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近看到的电视新闻中报导了上合组织“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演习中的一个看点:俄罗斯军队要给同行解放军表演俄罗斯的巷战技巧。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优良巷战传统的军事强国,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中曾饱经巷战的洗礼,以及后来的阿富汗、车臣战争等。相信中俄两军进行的这种交流能有助于我军丰富自己的巷战理论暨完善作战技法。
巷战的展开,它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整个城市里的居民众志成城,至少是绝大多数人愿意抵抗。第二,拥有相当数量的愿意抵抗,懂得抵抗的职业军人或雇佣兵以及技术兵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敌方愿意不惜代价,在短期内一定要攻占这个城市。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巷战才能打得起来。
综观世界现代战争的历史轨迹,你会发现二战中欧洲战场百分之七十的作战是城市战,最近的一次城市巷战是二千年初的车臣战争期间的:俄罗斯军队的三次攻打格罗兹尼。而在以后的地区冲突,军事行动中就很少再看到什么象样规模的巷战了。回想起在中华网论坛上看到的一篇看上去面面俱到学术理论性论台北攻坚战的文章,我就觉得十分地好笑。巷战这种过时的作战模式已经淡出了军事角逐的舞台,在我军解放台湾的战争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一个新的课题:城市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回顾俄罗斯的三打格罗兹尼的前两次可谓是“血战”,俄罗斯军方自己承认平均每天有八人死亡、十三人受伤,甚至有一个将军被击毙。中立的报纸建议把这些数字扩大十倍才比较接近真实数字,俄罗斯的军队在格罗兹尼这么的被动,士兵没有经过起码的城市战的训练是很重要因素之一。但到第三次攻打格罗兹尼时,俄军采用了切断外援,围三缺一,分割包围,步步为营,组织强击分队等新的作战方法,结果在付出较小伤亡的代价就拿下了格罗兹尼,人们先前所设想的尸山血海的巷战根本就没有再上演。
美军从一九九三年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巷战中伤亡了一百三十人后,就尽量避免巷战了。而到伊拉克战争时,美英盟军更是吸取了俄罗斯在车臣的经验教训,尽量避免传统意义的城市攻坚(巷战)。美军新的城市战作战条令规定“重点攻击敌人的关键点”,“联合作战”的指导方针。
英军攻占巴士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英军才不会笨到冲到城里去跟共和国卫队打巷战,他们把巴士拉城包围起来,切断水源,电力系统,用广播传单宣传,迫使城里的居民外逃。围困孤立,分化瓦解就使伊拉克守军军心动摇,不战而溃了。战前人们所预计的巴格达血战,巴士拉血战根本就没有出现,仅仅打了一个很小规模,勉强可以算作巷战的费卢杰之战而已。而且在费卢杰作战美军大量地使用了直升机、坦克、红外线装备以及其他高科技兵器,保持着与伊拉克军队的距离。
占领伊拉克之后,面对层出不穷的城市游击队、反美恐怖份子和地雷路边炸弹,美军仍在尽量地避免传统的城市巷战。他们学习了以色列军队的“定点清除”战术,不断动用战斗机和直升机对躲藏在城市里的反美武装据点“清除”,大大降低了美军士兵伤亡的风险。并开发出主要采用了多维战场监视系统(声测、红外和激光等原理探测敌狙击手的技术,微型无人机侦察技术,夜视技术),燃烧空气弹、改进了防弹衣及军车的装甲,非致命人群驱散弹等最新科技成果。
我们前面讲到那些战争大都是国与国之间,甚至是侵略与反侵略,民族独立的战争。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塔利班战士,车臣的叛军。。。。。。等等,他们都愿意打一场让他们的敌人(侵略者或异教徒)付出高昂代价的巷战;但是在高科技,全新的作战理念面前,巷战这种老土的作战模式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而解放台湾的性质与前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它是众望所归,符合潮流历史发展规律的解放战争,统一战争。只要解放军的军旗一插上台湾岛,那些像妓女一样的台独政客就会作鸟兽散,或避入外国使馆,或流亡海外,蒸发得无影无踪;剩下来的没本事出国的,懂些军事,死硬的愿意为台独殉葬是极少数根本成不了气候。他们既不可能在高雄,也不可能在台北(得不到普通台湾民众的支持)掀起打一场城市保卫巷战的风浪。他们也许会遁入到台湾山脉去打游击。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不是解放大军一定要攻占台北,高雄或者基隆等某个城市,而是解放军在台湾岛登陆后,摧毁台独政权对台湾人民的奴役或管辖。因此,城市攻坚之类的大规模血腥巷战,在台海战争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它根本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
但是台湾地域狭小,城市化程度高,高大建筑物密集,地下管道复杂,街道纵横,兵力兵器不容易展开,毕竟有一支几十万人的职业军队摆在那里,低烈度、遭遇性、偶发随机的巷战,狙击战、游击战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解放军的陆军部队除了装甲坦克作战训练外,加强城市作战训练是一个重要的,无法避免的课题。
