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1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4年第11期-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栏目主持人:江  岚
          龚水清
          集 梦
    翻山涉水到开封,只为他人案一宗。
    借问包公何处去?姑娘笑指小楼中。
            谢介龙
       鹧鸪天,观荷访田家
    小艇穿梭碎晚霞,观荷踏露访田家。袅娜
    羞涩低头见,笑靥嫣然揭面纱。    枝弄
    影,有归鸦。凉风习习品西瓜。清香碧叶
    湿银月,且卧莲蓬钓墨虾。
         进退事寻常,心志乃无价。
    岱岳高千寻,云端隐磴道。上有南天门,
    望之人苍师昊。客从九州来,共道名山好。
    相携勇登攀,何曾惧陡峭。昂首意气横,
    临风自笑傲。行行重行行,心逐浮云渺。
    峰岭转崔嵬,渐闻人语杳。中途忽彷徨,
   几回坐长啸。回头不复前,意颓始未料。 
    为问山中云,绝顶几人到。
          由国栋
     五古,游嘉峪关
    西出嘉峪关,戈壁千里行。飞车追日远,
    暮到敦煌城。不见烽烟直,未闻驼铃鸣。
    何当遍绿洲,更见西域荣。
        张连成
    古绝·约人不至
    约人不来独开宴,美酒佳肴无人伴。
    青莲自酌尚成三,月落影沉夜漫漫。
         戴绍湘
         渔家傲
    两老岂无孤寂感,身边但愿孙相伴。孙子
    爹妈心不满:=时代换,将来只怕长遗憾!
    相约共将知识灌,老年大学天天见。
    为带童孙能遂愿。添硬件,琴棋书画齐=充
          陈 兴
       千叶忆雨
   雨里诗怀久不开,可能因雨闷诗怀。
    雨晴犹作雨时忆,万马奔从天上来。
        杨敏俊
        山行遇雨
    芒鞋胜马惯跻攀,侧立羊肠第几盘?
    落木萧萧山远阔,顽云滚滚雨森寒。
    鲁阳可笑戈挥日,苏子徐行杖作鞍。
    来处何须屡回首,峻岩过后是平滩。
     程羽黑一十六岁一
    激颓词外篇·鹰扬记
    (外三首)
    逋逃江海快骑鲸,覃思天人自弃缨。
    舐毂小儿安识我,吹箫吴市独怜卿:
    闸茸巢许千秋节,沆瀣仪秦万世名。
    展史何须生觖望,佩钩联袂且徐行。
       清平乐
    行吟坐啸,难免多情笑。丝竹中年尚潞
    倒,况我无知年少?  佯狂竖笛横箫
    痛歌为遣无聊。藐尔喧喧闹闹,管他脉
     脉潇潇!
     论  诗 
    浮生生计成孤注,刹那性灵称善缘。
    二句三年原拙句,千篇一律是名篇。
    孰求结客喧燕市,何必劳人作郑笺:
    亿万斯年谁至此,浣花野老李青莲。
       静夜笺
   河汉迢迢几亿程,明星杳杳若前生。
   息看宛转凉风色,坐听清泠冷月声。
           刁永泉
        童年忆事(五首)
    今之城市儿童,居楼房街市间,出没于课
    堂电游厅,远离大自然,情趣枯燥,殊觉不
    幸。忆我童年时,成长于自然之间,玩乐游
    戏,与花鸟虫鱼为伴,生趣无限,记忆成
    诗,今儿童读之,或有所感染。旧体儿童
    诗,似不多见,曾读周作人先生此类诗作,
    多写他人古人事,我则写亲历事,不与同
    焉。
       捉  鱼
    街后河滩竹木稀,板桥沙岸草萋萋。
    桃花流水柳荫渡,捉罢鱼儿垒小堤。
    斗蓖麻
    中滩一带草青青,谁种蓖麻初长成。
    小友偷来夸大将,红头花脸斗输赢。
    斗蓖麻:儿童游戏活动,两人各取一粒蓖麻
    籽,捏指端,以根部相抵,抵破者输,罚一粒或数
    粒蓖麻籽给赢者。双方各以自己蓖麻之色彩花
    纹命名为“红头”写“花脸”等“大将军”,或以古代
    名将命名。
    河上芦庵表叔家,水车宛转唱咿呀。
    女儿卖菜归来晚,灯影游移过白沙。
      街巷蟋蟀声
    月移檐瓦泻凉飔,一曲乡音人梦时。
    街角廊沿青石下,新迁蟋蟀小琴师。
      收北瓜
    父亲租地羡桑麻,命我河滩收北瓜。
   青竹箩筐长扁担,蹿蹿倒倒蹭回家。
         任之通
        七古·黄洋界
     黄洋界上哨所旁,缅怀故人过井冈。雄关
     险隘话艰苦,战壕老炮仨见沧桑。挑粮小道
     今犹在,歇脚大树9色更苍。热血英雄何
     处去,石崖前头菊正黄。
       即黄洋界哨位现今摆放的当年红军作战使用的
    老铁炮。
    ②当年朱德、毛泽东和战士一起挑粮的山间小道
    仍然存在。 
         陈仁德
         诗四首
       春日书感三首一
    闻道东南海水深,打工潮涌势如奔。
    市场壮阔宏图起,商战纷纭大气浑。
    异域果能圆富梦,农夫宁再守荒村。
    君看江畔人千万,未过元宵已出门。
    名都屡说竞豪赊,一掷千金笑语哗。
    隔海轻机迎爱犬,燃钞雅座戏娇娃。
    狂如金谷园中客,气比乌衣巷口家。
    别有深山贫困户,蓬头跣足病交加。
       古  风(三首)
    江从西北来,奔腾势若泻。雪浪拍长空·
