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古的汉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些远古的汉子-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桓公在匕首的威胁下只好承诺把所有侵占的鲁国土地都还给鲁国,包括曹沫三次打了败仗丢的那些城池。曹沫看目的达到,便把匕首一扔,没人事似的哪里来的又回到哪里去站着。
齐桓公大怒——你用枪指着小布什的头试试看丫怒不怒——要背弃盟约,给鲁国一个好看。伟大的政治家管仲赶紧劝他:“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齐桓公的政治头脑比小布什强多了,冷静下来笑嘻嘻地对鲁庄公说:“你手下的这个将军打仗不行,搞暗杀还有一整套,好吧,既然我答应了的就照此办理吧。”
诸侯都听说了这个事迹,觉得齐桓公言而有信,真是条好汉子,于是就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齐桓公的周围。曹沫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能有好下场的刺客。
公元前651,桓公与诸侯在葵丘盟会。周襄王派宰孔赏赐给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装饰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车乘,而且特许桓公不要下拜谢恩。桓公本想答应,管仲说:“搞清楚你自己的身份,这样做只怕不妥!”桓公于是下拜接受赏物。秋天,再次与诸侯在葵丘盟会,周王也派宰孔参加盟会,至此,齐桓公的霸业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病危。齐桓公守在病榻前,流着眼泪紧握着管仲的手,问道:“仲父啊,你死之后群臣之中谁可做相国啊?”
管仲说:“知臣莫如君,你问我做什么?”
齐桓公问:“易牙这人怎么样?”
管仲说:“就因为您某天说句玩笑话,说什么肉都吃过,就没吃过人肉,他就马上杀死自己三岁的儿子煮了来给你吃,这样做不合人情,千万不能任用啊。”
齐桓公又问:“开方呢?”
管仲回答:“他跟随你15年,没有一次回家去看过父母,这样抛弃双亲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千万不可接近啊。”
齐桓公又问:“那竖刀呢?”
管仲回答:“他为了能接近你,不惜把自己小JJ都切了,这样太不合人情了,不可亲信。”
齐桓公奇怪了:“这三人跟我已经很久了啊,怎么从前没听你说起过呢?”
管仲笑笑:“国君在自己的私生活里当然应该有他自己的癖好,否则这国君当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只是我活着的时候还能震慑他们,不至于乱来,我要死了,管不了他们了,只怕就会成为祸害了。”
从这段对话能看出来,管仲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对于人品行的判断在于是否合人情,如果不合,那么说明此人必有别的图谋,这其实很有道理。另外他坚持国君应有自己的私生活,只是不要跟政务相冲突,这看法也是很正确的,摆脱了后世儒家认为君王品德决定一切的陈腐论调。事实上齐桓公是个很好色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
遗憾的是齐桓公事事都听从管仲的,惟独忽略了他这最后的一段话。
2年后的643年,齐桓公病重,竖刀和易牙发现齐桓公已经没有了效忠的价值,便合谋要想杀了世子姜昭,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姜无亏,换取宰相的高位。结果齐桓公命也很长,老是不死,竖刀和易牙干脆把宫门封闭了,不准任何人进出,齐桓公于是饿死在病榻上。直到齐桓公死了很长时间,腐烂的尸体上生长出的蛆虫已经爬出了宫墙,人们才意识到这位伟大的君主已经过世了。
一个伟大的时代却才刚刚开始。
第三十七话:以德服人的宋襄公
    在历史上,宋襄公的面目总是有些模糊。虽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总是说来有些勉强。他不像齐桓公那么意气风发,也没有晋文公那样老谋深算,甚至也不比楚庄王那样的豪迈奔放……想起来,宋襄公以个迂腐的蔫巴老头形象出现在历史上,有些像赵本山出演的徐老蔫。不过宋襄公的“仁义”难免要被后人嘲笑,毕竟,在中国,仁义只是立着的牌坊,阴谋诡计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才是王道。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内乱,几个权臣合谋要杀了世子姜昭。姜昭腿快,迅猛地跑到宋国请宋襄公为他做主。坦白讲,这姜昭也算是病急乱投医了。宋国实力有限,宋襄公又资质平平,实在看不出哪一点能帮他去主持公道。毕竟,这是霸主的家事,有资格去主持霸主家事的,那必定非下一人霸主莫属了。怎么看,宋襄公都不像是这样的霸主。
公元前642年,各国诸侯都接到了宋襄公通知,说是自己要亲自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大部分诸侯一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都心想你丫谁啊?我凭什么听你的啊?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推脱不过,只得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就统领这四国联军兴致勃勃地杀向齐国。
也活该这宋襄公走狗屎运,当时齐国内乱得厉害,贵族们也不服气那三个权臣,于是在国内就拼命渲染宋军的厉害,制造紧张气氛,再乘乱把他们给杀了,迎接姜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出了力,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于是,宋襄公就派使者去当时两个大国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先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
公元前639年的春天,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开会。这是惯例,开员工大会前一般都是领导层要开个小会统一下口径,这方法自春秋时就流传了。宋襄公有点把自己太当回事了,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他事先也没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也大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勉强签了字。
宋襄公这真是有点迂腐了,摆平了霸主家事的,未必就是下一任霸主,要当霸主,靠的是实力。这宋老蔫也迂腐得着实有点可爱了。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的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齐孝公是觉得好歹这宋襄公也算是有恩于自己,自己当面跟他翻脸说不过去,所以干脆眼不见心不烦,那鲁国长期是齐国的小跟班,不来也很正常的。
宋襄公首先说话了,领导一般都是先说的:“大家都来了啊?我很高兴。没来的举个手……很好,没人举手,看来都来齐了。我们今天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
话音未落,只听得楚成王拼命地鼓掌,高声说道:“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霸主是谁来担任啊?”
宋襄公很高兴,心里想这楚成王真够朋友,这就开始帮自己上位了。宋襄公还是很谦虚地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
楚成王哈哈大笑:“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完也不谦让,一屁股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
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是沐猴而冠!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
楚成王说:“奇怪了,你既然说我这个正是假的,那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再想争辩,只见楚国大臣成得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胸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这可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啊。
后来,在齐、鲁的调解下,让楚成王做了盟主,在加上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迂腐老头也屁用不顶,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这宋楚间的梁子可是结上了。
宋襄公也不是傻子,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暂时是搞不定楚国的,只好拿楚国的小弟出气。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讨伐郑国,郑的国君慌忙向楚国家求救。楚成王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在军事上也很有一套,根本不是管郑国,直接攻打防备空虚的宋国,逼迫宋国回兵自救。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两军隔水对峙。
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己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少,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传说宋襄公还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这大概也算是以德服人的先驱了。
次日天明,楚军开始陆续渡河。公子目夷又献计了:“楚军仗着人多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居然敢在现在渡河。我们现在指挥军队掩杀过去,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宋襄公指着身后硕大无朋的“仁义”二字,说:“你这什么主意!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
说话间楚军已经过了河,正乱哄哄地在布阵,公子目夷又说了:“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可就来不及了!”宋襄公怒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