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毛瑟强的主要结构及原理是: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闭锁卡铁起落式,弹匣供弹,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并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这些结构原理的发明,使毛瑟自动手枪的功能比起当年的同类手枪更为完善。
但是,虽然枪是费德勒三兄弟发明(Fidel、Friedrich、JosefFeederle),但是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该枪的专利是毛瑟工厂申请的(当时德国个人不得申请类似的专利)。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命名为M96式7。63mm毛瑟军用手枪,全称为“M1896式7。63mm毛瑟半自动手枪”也称为菲德勒半自动手枪(Feederle)。
毛瑟手枪面世的时候,各国的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世界各国虽然意识到左轮手枪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军事作战(左轮手枪威力较小,在对付手持大刀长矛的非洲东南亚土著的时候,都不能胜任。这些手持冷兵器的武士在身中数枪情况下,依然能够能用继续作战。如果一次射击完成,需要很长时间从新装弹。美军一支骑兵部队在遭遇印第安人突袭,就是因为没有带马刀,而携带的左轮手枪的装弹过慢,而全军覆没的)。自动手枪的威力大,射程远,重新装弹快,制造也比较容易,更符合军事作战的需要。但是在19世纪末期,自动手枪还是新事物,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使用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本人是军火界的资深老手,自然深知毛瑟手枪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得到一个国家的军队合约的基础上。不过虽然毛瑟使用了一切的政治和商业手段,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1899年意大利海军装备了一小批,大的订单也仅仅在一战时期获得了德国陆军的一个订单,供生产了13万把C96毛瑟全自动型军用手枪。这是毛瑟在欧洲大陆唯一的大订单。实战中,军官士兵对毛瑟手枪的实战性能反应很好,但是由于该枪价格太高,是普通手枪的数倍,就算是世界超级军事强国也无法大量购买。所以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为止,毛瑟手枪没有成为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军队的制式武器。
毛瑟手枪结构精密细致,对做工和技术工人的要求很高,光是工序就有几百道,和当时普通的手枪很不一样。维持这种手枪的生产能力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毛瑟公司为了保证该型号手枪的高质量和大量生产,长期保证了耗费巨额资金的流水线和一大批技术工人,导致公司经济几乎接近崩溃。
照常理来说,一个型号手枪生产能够长期保持,如果无法获得军方大量订单,单纯依靠民间的订单,那只有缩小生产线,以低成本少量生产。
而毛瑟军用手枪能够保持如此规模,主要依靠的是第三方力量,也就是中国方面的巨额订单。
在中国辉煌的原因
从传统的眼光来看,盒子炮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手枪。它的价格过高,重量较重,外形较大,做手枪威力过大,和步枪比威力又过小,性能不上不下,不高不低,总之一句话--不适合欧洲和美国部队的需要。
而最重要的原因无在乎该枪的价格过高,当时一般的手枪单价不过几美元,毛瑟手枪的价格一般是二十五美元,一把枪相当于三四把。手枪装备部队动辄就是五到十万把,这个价格即使富裕的欧洲国家也承受不了。
按照常理来说,欧洲国家不能承受,那么贫穷落后的中国更是不用提了。
实际上,价格昂贵的毛瑟手枪在中国的辉煌并不难理解。
中国自从1920年军阀混战开始,世界各国就对当时的中华民国进行长达10年的军事禁运,上到飞机大炮,下到步枪子弹,无一不在禁运的名单中。
中国当时的工业系统薄弱,勉强可以造一些步枪和步枪的弹药,至于连射武器是很难造出来的。
这就使得,各派军阀交战时以大量乱七八糟的步枪和少量轻机枪为主,自动武器非常的少,火力非常的弱。
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奉军张作霖的部队,虽然有着中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但仍然没有实现步枪的自产,每年需要出巨额资金通过军火商(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德国,捷克这些国家的非官方渠道购买步枪。
控制富饶东三省的奉军尚且如此,其他军阀就不用说了,诸如四川的部队主要使用自产的垃圾步枪,子弹出膛都不走直线。贵州军阀更惨,一部分士兵连枪都没有,必须手持大刀长矛作战,还被称为徒手兵。至于陕西,青海,宁夏这些军阀的武器更是吓人,宁夏军阀有一些是清朝末年的火枪,枪的年龄比持枪者祖父的年纪还大,陕西军阀一些步兵拿着打猎的鸟枪**上战场。