    狂涛激岩罅。独有逆水舟。中流苦撑驾。
    洪波欲掀天,惊风似烈马。咫尺已难图·
    况是远行者。心力渐不支,滩头久上下。
    借问操舟人,何不另谋画?顺流而乘风·
    千里一日跨。舟人击楫歌,再拜深致谢。
         诗词八首
     一作者简介一杨逸明,  一九四八年八月生于上
     海,祖籍江苏无锡。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已出版诗词选《飞瀑集》现为上海诗词学会副
     会长兼秘书长《上海诗词》常务副主编。
     创作心得:
     有的新体诗像=散装酒气作者看不上格律诗的
     形式,有酒不愿意装进旧瓶,宁可将好酒散装,
     让人闻到酒香,却难以永久储藏。有的格律诗
     像?“瓶装水”,作者收藏旧瓶成癖,瓶中注满水,
     以为已经有了好酒。
      回忆初恋,戏作
    与汝相亲始惹痴,至今心醉—』邻时。
    小窗人对初弦月,高树风吟仲夏诗。
    梦好难追罗曼蒂,情深可上吉尼斯。
    浮生百味都如水,除却童年酒一卮。
    接加拿大老同学信
    飞雁传书到小楼,来逢春日去逢秋。
    人添白发三千丈,月映沧波两半球。
    天上有云堪作纸,世间无砚可磨愁。
    童年梦境依然在,一捧遥笺一漫游。
    寄草原诗友
    一回读信一回痴,敕勒川歌入梦时。
    千里久寻谁是侣?两心忽遇竟缘诗!
    胸中春草纷披野,笔底秋泉猛涨池。
    转觉别离情调好,聚多未必更相思。
    轩辕庙放歌
    来向轩辕一放歌,心声跌宕响高坡。
    皮肤未悔同黄土,动脉堪豪有碧波。
    安得埙篪长奏乐,终教棠棣不操戈。
    诗人自愧升平世,荐血无多荐泪多:
         金缕曲·长城
    万里长龙舞。几千年、似醒似睡,卧云穿
    雾。遥想雄关烽火起,四处鸣金击鼓。使多
    少、魂游尸腐?漫道中华脊梁骨,细思量、
    此骨何曾竖?承受尽,辱和侮。    断垣
    残堞生狐鼠。怎敌他、舰来海上,骄夷贪
    虏:我觉长城短衫耳,华夏肩披肘露。甚
    奇迹、寰球自诩?安得蓝图重设计,铸铜
    墙铁壁非砖土。凝血肉,聚心腑,
       咏瀑布
    飞瀑遥倾天上湖,雨丝风片满崖珠。
    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泻无?
         金缕曲·怀念李白
    白也顽童耳:久离家,听猿两岸,放舟千
    里。爱到庐山看瀑布,惊叫银河落地。常
    戏耍,抽刀断水。不向日边争宠幸,却贪
    玩,捉月沉江底。一任性,竟如此:  人
    生难得天真美,且由他,机灵乖巧,尽成
    权贵。  一句“举头望明月”,九域遍飘诗
    意 身可老,心留稚气。我欲与君长作伴,
    唤汪伦,组合三人醉。同啸傲,踏歌起。
      重阳登高
    栏杆拍到最高楼,两袖新凉酒一瓯。
    诗绪纷纷风口集,乡愁淡淡月牙勾。
    黄花几百丛供眼,白发三千丈裹头。
    都市已无蛩合唱,更须骚客啸成秋:


关于刘文玉长诗《黑土壮歌》的一封信
■  贺敬之
                             文玉同志:
  祝贺你的《黑土壮歌》修订重版。
  我为眼疾所累,近年来不得不严控读写,因而诗,特别是长诗读得很少。在勉力读过的别的几部优秀长诗之后,你的这部“壮歌”连日宋使我壮目并壮怀,是我为之惊喜和感动的又一部长诗力作。
  照我读后的浅见,我以为你这部长篇叙事诗是久不为强势话语所青睐的现实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又一胜利。它不是过去在某种情况下曾被扭曲和若干年来又被妖魔化,从而被作为假想敌的“现实主义”或“两结合”。它使我想到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老马》、《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石牌坊的传说》、《胡桃坡》等等在今天焕发的青春。它是一部用强烈激情和奇光异彩描绘的表现中国农民顽强生存和英勇斗争的新型的英雄史诗。它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无可置疑的生活逼真性,同时又具有令人信服的传奇性和浪漫色彩。它的英雄人物形象和英雄主义精神,是人民的、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现实和理想、往昔和当代、个体与群体、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创作主体和描写对象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还有,它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也具有特殊的诗的魅力。群众语言的大量采用和艺术的提炼,农民口语和知识化语言的浑然交汇,都令我这样的读者感到亲切而又耳目一新。
  当然,我并不认为它已经是完美无缺,也深知作者渴求批评性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