世基业,这样的故事比较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审美道德,如果讲一个高干子弟是怎么怎么努力达到成功的,听起来老是有点别扭。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传统经验在黄帝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黄帝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开口说话,幼年时候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后见多识广,目光如炬……总之一句话,公孙轩辕就是整个村子里最靠得住的小伙,是最值得托付终身的人物。
第二话: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在黄帝之前,其实中原大地也是有统治者的,那就是传说中尝遍了百草的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在神话里是上古三皇之一,那是了不得的人物啊。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其实这是不对的,从历史上来看,总是老子英雄儿笨蛋,皇族的后代总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统治者无能,那就怨不得下面的诸侯们乱来了。就像一个公司,要是当老板的没点铁碗政治,手下那帮子部门经理要么就合起来把老板给卖了,要么就你惹我我搞你的,整起来没个完。与人斗,其乐无穷嘛。
问题是这帮村长们可不是整整办公室政治那么简单,从达尔文大师进化论的角度看那年月的人比较单纯、直率,一个村子要是缺吃少穿的话,二话不说立马就要拿起刀枪去隔壁村子里抢。当然这样的情况今天也还有,不过抢的是石油罢了,总之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这仗一打起来就麻烦了,要打仗就要死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就像后世的一首小曲里唱的:“这故事一开始的镜头灰尘就已经遮蔽了阳光,呀恐惧在孩子们的脸上,麦田已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蒲公英的形状在飘散,它绝望的飞翔。”
老板搞不定局面了,当时天下的大老板是神农氏的后裔第八代帝榆罔,又号炎帝。这炎帝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可是他妈当年游华山遇到一条神龙后回家生下来的,从级别上看比黄帝他妈遇到的电闪雷鸣要高一个档次了。而且炎帝也是一生下来就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岁就知道种庄稼的那类天才型人物。在传说中他是农、工、商、文等领域的原始开创者,今天流传世界的中医就是他老人家最先创造发明出来的。当然,在传说中还有个说法,炎帝就是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我思考再三,觉得此种提法不可信,从后来他与蚩尤以及黄帝的作战来看,太丢人了点,上古三皇的话那总是要有些法力才能服众的,所以我还是认为炎帝只是神农氏的后裔,世袭罔替被尊为天子而已。
公孙轩辕同志就在这乱世中健康活泼地成长了,后来也顺利成了有熊国的首领。他老人家一看这局面,乱世呀!好啊!乱世出英雄啊!于是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一手抓政治,一手狠抓军事技能,很快就打造出当世的一支铁军。谁不听话就打谁,很快就把四周的诸侯国都打服气了,纷纷跑来跟他说:“老大啊,你厉害,求求你别打了成么,从此后我就是您的小弟了,我们全家都是您的小弟了。”
这时候炎帝出马了,一看,哟,敢情这些土村长也不是那么难对付的嘛,连小公孙都能摆平他们,我堂堂天子还怕他们不成啊?于是乎炎帝开始重振天子的雄风了,开始骑在诸位土皇帝们的头上做威做福了。土皇帝们当然不服气了,心里想:“扯什么犊子啊,你当初的熊样俺们又不是没见过,现在给我装什么大爷啊!”不过这些村长们也是有心眼的,都不去跟炎帝来硬的,纷纷来找公孙轩辕了:“老大呀,我们认你当老大可没有认那个炎帝老儿当老大呀,你的小弟哪里轮得到他来欺负啊!老大啊,现在就看你的了!”公孙轩辕可是个明白人,马上就清楚这帮人打的什么主意了。唉……敢情这老大也不是好当的,拿人钱财也要替人消灾才是啊。可那炎帝毕竟是神农氏的子孙,天下的共主,从道义上来说能打吗?再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屋也还有三匹砖呢,鬼知道那神农氏有没有留点什么神兵利刃给炎帝压箱底呢,从实力上看,自己心里也犯嘀咕呀。
公孙轩辕采取了“广积粮食,缓称王”的战略,一方面开始狠抓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天天视察军队,为他们讲天下大势,让军队深刻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一方面也狠抓军事专项技能训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还训练熊、罴、貅、貔、虎等猛兽作为特种部队——对于此我也一直存疑,如果当年黄帝都驯化会了猛兽,那么为什么此后数千年都未见过这些驯化的猛兽上战场?莫非驯化手段失传了吗?因此我一直倾向于相信是以熊、罴、貅、貔、虎为部落图腾的部族。另外他还重视科研技术,创造性地发明了石矛、石戈、弓箭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除了军事,他还重视内政建设,丈量土地,研究节气,计划耕种,种植五谷,搞好军队的后勤补给工作。直到这一切都完成了,公孙轩辕开始走向了成为黄帝最重要的一步:讨伐炎帝。
第三话:华夏处女战——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在华夏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自有文字记录以来记载的第一场真正意义的大规模战役,堪称华夏处女战。
当时整个天下分为两个部落联盟,几乎所有的部落都选择了依附黄帝或是炎帝一方参与战斗,谁都明白,战争就是搞股份制公司,投入得多,收益也越多,当然风险也越大,就看你押大还是押小了。
战争的初期,公孙轩辕充分发挥了游牧部落的机动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奇袭了炎帝的军队,然后迅速撤退。炎帝亲率旗下十二个部族的大军紧随其后,追着尾巴打。如此干了两仗之后,公孙轩辕终于撤退到了预定的决战地点,适合轩辕氏族等游牧民族作战的地点——阪泉之野。大部分专家说这地方在今天的北京延庆,我就信了。
习惯了农耕生活的炎帝部落联盟明显不大适应牧区的生活。,从地图上看,炎帝攻得太深,战线过长,考虑到那个年代的交通情况,完全可以大胆假设后勤补给不可能跟得上,就地解决补养的话,吃惯了谷物的肠胃未必能消化牧区的食物。因此可以想象进入阪泉之野之后,炎帝的部队基本上就只剩下拉肚子的力气了。而这时候的轩辕氏部队则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使用着经改良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游刃有余地从四面八方攻击着炎帝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炎帝除了投降,还有其他的出路么?《史记》 描述是“三战,然后得其志。”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揣测英明神武的公孙轩辕“其志”究竟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想象,打败了当时天子亲自统帅的部队,控制了原来炎帝统率的十二个部落,彻底平定了风调雨顺、土地丰饶的中原地区,还有什么结果能比这更理想的呢?
阪泉之战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开始逐步合并,成为了后来华夏族的雏形。
第四话:悲剧英雄
历史上总有些猛人以强悍自居,不懂时务,不识进退之道。如刑天、如项羽……猛则猛矣,但永远站不到战略的高度上看问题,雄而不英,以为悲剧。
当时公孙轩辕的势头简直是如日中天,无人敢惹。偏偏这时候有个不识时务的家伙站出来了,他就是当时控制今河南南部和山东大部地区的蚩尤与少昊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有记载说蚩尤是姜姓,是炎帝的一族是神农氏的后裔,甚至说蚩尤是炎帝的孙子。这点让我很不理解,当时阪泉之战的时候这孙子干嘛去了?怎么不去帮他爷爷一把,怎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这蚩尤可不是什么善主,他控制的地盘产盐,还能做铁器。跟公孙轩辕的石制武器比起来,那才配得上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呢。“轩辕小子你玩的什么呢?这可是打仗,你拿块石头当过家家呢?”估计当时蚩尤嘬着牙花子还这么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