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最终还是拒绝了这种不体面的妥协,“下诏绝其婚”7。然而仅仅是在第二年,唐朝政府却答应了薛延陀提出的请婚的要求,薛延陀因此派遣其突利设向唐朝贡献了五万匹青白杂色和黑鬃8的薛延陀马以及大量的牛、驼和羊9。 唐朝人在观念上将马看做是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的工具,与这种观念相适应的,是将乘马看成是贵族的一种特权—乾封二年(667),唐朝政府企图实施一项歧视性的法令,禁止工匠和商人乘马10。
第三章 家畜马(2)(图)
翼马 唐代 长350、高345厘米 乾陵陵园石刻 乾陵博物馆藏
置于乾陵司马道,为传说中的神马。昂首站立,两肋雕卷云纹双翼。 马是一种贵族动物,除了它对于地主来说具有的实用价值之外,马在古时候还具有更高的特殊的地位。古代的种种传说使马这种动物罩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它不仅被赋予了奇异的品性,而且显然被印上了出自神种的烙印。有一则将马视为神圣的神话传说中称,马是龙的近亲,而龙则具有与水的神秘力量近似的神力。的确,几乎所有的名驹都被当做是龙的化身。例如虔诚的玄奘骑过的骏马就是如此。在后来的传说中正是玄奘的这匹马从印度驮回了佛经。在古代时,中国人甚至直接将他们饲养的高大的马称做“龙”11。 在所有的古代名马中,最负盛名的是被称做“八骏”的穆天子神奇的坐骑。“骏”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指称纯种和健壮的马,这个字常常具有超自然血统的含义,即指那些出自神秘的西方神马种系的名马,甚至它还隐喻地表示具有人性的英雄。马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但又如同天使一般的动物,它曾经陪伴伟大的周穆王穿过了被视为圣地的昆仑荒漠。对于马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中世纪中国想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五世纪时描绘的骏马的荒诞不经的形象,被唐朝的收藏家视为珍宝秘藏。他们解释怪异的骏马的形象,认为这是因为“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他们指出,古代的圣贤,甚至连孔子本人的形象,在世人的眼中都是迥乎寻常的。但凡是神圣之物,不管是人还是马,其本质与形象都必定是怪异的和超凡离俗的12。 在西极,生长着被称为“骏骨龙媒”的神奇的天马,天马的骨头长得类似理想中的,西方神骑的双翼,天马是致龙之兆,也是神龙之友13。李白是这样描述天马的: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14。 关于西方龙马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时,当时汉武帝想借助炼丹术士配制的神奇的食物,或者通过精心安排的(和可疑的)古代仪式,来保证他本人的神性和做到长生不老,他渴望能得到一批超自然的骏马,以便带着他飞升天界15。 据我们所知,在突厥斯坦各地都有水中出生的马的传说。例如龟兹地区就是如此。七世纪时,唐玄奘曾经路过龟兹城。根据他的记载,龟兹一座天祠前有一处龙池,戾难“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16。其实这个故事必定来源于更西部的伊朗地区。长着双翼的马,普遍存在于伊朗地区的艺术作品和神说传说之中17。甚至长着长腿、小腹的“大食(Tajik)马”(即阿拉伯马)据说也是“西海”18岸边的龙与牝马交合所生。到汉武帝的时代,典型的神马就已经在传说中被放置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大宛”(Farghana),大宛马与波斯诸王骑乘的米底亚的尼萨(Nisaean)种马是同一个种系,这种马在东、西方都以“汗血马”著称19。汉代著名的张骞可能就承担了寻找汗血马的使命。其实张骞只是皇帝的个人使节,但也正是他,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开通了中国人进入西方的道路。这种神奇的骏马宣告了汉民族龙的时代的到来20。
第三章 家畜马(3)(图)
三彩马 唐代 明器 高54、长52。7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此马全身白色,马鞍上则披有墨绿色绒毯状障泥,胸前股后络以绿色革带,串以黄色朵花,垂挂金铃等饰件,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矫健,形态逼真,将唐朝时期达官贵人的华贵乘骑活脱脱地塑造出来。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器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虽然张骞本人并没有带回神马,但是最晚到公元二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从西方得到了一种品系优良,外观神骏的良马21,他们将这种马看做是传说中的龙马。虽然这种马并没有长双翼,但它们却长着“龙翼骨”。