北伐期间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这样有苏联专家重点装备和训练。一支人和枪装备都超编制配备的部队,一个团2000多人只有几挺重机枪,十几把花机关枪(德国造MP18冲锋枪),至于轻机枪居然一挺也没有。
步枪是中远程火力支柱之一,老式步枪尚且装备不全,那么属于先进玩意的自动武器更别说了。
当时各军阀的装备基本都是步枪和少量机枪,到了近距离,步枪和轻机枪的威力就很难发挥。
步枪的射程太远,威力过大,穿透力过强,射速又太慢。轻机枪射速虽然满足要求,但是毕竟数量太少,子弹威力也太大,在中国轻机枪一般需要两个人操作,不适合近战。
由于近距离的火力不足,直到抗战和内战,中国军队的作战仍然把刺刀拼刺,大刀搏杀这类肉搏作为撒手锏。
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当时对中国的军事禁运还是比较严格的,国与国之间的买卖基本是禁止的,一切进攻武器都不得卖给中国。
中国各派军阀主要是通过中间商来购买,而这些中间商多以日本人为主。枪械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贵出不少,而就是这样,交易也主要以步枪和步枪子弹为主,还有少量轻重机枪。
这些都是中远距离作战的武器。
那么如果通过走私的方法来买近战武器呢,其实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当时冲锋枪属于先进玩意,欧洲各大国,直到一战结束时,仅仅有德国等少数国家装备少量冲锋枪。
在红军初期转战赣南建立中央苏区的时候,有一次赣军趁着黑夜突袭红军指挥部,朱德夫人被赣军捉走,朱德在警卫员拼死掩护下逃走。在深夜激战中,陈毅跑的稍慢,被一个赣军士兵一把抓住大衣,陈反应机敏,摔下大衣逃走。而朱德和几个警卫员一行人,被一次猛烈射击打死打伤了三四个人。朱德当时冒着巨大的危险回身摘走了阵亡警卫员的冲锋枪,为什么呢?因为冲锋枪在红军极少,每一把枪都是金子一样的宝贝。
买不到,造不出,那么近距离作战就真的只能靠拼刺和舞大刀?
要知道,这种打法一般双方的伤亡都是1:1,所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打法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近距离火力的要求,在武器禁运的情况下怎么满足。
这篇文章的主角--盒子炮,就意外的满足了这个需要。
欧洲人认为手枪是防御武器,所以手枪并不在禁运名单中,就像购买国外猎枪那样,只要中国人有钱,要买多少把都可以。
老外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当时销售到中国的手枪,无论左轮手枪也好,自动,半自动手枪也好,他们确实是所谓防御性武器。
左轮手枪,威力小,美军在菲律宾殖民地作战中,往往要三四枪才能击毙一名当地的大刀武士。射程近,大部分只能在25米内有效击中对方。装弹量少,更要命的是重新装弹速度非常慢,简单来说左轮手枪根本不适合做军用武器。在一战以后,除了英国以外,它就全部退出各国现役。
那么另一类的所谓撸子枪呢?他们主要是勃朗宁系列,鲁格系列的半自动手枪。这些枪虽然比左轮手枪更适合军用,但是毕竟射程很近,一般不超过25米,50米就为极限。精度不高,无托和短管设计导致即使优秀射手也没有抢枪命中的把握。
换句话说,这些手枪精度差,火力弱,射程近,持续火力更弱,用作军官自卫,对付一两个近距离的敌人还算勉强,根本无法作为有效的军用进攻性武器。
但是毛瑟军用手枪就完全不同。
它从设计之初就是手枪界的另类,它的威力,射程,精度,火力持续性远远超越普通手枪。
它的枪管长达140mm,比普通的手枪长近一倍(长40到50mm),枪身也长一倍以上,有311mm(瞄准基线长,提高射击精度),这样毛瑟军用手枪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在它不带枪套作为枪托的情况下,可以在50米到100米内有效射击。带有枪托的话,可以射中150米距离上的目标,就射程和精度来说,它丝毫不亚于冲锋枪,让人十分惊叹。
毛瑟军用手枪装弹为6,10和20发,其中10发最多,为固定弹夹供弹,需要通过弹桥将一排子弹压入,供弹可靠,火力旺盛(装弹超过普通手枪二分之一,比中国军队使用了50年的54手枪还多)。
---------10发装弹的盒子炮最多,它要从上面压入弹夹。20发装弹的盒子炮采用弹夹。
而使用20发弹夹的,主要就是可拆卸弹夹供弹,也就像现在手枪弹夹。一个弹夹打完,再装一个弹夹。这种手枪的火力更可怕,和当时中国步兵火力支柱的捷克式轻机枪装弹一样多。这在当时的手枪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装弹量使得毛瑟军用手枪有着非常好的火力持续性,足以满足近距离残酷作战的火力需要。
更重要的是,毛瑟军用手枪的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半自动也就是可以一发发的连续单发射击,全自动射击就是可以像冲锋枪那样,连续扫射。
而当时士兵基本人手一把单发步枪,无论老套筒也好,中正式也好,都是单发手拉式步枪,也就是说,必须拉一下枪栓才能发射一发,近战火力很弱。
毛瑟军用手枪在近距离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连续射击多个目标,全自动射击,射速高达120发/分钟。就像著名的《乌龙山剿匪记》那样,一个老土匪头手持两把毛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