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黄帝来着。蚩尤的部落也无比强悍,传说由81个氏族和9个部落组成,史称“九黎”。在传说中这些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长的是铜头铁额,猛兽之身,吃的是飞沙走石,可谓无比强悍。
历史上的说法是蚩尤侵犯了已归属轩辕氏的炎帝的地盘,炎帝忍无可忍方向轩辕氏求助,然后两个氏族合兵征伐蚩尤。这不过是后人为老祖宗发动战争寻求个正义的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后来的宋太祖说得很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双方都兵强马壮,要下注的话,当时还真不知道该赌哪一方赢。双方在涿鹿之野撞上了,然后就分别摆开阵型,来将通名什么的,开始捉对撕杀,这一仗真是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里还有很多对这场战争的描述,随便摘两个出来给大伙看看。
前面我们知道了,蚩尤的士兵那是很生猛的,甫一交锋,打得炎黄联军是节节败退。炎帝忍不住了,向公孙轩辕提出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公孙轩辕果然有王者风范,微微一笑道:“不着急不着急,寡人自有妙计。”这时候,公孙轩辕放出了他的特种部队,也就是熊、罴、貅、貔、虎等猛兽军团,蚩尤的部队再厉害那也是肉体凡胎啊,抵挡不了野兽的攻击,眼看就要兵败如山倒了。蚩尤一看慌了神,也使出了撒手锏,请出了风伯雨师助阵,只见刹那间天昏地暗,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黄帝也不是吃素的,请来了天女帮忙,在天女的帮助下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磁场指示方位的工具——指南车。马上便风止雨歇,晴空万里。蚩尤的部队士气大落,溃不成军,公孙轩辕擒获了蚩尤,问他投降不投降。这蚩尤也是个有骨气的汉子,一口浓痰吐在公孙轩辕的面门:“降个屁!18年后老子又是条好汉!”公孙轩辕大怒,砍了蚩尤的头颅,只见得一道蓝光从蚩尤的脖子处腾空而起,化成了天上的扫帚星,叫公孙轩辕也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公孙轩辕便解决了当时最大的两个对手,彻底占据里中原腹地,为未来的扩张打下了良好的战略基础。蚩尤的后裔有一支向北迁徙,与后来的匈奴有族源关系,另一支则向南迁徙,至今天的湘西武夷山一带,成为后来“三苗”中的一裔。匈奴的强悍自不必说,就是苗之一裔,历经几千年后至今仍民风彪悍,依稀可见当年蚩尤的影子。
第五话:当什么别当老大
这时候对了,天下太平了,大家伙一看,哎哟喂,真没看出来,这公孙轩辕还真是一人物呢,成气候了,早知道就把闺女许配给他了。人一成了大人物,就必须得换个称呼了,直呼其名太不礼貌了,比如公孙科长,公孙局长什么的。说到拍马,远古时候那帮村长的智慧一点也不比今天的人逊色。纷纷去跟公孙同志表功:“老大啊,你看这天下都是你的了,我们生活也过好了,我看那神农氏也不咋的,不照样被你给灭了嘛,你是当今世上唯一有资格有能力当我们领袖的人,要不,咱哥几个给你撮合一下,明天开会提一下,尊您当天子吧?”公孙轩辕心底冷笑一声,笑话,我不当天子莫非还有人敢当吗?但嘴上却说:“哎呀,这天下尚未平定,这样着急上位,不太好吧。”“有什么不太好的,尊你当天子那不是我们哥几个的意思啊,那是天下百姓的意思啊,那是老天爷的安排呀,您要再推托就是对老天爷不礼貌了。”“哎呀,还真是,你看说话的功夫都起风了,看来老天爷果然有意见了。好吧好吧,既然你们都那么诚心,那我就勉为其难的当个天子来试试看了哦。”
就这样,在诸侯的强烈推荐下,公孙轩辕顺理成章地替代了原来的神农氏,成为了新的天子,尊称黄帝。
政权是怎样夺得的,黄帝一直牢牢记得。前朝的亡国之鉴,黄帝也一直放在心中。登位的第一天开始,黄帝就没消停过,东奔西走,四处去考察诸侯,遇到有不听话的就带上部队去敲打一下。向东,到了大海,也上过泰山;向西到崆峒,上了鸡头山;向南过了长江,上了湘山;向北还到釜山——估计在今天的河北境内,不是韩国的那个釜山——集合诸侯军队,驱赶了荤粥部族。从古代的交通状况看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行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开眼界长见识,由此可见,黄帝或许是那个年代最有见识的人。
黄帝还在涿鹿的山脚下建起了首都。由此可见涿鹿这个地方一定是个战略要地,黄帝亲自建设都城来守护。由此看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过是跟着黄帝学的。尽管有了首都,黄帝好象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难怪啊,改朝换代带给他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这又让人想起了明朝的劳动模范朱元璋皇帝,也是这样不叫一日空虚过。看来开国之君的日子都不好过,时时都是生于忧患的。
第六话:伟大的文人
黄帝以前是没有文化人的,文化人的普遍标准是起码要识字,那年月没有那个“字”这个玩意,识字无从谈起,就更说不上有文化人了。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山东人和陕西人如果各自说家乡话的话,那基本上沟通还是比较困难的。我实在没办法想象在公元前26世纪的时候发迹于陕西附近的黄帝部落是怎么跟控制山东的蚩尤部落沟通的。搞不好双方语言不通也是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因。
