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做的50件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学生要做的50件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病病毒(HIV抗体)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还有医生认为不能献血的其他症状。    
    3.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献血前,要尽可能适当休息,充足睡眠。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在献血的前一天晚上和当天早上可吃些清淡食品,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因为输用含有大量油脂的血液,容易造成病人的输血反应。切忌空腹献血。    
    献血中,精神不要紧张,要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    
    献血后,针眼处要压迫3-5分钟。一、两天内不做剧烈活动,针眼处要保持清洁,以免发生感染,有时在针眼周围有些青紧现象,这是因为有少量血液流到血管外的缘故,过几天会消退,必要时可做一下热敷    
    '大学故事'    
    让爱心在血液里流淌    
     2001年9月13日,一辆洁白的采血车驶进了湘潭大学的校园。刚刚入学三天的新生龙源第一个登上车,400毫升殷红的热血从他体内缓缓流进了保存袋。    
    半个月后,学生会招聘新干部。龙源见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会社会实践部——一个曾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的部门,正在“招兵买马”,便报名应聘。在竞聘讲台上,他大胆提出要用一种新的思维在校园里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建立大学生自己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形成一个团队,合力奉献爱心。在血源紧张、血液偏型和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可以随时和志愿者联络,以解临床用血的燃眉之急。    
    龙源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2002年4月21日,他和老师、同学正式创建“爱心血库”,半小时内就征集到志愿者700余人。龙源回忆说:“当天天气寒冷,各方代表是顶着大雨来到现场的,座位不够,大家就站着听报告,整个会场气氛很活跃,让人心里暖和和的。”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代表也专程赶来,借鉴其经验,并于3月在衡阳成立了一家“爱心血库”。    
    “爱心血库”创建以来,仅湘潭大学参与无偿献血的就达到了3856人次,献血总量1348600毫升,为湘潭市医疗临床用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患者接受肝脏移植手术所需的O型血液缺乏。湘潭大学“爱心血库”迅速启动,使一些患者安全渡过难关;2002年4月底,湘潭市临床缺乏A型和AB型血,湘潭大学60多名青年志愿者挺身而出,成功解决难题;2003年SARS肆虐期间,北京缺血,龙源立刻组织志愿者献血,湘潭市中心血站的库存得到保证,也为调送血液支援北京提供了保障。    
    2001-200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龙源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个人促进奖”。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还是个大学尚未毕业的学生,这次来到北京,是背着自己的书包来的,里面背负着一个尚未实现的梦想……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更要在社会大家庭中做好表率,要让爱心在血液中永远流淌!”


第一部分5.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个社团(1)

    多彩的大学生活画卷即将展开,看着那些标新立异的纳新广告,大学生活的精彩可窥一斑,如何将大学生活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呢?大学里,学习作为一个不能弱化的主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你是否考虑过除了在学习上要有所作为的同时还应在其他方面一展风采、挖掘一下自身的潜能呢?    
    没错,大学生活好比一块涂满了青春色彩与活力的画板。在这里,你会发现,提供你颜料的除了学习与实验室外还有活跃在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生社团。    
    社团这个词,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作为继承、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并锻炼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社团种类越发林林总总,活动日益蓬勃,功能日见彰显,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主力,解读校园文化的向导。它历尽艰辛,为把学生带入一种文化氛围中而努力着。    
    大学社团能让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好地沟通起来,使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纯化,也会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大学,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我们在多年以后体会就会更深!大学社团是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筋”与“骨”,而这些“筋”和“骨”也需要每一位同学的支持与投入来补充营养。    
    大学生活只有短暂的四年,转瞬即逝,应好好珍惜,选择在自己所感兴趣的社团中好好锻炼自己,是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修的课程。通过参与社团,积累了我们需要的知识、我们从中得到锻炼,我们的内在素质从而得到提高。    
    有了社团的打磨,我们高中年轻气盛的棱角渐渐圆润,我们懂得姿态放低一些,会让自己飞得更高。而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学会包容,学会乐观地看待困难,则是另一种收获。    
    其间,参加的活动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都是一种经历,而经历了何尝不是每个人独有的一种人生财富。    
    若干年后,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悠悠万事,唯有和文学社的同学一起聚在茶馆高谈阔论最为畅怀。这样经历虽不足道,却能成为人生美好的记忆。而“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体验,则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大小小的社团给我们撑起了一方飞翔的天空。同学们,还等什么呢?用青春和激情来好好描绘我们美好的大学画卷吧!    
    '提示'    
    大一新生参加社团须知    
    1.要注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是否参加社团。在校大学生有很多种类型:    
    考研型,即一心学习,不参加任何社团,此类学生往往课程较多,空闲时间较少,无暇    
    参与社团工作;    
    社会型,即参加了很多社团,且社团工作做得很好,此类学生因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    
    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好;    
    社会、考研兼备型,即只参加一或两个社团,社团工作也搞得很好,此类学生往往学习    
    和待人处世能力较强,能处理好学习与社团工作的关系。    
    所以,要选择社团首先要考虑自身特点。    
    2.选择社团。大学社团很多,一般每个学校都会有几十个,其中有很多比较出名的社团,如戏剧社、文学社,书画社、武术协会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应聘。每个社团在要招聘新成员时都会贴出海报,很多社团会在学校各处海报栏上贴出招聘通知,同学们注意留意即可。    
    新生加入社团的几点注意    
    1.部分社团要交纳一定的会费,这是正常的。    
    2.喜欢为主的原则,即“我选择我喜欢”。    
    3.自己的特长与兴趣与社团活动吻合才会充分施展才华。    
    4.参加社团量少质精。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5.参加社团要务实、有意义。    
    6.不要因为社团活动耽误了学业,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以免得不偿失。


