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各种知识和信息。
上一世,作为一代大帝,公子胤对人性的把握、帝王心术的运用,可以说的上是炉火纯青,经过长期的思考,公子胤把人分为五个种类,第一种类型是: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这种人为的是做事,可是说的事业型的人才;第二种类型是:只琢磨人,不琢磨事,这种人为的是当官,可以说是官迷,不过如果放在合适的位置,这种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第三种类型是:只琢磨钱,不琢磨人和事,很明显,这种人为的是发财,是财迷;第四种类型是:既琢磨事,也琢磨人,这种人为的是做大事,是难得的人才,放在哪儿都可以发挥他的特长;第五种类型:既琢磨钱,也琢磨事和人,这种人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是可遇不可求的。
从另一个方面,人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只说不做型、只做不说型和说道做到型。
以上的分析,可以说是剖析入骨了,足以媲美现代的心理学大师。确实,人活一世,无非为了钱、权、享乐,没钱的时候想有钱,有了钱,又想更安全,于是又开始追求权,有了钱和权,美女那还不的多多益善?现代社会,多元化盛行,事业型、享乐型人才数不胜数,公子胤对人性的分类,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是适宜的。
分割线
此时,赵魏的十万战俘已经被秦楚两国瓜分完毕,包括战利品,两国全部对半分,虽然说不可能做到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公平,可大的框架在这儿摆着呢,再怎么着,也不会太离谱。
魏国的大将军——公孙牟也被俘虏了,在战役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公孙牟见兵败已成定局,心灰意冷,断了生的欲望,幸亏他的护卫见势不妙,赶紧敲晕了他,要不然,一代名将就会命折与此。公孙牟昏迷没多久,秦军就杀了过来,公孙牟的护卫全部战死,最后公孙牟在昏迷的状态下被俘虏。
公孙尹知道公孙牟被俘虏的消息后,大为振奋,赶紧派亲卫去要人:“快!黄四!赶紧拿我的手令到秦营去,去把公孙将军接回来!要不是我分身乏术,我一定亲自去接他。”公孙尹一激动,手里的一根竹简被他折断了,他也顾不上了,急急的写了一道手令,塞到了黄四的手里。公孙尹和公孙牟是有着血脉关系的本家,只是三家分晋的时候,两个家主的选择不同,才造成了如今这种各为其主的局面。
虽说楚越实行的文字是虫鸟篆,而三晋秦燕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可身为楚国的大将军,公孙尹当然会写大篆,所以,不必担心秦军的将领不认识公孙尹的手令。黄四刚走,但是走来走去的公孙尹还不太放心,生怕秦军不想放人,他又喊过来黄三,写了一个手令,不过这个手令措辞强硬,态度蛮横,黄三也传令去了。这会儿,公孙尹才有心思做事,弯腰捡起了那短成两截的竹简,放在了案上,继续看了起来。
这黄氏有四兄弟在楚军中,名字就是一二三四,这兄弟四人武艺超群,被选做了将军亲卫。
刚开始秦军还不想放过这条大鱼,可在看到公孙尹的强硬态度后,秦军权衡利弊,还是决定放弃了这到手的肥鸭。
公孙牟在昏迷的状态下被送到了大将军公孙尹的帅帐里,没多久,公孙牟悠悠醒来。睁眼看见的,是白白的大帐,没来的急多想,耳边就传来一个兴奋的声音:“你醒了?”公孙牟歪头一看,可不就是那个和他对战一场的那个敌军将领?唉,这将军也是自己的兄弟啊,公孙牟默然的叹道。
在将军公孙尹的命令下,公孙牟享受到了很高的待遇,而且幸运的没有被捆绑起来,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的他,缓缓的起身,活动了手脚,开口的第一句话有着无边的悲哀:“魏国的大军全军覆灭了?”公孙牟紧盯着公孙尹的眼睛,他知道,魏国的大军多半是全军覆灭了,之所以再问一遍,就是为了确认一下,可是,看了公孙尹的样子,他仅存的希望破灭了,一瞬间,他苍老了十多岁。
之后,公孙牟郁郁寡欢的待在了楚军的大营里,虽然无奈,可如果他一个人回国的话,魏王肯定不会放过他,说不定还会怀疑他和秦楚勾结,为了家人的安全,公孙牟只能待在楚国。
楚军开拔了,浩浩荡荡的十多万人,踏上了行程。
只见旌旗飘扬,车马奔腾,长长的行军队伍就像一条巨龙,巨龙缓缓的移动着,在山间、在平原、在回家的路上。
漫漫的回程路上,楚军的士卒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痛的是失去了那么多的战友兄弟,然而,人死不能复生,空悲切而矣;快乐的是楚军笑到了最后,而他们作为胜利者,活了下来,并且带回了这么多的战俘,回楚后的加官晋爵,指日可待!一想到这儿,楚军士卒就更加兴奋了,步伐也更加坚定有力了,仿佛,前面就是荣华,就是富贵!