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个官员,那年月当官估计也没什么好的,无非是人民的公仆而已,不见得能有什么好处。何况仓颉还就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每天的工作就是数数牲口的数目,食物的斤两,很没劲的一个职位。可问题是人家仓颉同志就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见,是金子真的是到哪里都要发光的。
最初嘛,部落小,一个村子能有多少东西给你管?再说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凭个脑袋就足够记得所有的家当了。可后来不行啦,黄帝的势力越发扩张,地盘越来越多,仓库里进的战利品啊上贡的礼物啊越来越多,那年月又没有纸笔什么的,再聪明的脑袋也记不下来啊,这样仓颉就逐渐忙不过来了。由此可见仓颉也真是一个好同志,作为黄帝从有熊村里带出来的老同志了,在黄帝发迹之后不图名不图利,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贡献,也真是不容易。当然了,给领导管家的,自然要贴心的家乡人才靠谱,这道理今天的领导干部们也明白得很,你看所有单位小金库把门的哪个不是老大的心腹啊?
仓颉也是个聪明人,废话!能给领导当管家的能是笨蛋吗?后来发现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脑子越来越不好使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来计算库存。他找到了不同颜色的绳子,代表不同的项目。比如黑色的绳子是猪,黄色的是谷子,白色的是女人……然后在不同颜色的绳子上打结表示数目,比如10个女人就在白绳子上打10个结,给领导汇报的时候还不用查资料,悄悄把手伸到腰间一摸绳子上的结就知道啦。可这招也逐渐不管用了,打了胜仗了,总要杀几头猪犒赏三军吧,库存减少了,那得在帐目上体现出来啊。仓颉老先生还得摸索着去解开绳子上的结,杀了一头解一个。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打个结容易要解开可就难咯,不信你自个试试?不过这也难不倒仓颉同志智慧的大脑,他又想了一个新招,他发动部落里的小孩子都去海边拾贝壳,他拿来穿在绳子上,有进项了就加贝壳,要支出就减少贝壳。这么一来倒也不错,一下子应付了好几年。
黄帝一看,行啊,这小子不错,这么多玩意都叫他给管理得井井有条的,那就再给他加点码吧。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能干是吧?那再弄点活给你干?还能干是吧?那就再给你加点活……永无止境。于是仓颉开始管理整个部落的祭祀次数、狩猎的分配,人口的增减……仓颉开始从一个仓库保管员兼出纳正式成为了黄帝的大管家。
当了大管家之后,仓颉的头轰的一下就大了,就算做牛做马累死累活,自个用绳子把自个缠紧实了,自个拿贝壳把自个给埋了……也记不下来那么多的项目啊。黄帝笑眯眯地看着仓颉:“你行滴……!”面对领导这样的信任和深情厚意,仓颉还有什么话好说,只得擦干泪不要怕,抬头挺胸做斗志昂扬状:“我能!”仓颉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时候,某天在一个三岔路口遇到几个老头去打猎——汗一个!古代果然污染少,大家的身体都很强壮,老头?!打猎??!!一个老头说走东边,去打羚羊;一个老头说走北边,去打鹿群;一个老头偏偏要向西,说要去打两只老虎——再汗一个!老虎!两只!!仓颉当时虽然还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是也沾染上了后世文化人的坏毛病,就是不识五谷不事稼穑。老头们争吵得很激烈,一旁的仓颉却看不明白了,小心翼翼地问他们:“老人家,你们怎么知道哪条路上有什么野兽的呢?”几个老头很鄙视地白了仓颉一眼:“你是当干部的吧?”这下轮到仓颉汗了:“小有职务,不过也是苦出身啊。”老头白了仓颉一眼:“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专业技能已经荒废了吧?笨啊你,看脚印不就知道哪里有什么动物了啊!” 仓颉恍然大悟,觉得几千年后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跨越了漫长时光,此刻砸到自己的脑袋上了。一个脚印表示一种动物,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一种库存物品呢?传说仓颉开窍的当夜,那是“天雨粟,鬼夜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世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符号,华夏的象形文字诞生了。而且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使用它的改良版。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云南丽江古城,广场上有一面“猜字壁”,上面就刻着现在还在使用的古老象形文字——东巴文字。几乎在差不多时代的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才创造了另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