根据中国政府对台湾地位的定位,参与对城市匪徒的清剿工作,武警部队肯定会参与进来的,而武装特警本来练的那一套正适用城市巷战,用武警来打城市战比用解放军一定会效果更好。而且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台海作战中,尤其是在初期,动用武警(或特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突袭敌人的指挥机关、通讯中心等重要目标或实施斩首;另一方面则麻痹、欺骗了国内紧盯着那些必然会参战单位的台湾(或美国)间谍,误导台军对整个战局的判断,有利于达到奇袭效果!如果连海峡沿岸的正规军都没有使用,很难让人相信中国已经对台湾动武了,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军应重视预备役防空部队的建设
    网络上关于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动武的话题又被炒得沸沸扬扬,一片地喊打喊杀之声,真像有那么回事似的。不过,我个人的研判仍然是:如果仅仅依靠武力,近两年内中国都不会对台动武的;但“在中共的武力胁迫下”,如果是台湾自己内部出现了动乱,导致台海局势失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研判台海暂时无战事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是纯技术角度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虽然近一年多以来,解放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部队进行换装,更新了许多新式的装备,但总体的质量还是不够的。因为底子太薄了,一下子是补不上来的。想一想吧,譬如一辆T83III型的单价是多少钱吧(75万美元)?一辆T99坦克的单价是多少(据说是1600万人民币)?换装一个坦克团那就得多少亿人民币啊?换装一个师又得多少钱?作为一个民间人士我不可能知道得很准确,很详细,但我想那数目一定是惊人的。而且旧装备的处理也是很棘手难题。所以新闻媒介中曝光的换装部队应该只是某些重点的王牌师团而已,并没有在全军全面地普及开来,这些王牌师也不会是全部换装。并非别的什么原因,只因为缺钱。而且,部队换装之后,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一个从认识、了解、磨合、熟练到灵活运用的漫长周期。
解放军同时还将对军服军装进行换装,投入的资金也是不是小数目,这一举措应该与即将开始的奥运会有一定的关联,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办事模式是最喜欢玩这种形象,门面工程的。如果近期内还有什么重大的军事动作,那么这种对军仪、军装的投入是不合时宜的(如果用来作为迷惑台湾的策略的一部分,那可另当别论,不过,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显然结论就是,解放军的高层并没有在近期内对台动武的打算。
既然暂时没有开战的想法,我觉得我们的军队建设比较务实一点的做法就是继续稳步地推进军队装备、观念和战术等软硬件的升级换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今天配备的武器也许不用几年又过时了。
我们还应组建强大而实效的预备兵军团。预备役部队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它不是养老院,而是为未来战争储备人才和积蓄力量。国外发达国家预备役与正规军是一体化的,他们要求预备役部队要承担百分之七十以上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任务。尤其美国,甚至把海外出兵、维和等任务分摊给了预备役部队执行,预备役部队就是一支跟现役部队一样的战斗部队。
而我军在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方面,虽然是个局外人,但我个人感觉侧重点有些不太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军高层比较重视的是预备役师(或团)什么班子的稳定,能够从地方得到多大的支援,又组建了多少多少个师等等,甚至大量存在一些从来没有拿过枪的非职业军人(如市长、市委书记兼任预备役副师长、参谋长等例子)兼职预备役领导,形式主义和政治性太强,而忽略了预备役部队的军事专业性和实用性。
从正规部队下来的军官、技术士官退役转业,除了转到地方从事公安、司法、保卫等工作外,应更多地考虑留住这些技术尖子,转入到预备役部队,让人才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防空高炮部队、军事通讯指挥、防化、特种兵、第二炮兵(导弹)、机械维修、军用车辆驾驶、火炮操控等特长行业的军官和士官。
考量到台海冲突中,可能会出现的美国的武装干涉,我们还应该重点加强对国土防空力量的投入,组建一批科技含量比较高,而且分布广泛的高射炮群和防空导弹网(这里面又有一个资金投入的问题)。
二战名将传记莫德尔
    网络上关于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动武的话题又被炒得沸沸扬扬,一片地喊打喊杀之声,真像有那么回事似的。不过,我个人的研判仍然是:如果仅仅依靠武力,近两年内中国都不会对台动武的;但“在中共的武力胁迫下”,如果是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