第一部分5.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个社团(2)

    '大学故事'    
    无悔的社团故事    
    文学社成立是在我们读大一的时候。那时,我们几个人充满幻想,想有所作为。我们想办刊物,为此不得不成立了一个社团。我们决心办一份全国大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刊物。“只要稿件质量提高了,名气打出去了,我们以后甚至可以与《收获》分庭抗礼。那样,大家毕业后就不用找工作了。”    
    我们中最有胆识的G满怀豪情地描绘了我们期刊的前景(在今天看来这个设想即使相对于大一学生也已经相当落伍),大家居然都心安理得地默认了,仿佛这是确定无疑似的。后来真的动手干起来,才知道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找稿子,我们要和全国几十所大学打交道;为了找钱,要和资助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    
    一天晚上,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已经是午夜12点钟了。我和G走到阳台上,我感叹道:“累呀,真累呀!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麻烦。”    
    G说:“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已经开始了,就一定得干下去。”    
    第一期刊物出来的那一天正在进行期末考试,我无法忘记第一眼看见那本朴素淡雅、散发着墨香的刊物时,心里那种狂喜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好,它让我们着魔似地继续下去了。    
    文学是无用的东西,这决定了它永远是贫穷的。    
    出第二期社刊的时候,我们再也找不到钱了,只好出了一份简单的诗歌专号。我仍然记得我和S在他打工的公司里偷偷地排版打印的情景(那时候,电脑可不像今天这么普及)。不幸的是,当晚,S的老板也在上班。他看见我们在偷用公司资源,很不高兴,扭头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屋子里的电话响了,是老板打来的,他叫S到他的办公室去(不当面叫而打电话叫,我最烦这种资产阶级作派)。S显然被训斥了一番,因为他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看,他拉熄了灯,和我关上门走了。我们到楼顶上去,按S的意思,就是等老板走了再下去打印。    
    那是一个下雪的晚上,楼顶上堆着厚厚的雪,我们在平台上滚雪球玩,滚好了推到楼下去,轰轰隆隆犹如雪崩,煞是好玩。街道路灯桔黄的光温柔地洒在白雪上,偶尔有一辆车慢慢地驶过。这美丽的雪景让我们多少产生了一点超脱感。    
    过了一会儿,老板屋子里的灯熄了,我们又溜下去工作,一直干到凌晨(因为我们对排版一点都不熟)。好容易挨到天蒙蒙亮,我和S从先后从三米多高的铁门上翻了出来。我怀揣着一夜的劳动成果——几页清样,在雪地里摇摇摆摆地骑车往回赶。回到寝室后,脑子里始终处于一种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