“我说樊贵啊,你也莫再吹头丧气的了,人死不能复生,你哥死就死了,你再想他有个啥子用?你替你哥,好好活着,好好孝顺你娘!”一个老兵模样的士卒正在劝说他身边那个吹头丧气的年轻人。
那年轻人被老兵这一说,也确实有了点精神,他张了张嘴,最后嘀咕:“莫讲了,我都晓得咧!”
“那就快点塞!”老兵又催了一遍,让樊贵加快脚步。
樊贵似乎想开了,脚步渐渐的快了起来……
那时的俘虏,不象现在,现在有“虐囚”事件,那时候基本上没有,要杀直接就杀了,因为那时候的俘虏就等同与奴隶,奴隶可是能卖钱的!谁会跟钱过不去?所以,上路以来,楚军和俘虏之间倒也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楚军不找事,基本上俘虏也不会主动惹事。毕竟,在那个战场上争杀了几天,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不在生死边缘,你根本体会不到死亡的可怕,现在有了生的希望,就算是做个奴隶也好,只要能活着,就值得忍耐!虽然也有一些人不甘受辱,可他们也别不选择,只能接受这命运的安排。
抗争?暴动?开玩笑!就算所有的奴隶一起起事,那也才五万人,五万手无寸铁的俘虏,要面对的是八万磨刀霍霍的胜利之师,有成功的可能吗?退一万步讲,就算他有希望成功,可那成功的概率肯定也很小,急于求生的降卒,又怎会为了那虚无缥缈的胜利,断送自己的性命呢?是以,当魏军的一个统领企图在路上逃跑起事的时候,他手下的士卒出卖了他,因为当时流行连坐法,就是一人逃跑,一伍受罚,所以降卒彼此之间也盯的很紧,生怕因为别人的原因断送了自己的小命。
很简单的选择题,你想死还是想活?想活?那就乖乖听话,别搞小动作!想死?很容易,你逃跑就可以了,即使楚军没发现你,你也许也会死再自己昔日的手下、战友手里,战场无情啊,一到性命攸关的时候,谁还在乎那狗屁名声?都要死了,名声有个屁用啊,还不如做回小人,好好活下去呢!当然,这种情况只是针对被俘的那五万俘虏说的。
现实中还是有些不同的,自古以来,人死后就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说法,本人也深以为然。活着,即使不能轰轰烈烈,那也要给自己或者身边周围的人幸福,那样,就算你死了,也会有人为你落泪、为你心痛。人在世上走一遭,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活出个人样!要是活的连个人样都没有了,那你也别浪费粮食了,自己了断得了。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言归正传,因为需要押送俘虏,所以楚军到了宛城只留下三万的人马,也就是说现在降卒的人数和押送他们的楚军人数基本持平,这五万人马负责把俘虏押送到郢都。这也是奉了楚王的命令,五万的俘虏可不是个小数字啊,万一在路上出什么差错,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楚王命令得胜归来的大军除了留下一部分在边关外,其余兵马要继续负责押送。
浩浩荡荡的大军开拔,密密麻麻的俘虏队伍,再联系上魏赵失败的消息,各国的商人都沸腾了!俘虏?还不就是奴隶,奴隶可是最热销的商品。所以,当各国商人得知秦楚每国都有五万的战俘时,心情已经不能用激动来形容了,他们巴不得马上出发,赶往秦国、楚国,去捞一把。就连赵魏的商人也摩拳擦掌起来,表示他们不爱国,听到战败的消息后,他们比谁都郁闷,祖国战败了,自己在别人面前也抬不起头啊。谁没有几个亲戚朋友?再有几个兄弟姐妹,那关系网可就大了,说不定哪个和你有关系的人就在这十万的俘虏当中呢!你不去?那就连一丝希望都没有,要是你去了还有那点点的可能。
于是,各国的商人揣着不同的心思赶往了秦楚——昔日的蛮夷之地。
这押送到郢都城外的五外降卒,除了要献给楚王的一万,其余的四万人都会在奴隶市场上拍卖,公开竟价,价高者得。
秦国国内的情形和楚国的差不多,降卒也要献上去一部分,其余的也会公开拍卖。
各国商人的大量入境,让楚、秦两国捞了不少的买路钱,也给两国的民众带来了一定的实惠:你来我们国家,不可能一会儿的工夫就到目的地吧,那你就要吃、就要喝、就要住,说不定还要好好玩玩呢,这些东西可不是白送的,你要花钱!不花钱?你又不是乞丐,不花钱怎么行。
秦王虽然昏庸,可秦国的朝堂之上,还是有一些谋略之士的,这些谋士经过一番的思考和研究,他们认为:有必要控制各国商人的交易量,而且奴隶的大部分都要卖给本国商人,不能让别国的人钻了空子!那可都是人力啊,一旦大量的奴隶流往别国,那就会壮大它国的势力,从而对秦国产生不利的影响。于是,他们一起上书秦王,让秦王颁布条令,提高各国商人的进出关税,鼓励本国商人和贵族购买战俘,并对本国商人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秦王的耳根子软,看见有这么多人上书,再想一想,即使实行那样的办法,他秦王的利益还不会少一点儿,也就点点头,同意了。
秦国的王令颁布下来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自然是本国商人欢喜,别国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