这种龙马比蒙古种的马身材更高大,而且它经过驯化的变种在中国也很普遍,可是龙马似乎并没有被用做战马,而是被训练成了在仪式上使用的立仗马22。这些神奇的骏马在动物学上的归属到现在还无法确定。有一位学者曾经将它们描述为“亚利安”马。亚利安马在古代的里海地区附近,这种马以身材高大,脚程快捷而著称于世23。或许从现代的突厥马中,我们可以识别出亚利安马的后代。 土库曼马或突厥马是从突厥斯坦这个地名而得名的。但是这种马分布范围却很广泛,主要散布在波斯、亚美尼亚以及小亚细亚等地区。突厥马有好几个种系,其中最优良的品种栖息在咸海和锡尔河以南的地区或者是阿姆河地区。这种马的身高一般有十五到十六掌宽,具有非常强的耐力。突厥马的体形特征是头部硕大,高鼻梁,母羊式的脖颈,身材纤细,四肢修长。虽然它们的颜色一般都呈栗色和灰白色,但有些则是黑身白蹄。从突厥马的速度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美丽的身材来看,我们可以将它们看做是阿拉伯马系与本地的一种原始品种的杂交种马。毫无疑问,它们或多或少与蒙古草原野马也有近亲关系……24 汉代中国人观察到的“双脊”,揭示了这种马表现出来的阿拉伯马的成分25。所谓“双脊”就是指在马的脊椎两侧之上的两条肉脊,长了这种肉脊的马,骣背骑起来非常舒服。“双脊”也是西方古典时代非常欣赏的一个特点26。而另一方面,李白诗中提到的“虎纹”,则表明了这种马表现出来的返祖成分。“虎纹”就是“鳗纹”,它实际上是马的背部的下方的一种暗色条纹。就如同挪威产的暗褐色马一样,鳗纹是许多原始马具有的共同特征,从亚细亚野驴身上也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种特点。 唐朝人将康国出产的马引进唐朝,作为繁殖唐朝战马的种马。他们确信,从土地丰饶的康国引进的这种马,就是最初的大宛马的种系27。唐朝人还了解到了“多雪不风”的迦湿弥罗的山谷中出产“龙种马的消息28。根据十一世纪初期的一个故事中的记述,我们知道在八世纪中期时,拔汗那国曾经向唐玄宗贡献过六匹真正的汗血马。这六匹马的名字分别叫做“赤叱拨”、“紫叱拨”、“绯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和“桃花叱拨”。“叱拨”(Cherpdh)这个词在粟特文中的意思是“四足动物。唐玄宗高兴地接受了这些马,并且给它们起了新的更典雅的名字,将马的形象画在了大殿的墙壁上29。这个故事的编者是一位叫秦再思的文人,他生活的时代距离这起传说事件大约有三个世纪之久。人们可能会将这个美妙的故事单单归结为作者本人的怀旧想像,例如,对于这种马的原产地,秦再思浪漫地使用了这个地区的古名“大宛。但是我们认为,对秦再思记载的这个故事不能彻底加以否定。首先,中国人对于外国,总是倾向于使用已经废弃的名称;其次,在可靠的历史记载中,确实有关于大宛向唐朝贡马的报道(遗憾的是,在报道中既没有对马加以描述,也没有具列马的名称)30。而且,“赤叱拨”这个名称也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八世纪的文学作品当中,这个名称甚至还被用来称呼一种特殊品种的中国猫,而这种猫则的确出产于甘肃的灵武31。总之,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些关于唐朝汗血马的记载和关于唐玄宗的马的壁画的传闻。然而不管有关这些马的记载是否真实,中国古时候说的汗血马的种系带有想像的特点,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第三章 家畜马(4)(图)
蒙古马
因勇敢顽强而在全亚洲备受重视的蒙古马是蒙古人最宝贵的财富。这些额宽腿短、身体粗壮的骏马得到了悉心的照顾,满3岁的马才可以骑,路途遥远时要数次更换新马。成吉思汗对马的待遇定下了严格的规定,其中一条是禁止牵戴着嚼子的马。正是这种马的素质和高明的用马之道造就了蒙古人军事上的优势。战时之外,马匹在礼仪规矩和民间传说中也扮演着显著的角色。虽然可以宰食瘦弱的马,但绝对不能宰食在战场上骑过的马。蒙古人崇拜速度和耐力非凡的马,最后会将其死去坐骑的皮毛和头骨当做神圣的遗物保存起来。图为一位蒙古猎手同其坐骑在一起,彼此都矮小强壮、不可分离。 自古以来,中国人所熟知的马是一种头部硕大、鬃毛直立,冬季全身长满了粗毛的矮种马。这种马曾经生活在北亚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法国和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也常常可以见到这种马。它就是亚洲草原上的野马。在中国北部鄂尔多斯地区更新世的沉积物中,曾经发现过亚洲草原野马的骨殖32。现在只有在准噶尔地区才可以见到这种草原野马33,但是准噶尔的草原野马也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34。这种草原野马(Equusprzewalskii)也有其经过驯化的亲枝散布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像挪威产的暗褐色马那样的比较纯的种系,还是那些由于与阿拉伯马血统混合而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种系,都与草原野马有着亲缘关系35。中国人依赖的主要是经过驯化的蒙古矮种马,而蒙古矮种马大体上也属于草原野马的种系。这种马与典型的草原野马的区别在于,它有长而飘逸的鬃毛、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