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感觉,要我们放开心灵去发现,细致的体验,敏锐地感受。
每天的日子总是周而复始,上班下班回家吃饭上网聊天或看电视打发时间,一成不变,让人感觉平淡无味。若每天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捕捉快乐,也许就不会感觉那么枯燥。因为老师或上司的一句表扬,而感到快乐;突然接到友人的电话,别人牵挂也是一种幸福感觉;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一种助人为乐。什么都可以快乐,只要你放开心灵,幸福快乐就会一直在你身边。
若遇到挫折,需要自我鼓励打气,自信以后定会成功;遇到情场失意,就对自己说,别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整个森林;遇到悲伤的事,就学会忘记;被人激怒,学会平静,认为发怒只会伤肝伤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何苦去做,显出没有被激怒才是对对方的一个很好的还击……这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换一个对自己身心有利的想法。
在一些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无法估计判断出事情的后果,这就需要平时的培养,可以用一些方法:一,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是什么?〃二,如果别无选择,准备接受最坏的状况。三,冷静的谋求改进之道。
遇到痛苦的事,我们就用贝多芬的话来安慰自己吧,〃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而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快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说:最优秀的人通过痛苦才得到快乐。〃
幸福是什么,就是一种感觉,自我感觉良好,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由心态决定的,学会对生活中发生的事,用幸福的心态和对身心有利的心态去思索,就会时时有幸福感觉,这也是长寿的秘诀。
5,幸福布施
《国语·周语上》:〃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由上可见,我们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布施。
在佛法菩萨行的修行中,需遵守六个原则,也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布施排在第一位。
很多人认为布施就是财物布施,其实是有三层含义:1,财布施;2,法布施;3,无畏布施。
世间人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位,也是人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活物质需求满足了,就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所以其次追求的就是聪明、智慧;最后想要健康长寿,这也是历代帝王追求的目标。
佛教中告诫世人要获得财富、智慧、健康长寿,就需先修因,有因才有果。因此,一定要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才会有果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供养。你在做家务、努力工作加班时,可能就会心中有怨言,想发牢骚,那你这所有的布施功德就没有了。若你换一个想法,做家务是为布施、供养你的家人,加班工作是布施公司、社会大众……你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了布施功德,这样你心里就会感到:多快乐呀!幸福感觉也油然而生。
财布施,在佛法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钱财物质;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许多捐赠角膜和内脏,就是内财布施的一种。还有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的一种。例如作义工不求报酬,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
法布施,就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分为出世间与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就是法布施。法布施不一定就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布施当中的一种。例如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报酬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一切布施中,佛法布施为最。
无畏施,就是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例如为保卫国家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有人晚上害怕走夜路,送他一程,他就不害怕了、心安了;吃素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因为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了。
布施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修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是舍、是帮助别人。
我们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都要为生活去奋斗,去奋斗的目的若是为一己私欲,就会常常遇到对自己很不公平的事,若换一个想法,是去做布施了,可能就会减轻痛苦忧郁;若一个人成功后,不知做什么好,就学会去帮助别人吧,这种助人为乐将是你一生的目标,永远也不会有尽头,你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幸福快乐。
大多数的人们很喜欢物质财富,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拥有了物质财富,不仅自己过得好,家人也过得好。在自己和家人过得好的同时,布施财物给那些需要的人们,可能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幸福快乐。不过精神财富更重要,这样既可以让人充实远离空虚,还可以帮助一部分身体健康,但心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你的乐观感染忧郁的人们从中解脱,启发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你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反照忧郁人们的思想,他们就会发现:只为自己而活的狭隘人生观是获得不了很多快乐的,要心理健康就要学会布施、乐于助人。灰暗人生才会看到光明,人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从思想上去引导人也是一种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我从小确定的人生观就是立功行善,喜欢以助人为乐作为己任。曾有一晚梦到佛陀指引我说,在宇宙中,有一个阿弥陀佛世界……看来我同助人为乐的宗旨有很深的缘份,这也是我获得快乐的幸福布施缘份。
其实当你帮了一个人,看到对方感激的笑容,心里也有一种安慰,这种幸福安慰会让你一生难忘。
布施可以让人从中获得快乐,每个人快乐了,社会就和谐了。
6,幸福善行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尽力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是所做之福。〃
佛教中很讲因果,也教导人们遵循正道去求取功名、财富、男女、长寿等。这正道是从心地、积善去恶上去求,如果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就会徒劳无益,而且还会受到灾难的果报。
上天都是因世人的操行厚薄,所做得善恶业轻重,而给人以应得的果报,若想在应得份上,一定要积德,宽恕别人,原谅别人,要和爱。
《商书》上说:〃天道难信,因为命在变异,是不肯定的。〃《周书》上说:〃天命无常,修德为要。〃
由上深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
孔子的外祖父姓颜,当时打算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时,称道他的祖宗积德,预料他的后人,必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事实证明,正是如此。
最近看了《了凡四训》,在〃善业的积累〃这章中,列举了10个有名有姓的做善事获果报的例子。其实做善事,看到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也有助人为乐的幸福感觉。
书中说到,如果精确的推论行善,善行还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需要明辨,才能做到真实的行善积德,自利利人。
1,真假善行:凡是从全心出发,无所希求,有益于人的行善,就是打人骂人都是真善;凡是表面上装作行善形式,有所希求,只利于己的行善,就是敬人礼人都是假善。
2,端曲善行:凡是想做好事,就不要耳目所迷,随世俗见解,应从内心隐微处,默默审察,是不是纯粹从济世利人之心出发,如果是这样,就是端善行。假使行善的时候,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有一毫牢骚之心,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之心就是曲善行。
3,阴阳善行:凡做了一件善行,为人们所知道的叫阳善。阳善可得善报,并享受世间的名誉,被人称誉,美名远扬也是福。但必须名副其实,若是享大名,而实际没有真实德行的,就往往会得奇灾大祸。相反,没有过咎的人而横被恶名的,他的子孙却往往会发达起来。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的,叫做阴德。阴德能转变自己的业力,能获得意料不到幸福。
4,是非善行:所行善事,不应从事情本身来看,还得看它影响于当时和以后,是利还是害,来加以区分和定论。现行虽山,而其流风足以害人,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作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
5,偏正善行: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以善心而行恶事的,这是正中之偏;以恶心而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做一件事,应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
6,半满善行:行善而心无所着,不见有人、我、及所施之物,这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能这样行善的,就是所施只有一斗米、一文钱也种无边的福,消千劫之罪,所行善行都是圆满。倘使心着于善,斤斤计较得失,虽然布施了万两黄金,也仅止于半善罢了。
7,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